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辯證思維中的一個要點在於,所有的命題本身必包含與其相反的命題。」「真理是充滿矛盾的,每個智慧都包含與其相反的成分,也就是說,真理是並存的。」
最近展開翻譯「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的工作。辯證行為治療(Dialectical Behavior Therapy)屬於新一代的認知行為治療法。我在自己的新書中有討論到,但是在台灣時發現大多數人都沒有聽過,所以,當張老師出版社邀請我成為翻譯者之一,我也就一時滿腔熱血(不計後果地)答應了(咦,前天在探討助人是不是一門操縱的藝術時,我不是才笑白色巨塔裡面的主角白目嗎,我好像真的是半斤八兩啊)~
翻譯工作是枯燥勞累的苦工,在苦中作樂,就是停下來寫寫部落格自娛娛人吧~
DBT創始人試著解釋什麼是辯證思維,說到「辯證思維中的一個要點在於,所有的命題本身必包含與其相反的命題。」哎呦威啊,翻譯者可以把這麼生澀的文字加點註解嗎?還是說,畫個太極圖,會不會讓中文讀者更一目了然呢?
前天談到助人工作與管理操縱之術有其重疊之處。在辯證行為治療中,強調治療者必須覺察到咨商(治療)關係中必然存在的第一個辯證難題。一方面我們鼓勵個案接納自己,另一方面助人者鼓勵個案改變自己。接納就是維持現狀也很好,改變就是不滿現狀要打破。這兩個看起來是相對的,卻同時存在於咨商(治療)關係中,如果助人工作者沒有處理好這個議題,就很容易造成關係中的緊張。
於是我想到,老子哲學中最高的御人之術就是,無為而治。明明要治理就是有目標,卻又無為~
咦,在心理治療領域中,認知行為學派的主導性一向被認為比人本主義學派強, 使用行為主義中的行為塑造原則,強調要個案做家庭作業與練習,怎麼在討論辯證行為治療時,我想到的卻是無為而治呢?
一大本五百頁的的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還搭配另外一本也是好幾百頁的工作手冊,如此詳細地規劃治療過程。我覺得是很值得台灣目前心理咨商與治療界參考的。同時,在書中隱隱約約透露出,要當一個有效的辯證行為治療師,非常需要能夠中立客觀的基本態度,才能以智慧之心幫助個案,從極端的情緒旋渦中往後退一步,洞見卡住自己的辯証難題。
十二月返台,和研究自殺防治的朋友吃火鍋,他說,根據他的研究結果,經驗不足的自殺求助專線的義工們,越是想幫忙,卻常常幫倒忙。因為那個想幫忙的心,就會很容易用各種方式對電話那頭蒙生死意的人,威脅利誘指導說服責罵,各式各樣的操縱之心也就出來了。只是,越想影響對方,對方就越不想讓你影響。
辯證行為療法的創始人,一開始是想發展出可以治療反覆自殺與情緒嚴重失調的個案。在結構化的介入方式中,面對如此強大的危機個案時,卻最需要無為而治而不被得失牽絆的心~才有辦法淡定地和個案一起分析,你心上這個想要一刀割下去的衝動,可以給你帶來什麼好處?又可能讓你付出什麼代價?越淡定,越客觀,似乎也就漸漸讓個案也從情緒高漲的一個極端當中,慢慢往後退。
「真理是充滿矛盾的,每個智慧都包含與其相反的成分,也就是說,真理是並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