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回台灣,上課時常常被問,那到底要怎麼治療受創傷的個案?實際步驟長什麼樣子?
我的回答常常是,我在這裡分享的是基本理論與原則,我希望大家聽了之後,可以在不同的實務工作中,因人因地制宜,有創意地發展出不同的介入方式。
有一個最基本的原理是:創傷是儲存在身體裡的程序記憶,治療創傷時,治療師需要幫助個案,在身心回到容納之窗的狀況下,重新改變此程序記憶。
例如,一個小學生因為受創傷被轉介接受諮商輔導,可是在輔導室中不是哭就是生氣,那麼,此時,治療師面對的,就是這個孩子的身心已經有一個“程序”,在面對任何提醒他想到創傷(或甚至自己有問題的這個標籤)時,就會像個小火山一樣爆發,或者是像夏天的雷陣雨一樣雨珠伴隨著雷聲一起來。
這時候,治療師第一個需要的就是去改寫這樣的程序,讓孩子可以在晤談過程中體會到,原來我可以跟這個老師談話而不需要變成火山爆發或雷陣雨。
而這個具體的方法是什麼呢?老實說,這完全因人因地制宜。
這有可能是,老師很清楚地對孩子說,XXX下次我們不要在輔導室,感覺你來這裡都很不開心,我其實最想做的就是陪你,我們下次約好,在輔導中心前見面,然後老師跟你一起去學校花園散步,我們來練習怎麼看花看草好不好?
這也有可能是,老師在孩子生氣亂丟東西的時候說,XX我看到你再丟東西,老師我自己感到不舒服,可是我不會離開我要一直陪你,只是我也要照顧自己,所以,老師來做個體操(例如,做我上課教過的左右手與左右腳協調運動),這樣老師可以穩住自己,又不會讓你覺得我不理你。然後,或許學生看到你這個老師跳得像猴子一樣,就噗嗤一聲笑開來了。
這也有可能是,老師說,我看到你哭得很傷心,我不知道你這樣哭會不會讓你身體跟心裡受不了,那我在旁邊哼首歌陪陪你好嗎?
這也有可能是,或許談話現在就是幫不到這個學生,會不會開個團體直排輪訓練可以進一步一起增進這群孩子對於害怕焦慮面對挫折等等情緒的身心容納之窗。
總之,這實在有太多太多的可能。重點是,治療師要有清楚地介入“意圖”與“目標”,清楚地知道自己目前設計的這一招,不是為了逃避學生,也不是為了懲罰學生,而是讓治療師可以穩穩地陪著孩子,在面對情緒與身心失調時,可以練習如何回到身心容納之窗當中。
我在不同地方講課時不知道有沒有把這點說清楚。
我想說的是,我在講的是心法,就像是獨孤九劍的心法,至於你愛用屠龍刀、倚天劍、君子劍、淑女劍,還是草木皆可為兵器,那真的要看你之前已經培養出來最擅長的兵器是什麼了?
還有在這當下跟你過招的是誰?(個案的特質、需求、發展階段等等)
在晤談中過招的當下,所有的招式都是死的,只有人才是活著的。
此外,我講的理論與原則,有一部份也是想幫助治療師可以回頭跟轉介者說明。很多時候,台灣的輔導老師們過招的是外在的壓力~
例如,治療師可能對校長解釋說,我們雖然看起來是在遊戲,不過這其實是奠基在理論上的,你看,這本書上的胡嘉琪老師就是這樣說的。所以我們雖然看起來是在玩直排輪,可是我們其實是在拓展身心容納之窗,這樣子孩子才會更有能力去面對創傷或者其他生活中的挑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