運動改造大腦:那些年,游泳與肚皮舞救了我!

記得十年前的秋天,剛到美國,第一學期就四門課。

上課的時候,光是要聽英文授課就已經很難了;有時候,耳朵內竟然嗡嗡地有刺耳的高音。晚上,每天覺得書都讀不完,有時候讀著讀著,覺得看三遍也還是不懂這幾句英文到底在講什麼。周末,讓同學們放鬆的轟趴,卻也是另一種壓力,不熟悉的各種遊戲,我參與不來,美國的啤酒,又苦又濃。

想來,那時候的我,正處在調適新環境的身心壓力中。

還好,一個同學很積極地為了準備婚禮,而邀請這個其實沒什麼運動習慣的我,一起運動瘦身。所以,兩個人常常在下課後,第一時間就到學校的游泳池報到。

記憶中,從換完泳裝走到游泳池之間的路,總是讓我覺得很冷,腦子裡只能反覆說:「I can do it……I can do it……I can do it……」一直到下水,身體覺得更冷,只能一邊在腦中繼續念同一句話,一邊努力用不太快的蛙式,向對岸游去。

游泳時建立起的「I can do it」自我暗示,就繼續跟隨著我往回家作業邁進。

五年後,當我順利畢業時,同班同學中,美國好友的老公,很誠實地跟我說,當年他們剛認識我的時候,很疑惑,覺得這個英文好像聽不太懂,只會點頭微笑的台灣女生,有辦法念到畢業嗎?

這段記憶,最近在讀英文版的《運動改造大腦》時,突然浮上心頭。

這本書的作者,除了強調運動可以促進多巴胺(dopamine)、血清素(serotonin)和正腎上腺素(norepinephrine),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的分泌,有助於安定情緒,增進學習動機;

作者更指出,許多動物研究都發現,運動可以增加腦部的BDNF含量,作者將BDNF比喻為腦神經的肥料。就像是種花時,需要肥料才能讓花草長高長大,BDNF可以維持已經存在的腦部神經,也可以促進新的腦神經成長。

原來,當年我一邊游泳,身體提供給大腦的養分,讓這個比起班上年輕同學(一半以上都是二十五歲以下)還要老許多的我,大腦有機會重新長出之前沒有的神經,建立新的神經連結,適應異國的語言與環境。

Neuroplasticity (神經可塑性)是這幾年腦神經科學帶給人新希望的一個發現。原來,我們的大腦結構在一生當中都具有可塑性,神經之間可以透過新的學習而形成新的連結。而從演化的歷史看來,動物在數百萬年中,最需要學習的時刻都與身體動作有關連;例如,記憶如何運用身體去追殺獵物、找到新果樹之後一邊走回家一邊記得怎麼走回來。因此,作者在書中強調,讓身體有機會學習一套新的韻律,可以讓大腦充滿了學習新事物的準備。作者引用一所高中體育老師們的實驗,讓學生在第一堂課之前運動半小時,之後接著上他們覺得最困難的一門科目,結果發現,學生的學習效果大幅度提升。

這讓我想起,當年準備博士班資格考之前,想要紓解壓力的我,跑去學中東肚皮舞,在熱鬧的中東音樂中,我大多時候拋棄語言,單純用身體的直覺跟隨著老師的示範,學習一個個我原本不熟悉的舞步。原來,那時侯的我誤打誤撞地,透過學習新的身體韻律,大概也開啟了大腦的學習力,很猛的一考就過(好像十個考試只有兩三個一次過,不用補寫報告或重考)。

其實,美國許多高中近年來,巨量減少體育、美術、戲劇等課程。已經逐漸走入考試引導教學的困境。

好希望中美各地,能夠有多一點老師與家長們,可以了解身體韻律不只有助於學習,也有助於穩定身心狀態!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