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三:要培養新的身心程序記憶,修改來自過去的身心程序記憶,「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
前兩天終於看了2009年在亞洲頗紅的印度電影,三個傻瓜。故事發生在某一個只有成績最優秀的學生才能進入的工程學院(啊,這完全提醒我當年念北一女每週被老師們提醒這裡是只有全台灣最厲害的女生才能來念的高中的創傷?) 。工程學院的院長不斷告誡學生們,在這個人生競賽(life is race)中,這個世界只有第一名能夠名利雙收,第二名總是被世人遺忘(院長問學生們,有人記得誰是第二個登上月球的太空人嗎?) 不過,在這樣的環境下,男主角卻不斷挑戰權威,用自己 “all is well" 的熱忱感動了兩個室友,於是,這三個不符合體制的「傻瓜」交織出一幅很爆笑又很感人的故事。
在人口擁擠的亞洲社會中,不管是印度還是中國,因為競爭壓力很大,讓很多人相信,人生唯有以成敗論英雄。於是,社會上普遍重視表面上的結果。在心理教育、諮商、與治療的場域中,也背負著要有「成果」的壓力:學生的升學成果有因為新的生涯輔導方案顯著進步了嗎?問題學生的困擾行為有減少了嗎?學生的症狀有消除了嗎?
弔詭的是,當我們只把焦點放在這些「結果」,我們就可能跟電影裡面的院長一樣,忽略了「人」的本身,也忽略了如何達成結果的「過程」遠比「結果」來得重要。因為,「過程」所培養出來的身心程序記憶,才是決定漫長人生中我們是否能夠累積出正向結果的重要關鍵。
換句話說,老師瞪孩子一眼,孩子就不敢在上課時隨便講話,孩子學到的身心程序記憶是,「有權威者在看我時,我最好表現良好,沒有人看時,就可以隨便」。如果是,老師花時間讓孩子們體驗,上課其他人講話太大聲會影響彼此學習,適時的悄悄話或許讓上課氣氛更好,再跟孩子們討論,那我們可以怎麼分辨出什麼時候會打擾到別人,那麼孩子們學到的是「如何運用觀察力與同理心來與環境保持和諧互動」的程序記憶。兩者的結果看起來可能一樣,例如兩個班級的秩序比賽都可能是優等,但是兩個班級的孩子所學到的東西卻完全不一樣。
退一步看,當個案來到晤談室,個案知道自己是因為某個問題被導師或父母轉介而來,如果助人工作者與個案同時都重視的只是結果(消除症狀),那麼個案學到的是什麼樣的身心程序記憶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