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則四:在重視過程(process)而非結果的氛圍中,我們可以開始練習客觀的觀察與描述(objectively observe and describe),這也是了了分明的正念或靜觀(mindfulness)的第一步驟。
這次回台灣到宜蘭上了兩天課,是給一群面對挑戰個案的心理師與社工師的小團體。第一天的重要練習之一,就是在午餐後兩人一組到學校的走廊上,練習單純旳陪伴靜觀,用五官來觀察與描述眼前的人事物。
走廊上有花草,學校裡有花園。於是,大家一起驚奇的發現,「我走過這些盆栽好幾年,今天是第一次這麼仔細的看著它們。」「原來葉子前頭尖尖的部分是柔軟的,跟我原本的想像不一樣!」「原來在三樓也可以這麼清楚看到花園裡池子裡的魚兒們~」「五到十分鐘的客觀觀察,讓我重新吸收了大自然的能量~」
透過兩人陪伴彼此靜觀,可以讓兩人都更停留在此時此刻,一起進入一種當下經驗的此在之心(being mind)。而這正是面對挑戰個案或創傷個案最需要的一種身心狀態。
如此放鬆地觀察一株花草是比較容易的起點練習。用同樣的心情,我們可以了了分明而不帶評價地來看看台灣被污染被破壞的環境嗎?(也不需要特別跑去那個工業污染區,可能只要張開眼睛觀察上班途中的路徑就可以發現很多之前沒有看過的細節)
用同樣的心情,我們可以繼續練習如何了了分明而不帶評價之心的去看眼前這個身心被標籤上「有問題」或「受創」的個案嗎?我們可以更進一步,陪伴著眼前這個個案,練習用這樣了了分明而不帶評價的身心狀態來觀察描述自己嗎?
當治療師與個案能夠同時慢下速度,用一種好奇而不輕易評斷的心情來探索個案的生活,那麼,治療師與個案就開始進入一種探索「過程」的狀態。這其實也是這幾年當紅的敘事治療很強調的一種基本功夫。(again,敘事治療跟行為治療也是可以擺在一起對話找出共通點的噢~所以我一直強調的是,如何根據治療師與個案的狀態設計出陰陽平衡的介入處遇,回歸到 Yalom 說過的,每個個案都需要治療師重新設計出一套新的治療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