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台灣的短暫行程中,與台灣婚姻與家庭輔導學會合作,想給出一場工作坊,希望在課程中分享「了了分明」、「智慧心」、以及我自己由經驗取向延伸出來的雙椅辯證方法。
我自己本身並不是基督徒,也不是佛教徒,只是,我對於靈性與宗教有著瞭解的興趣。在美國,跟一個教徒長輩朋友聊天時,她說:「對我來說,你的哲學與生活行動很有基督教徒的精神」,所以我們常常互相討論,相互學習。而有時候,這位朋友也跟我的另一位長期學習東方道家哲學的美國長輩朋友互相對話,而我就在從旁傾聽的過程中,欣賞著道家與基督教彼此的交流。
在美國生活十一年,有趣的是,我常常是從美國白人的身上重新回去學習東方的文化與哲學。除了這位鑽研道家哲學的美國白人長輩,我也在辯證行為療法中,重新看到東方辯證思維的可貴之處。
一般人會覺得「正念」是從佛教來的,似乎會懷疑這樣的練習是否有宗教的意味。而辯證行為治療法則強調其中的「了了分明」與「智慧心」概念與練習,並不需要練習者有任何宗教背景,而是從心理學的實證研究角度,看到練習專注對於大腦神經的發展與修復是有幫助的。同時,辯證行為治療裡面也尊重每個人原有的靈性或宗教取向。因為,不同的宗教取向中,都有關於如何進一步提升我們靈性的討論。
據我所知,在天主教與基督教的傳統中,也有「歸心祈禱(centering prayer)」、「靜默式祈禱(contemplative prayer)」這些練習。在美國,這個 Contemplative Outreach機構是推廣其練習的主要派別之一。
當然,在基督教會中,也有人對於所謂的歸心祈禱練習,提出反省與質疑,這位在美的華人基督徒,寫下了許多反思,其中這篇是關於區分安靜與入靜的不同。這位作者很具有批判思考的精神,也在其他文章中點出,如果只是一味的追求入靜,想達到頭腦一片空白的境界,而沒有進一步地反思基督的教誨,這不見得是與神接近的道路。
我自己從研究創傷治療、解離、人格結構解離當中,確實也看到,某些基督徒個案,把超覺靜坐(類似歸心祈禱)當成功課而長期練習,並能夠在這樣的祈禱中達到身心平靜的狀態,對於戒除酒癮有幫助。但是,這個部分跟其他受創傷的部分是解離開來的,也就是說,受創傷的部分還是沒有辦法感受到身心的穩定,換句話說,受創傷部分的人格還是與神距離遙遠的活在黑暗中。所以,個案體認到自己還是需要繼續在療癒的路途上往前進行,需要透過 ACOA 團體和個別晤談來重新回頭整理原生家庭與童年的議題,才能進一步促進人格的整合,也更能夠增進靈性道路上的成長。
我喜歡辯證行為治療法中很清楚地點出,任何一種技巧或練習,如果使用過度(變成單一依賴的習慣)都有可能無法再為自己帶來好處,甚至反而為自己帶來傷害。在療癒與成長的過程中,不同部分的辯證平衡是重要的。這也是為什麼我在這個課程中,除了談「了了分明」與「陪伴靜觀」技巧(以及和歸心祈禱的異同),也想為大家帶來從經驗取向出發的雙椅辯證。因為我知道,透過了了分明而得到的大腦專注力,或身心調節能力,還需要辯證省思的能力,才能幫助我們逐漸獲得帶有靈性的智慧之心。
我一向不是個純粹的行為治療師,而我一直相信,助人工作行業中多元化的重要性。不同的取向,不同的專業,各有其專長與限制。任何傷痛不是一個人造成的,而是一整個系統的問題,所以,傷痛的療癒與復原也需要一個系統,不同專業的團隊合作,才能真正幫助個案。所以,雖然我不敢說我對於宗教與靈性修為有著高深的知識,我想試著從一個諮商心理學家的角度,分享我的學習與反省。很期待在這個課程中能夠有教學相長的相互滋潤!
了了分明與智慧心的靈性觀點工作坊:http://www.tamfc.org.tw/hot_cg16514.html#132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