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二:上一個原則講到,創傷是儲存在身體裡的程序記憶;可同時,創傷免疫復原力(resilience)也是儲存在身體裡的程序記憶。
當我們遇到挑戰,沒有時間思考時,靠得常是半自動化的身心程序記憶來反應。
例如,當孩子遇到有人欺負她,第一個直覺反應是找老師幫忙,還是自己躲起來怕麻煩到大人?
又例如,當我們進入不認識的城市,第一個反應是先看地圖,還是先向陌生人問路?
當我們遇到挫折,身心資源匱乏時,靠得也是半自動化的身心程序記憶來幫我們補充資源。
例如,當孩子考試考了一整天,疲倦又累又知道自己考不好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怕回家會被罵,還是相信家裡有可以讓自己開心的溫暖地方?
又例如,當業務員知道生意被別家公司搶走的時候,第一個反應是想辭職,還是拿出更多的潛在客戶名單?
或者,當一個村子因為土石流而失去大半的家園時,大多數村民的第一個反應是聚集在一起確定倖存者都安好,還是各自想辦法搜集資源?
這些半自動化的身心程序記憶,是個人、家庭、公司、社群從日常生活中反覆練習而培養出來的生活習慣~有些習慣是我們有自覺的,有些習慣卻可能深藏在身心的潛意識當中。
治療創傷,或,預防創傷,也包括可以怎麼用各種有創意的方式來培養身心復原力的程序記憶。讓我們的身心在面臨各種不預期的狀況時, 有很多身心資源來調節各種情緒與各種生理狀態,讓身心繼續保持在容納之窗內。
例如,我之前分享過遇上車禍的經驗,我發現自己這幾年因為泛舟滑雪,身體可以適應三百六十度大翻車的刺激感,所以身心沒有因為翻車而被逼出容納之窗外。所以,在一堂演講中,也有學員們提出,現在台灣很流行騎腳踏車、滑直排輪、攀岩等等戶外體驗活動,這些活動如果可以搭配上幫助學習者得到如何克服挫折,如何滋養身心等等的內在程序記憶,那就是非常棒的創傷免疫復原力治療法了~
或者,在最近大考的季節,我想說的是,學生們的考試結果永遠沒有考試結果出來後大家怎麼面對來得重要。如果考好之後面臨的只是更多高期待,這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身心程序記憶呢?如果考差後面臨的只是責難而沒有安慰,那這又會給孩子們什麼樣的身心程序記憶呢?這些身心程序記憶會影響孩子們如何面對未來人生的起起伏伏~
這次回台灣上課,不管是大堂演講還是小班團體,在上課結束時,我都會說,來,讓我們用三十秒到一兩分鐘,好好享受一下「完成」,可以享受「完成」是好重要的身心程序記憶。讓身體知道,我做完了,做完了就很好了~做完了,可以放下,真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