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一 vs 一對多的服務

Slide1

在美國,不管是諮商師、心理師、按摩師、針灸師、另類療法咨詢師、life coach、醫師或護士,只要自己單獨開業,都是以服務時數來賺取報酬的專業工作者,有服務就有收入,沒有服務就沒有收入。於是,普遍存在的一個狀況就是,開業之後要努力吸引顧客,然後,收入的高峰就是每個星期所有工作時數都排滿滿的時候。可是,對大多數人來說,這樣的高峰很難維持,因為只要是對人的服務,就不可能像機器一樣維持不變的產能。排滿滿的工作行程會讓這些助人工作者開始耗竭,產生工作倦怠,甚至因為身心狀況出問題而提早退休。

於是,美國網路上開始有人鼓勵這些專業工作者,將自己的專業轉型,走向多元創業的路,除了以一對一的服務時數來賺取報酬之外,要進一步利用本身的知識來創造出可以一對多服務的產品。於是,諮商師不只是花一個小時來服務一個有社會焦慮症的個案,而是透過網路用這一個小時主持有社會焦慮者的網路團體對話,或者,利用這一個小時來錄製很多人可以下載的 podcast。換句話說,這些人開始將網路行銷的概念賣給不同的專業助人工作者(沒錯,這本身也變成一種行業,專業工作者要付錢來買他們網路行銷與多元創業的技術)。

就某個角度來說,這跟台灣助人工作者發明牌卡有相似之處。透過創造牌卡,台灣的助人工作者有一個產品可以接觸到許多人,這個產品本身可以在你睡午覺的時候繼續幫你賺錢,睡完午覺醒來就更有創意去製造下一個產品,或提供更高品質的服務。

雖然,一對一面對面的接觸並不能完全被各式各樣一對多的服務方式取代,換個角度來想,一對多的服務方式確實也解決了系統中許多人的需要。很多人就是需要每天早上起來先抽一張卡片~很多人就是需要在每天晚上入睡前聽一段 podcast,很多人會喜歡在網路上有虛擬的互動支持團體。

美國的執照制度讓大多數專業工作者對於投入這樣的多元創業方式感到遲疑。寫部落格文章分享自己,算不算違反職業倫理道德呢?(這個問題其實我到現在還沒有確定答案)。於是,一開始很多走向多元創業途徑的人,反而是沒有專業執照的人,(例如 life coach,雖然 life coach 也有自己的組織發的執照,但並不是那種州政府或國家管制的專業證照)。少了專業執照的限制,反而促進各式各樣的創意。

只是有時候,要怎麼平衡創意與科學實證研究也是個難題。例如,宣稱可以改善認知功能的 Lumosity 線上大腦訓練遊戲,以及運用心跳變化率(HRV)的生理回饋概念將正念(mindfulness)訓練發展成遊戲軟體的 Wild Divine,雖然都說他們的遊戲背後有科學理論的支持,但是要將產品商業化,就沒有時間經過反覆的實驗組與控制組的對照實驗。不過,站在推動身心健康的角度,我還是很開心看到有可以跟打打殺殺的電腦遊戲相互競爭的另類遊戲出現!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