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來寫一系列文章,系列主題就是:「擺爛,也是一種生活的藝術」。
人到中年,其實有沒有什麼功成名就也不太重要了,大多數的朋友們就希望自己跟自己的家人活得健健康康就好了。生病所帶來的創傷壓力,其實遠超過大多數人的認知。
這幾年有個感想,原來,在我們的社會當中,要學會裝病、裝死、裝酷。這些策略都可以算是創傷壓力復原力的招數之一!
記得當年在美國博士班實習的時候,在 Iowa State University 的學生諮商中心,那邊從主任到員工都有個共識,因為我們心理從業人員面臨到很大的身心壓力,所以,每個月都可以自動有一天「不用真的生病就可以請的病假」,這一天,可以用來照顧自己。那時候一邊全職實習一邊趕論文,這樣的一天可以說是太珍貴的禮物了。其他的全職心理師,有的會用這一天去看醫生,去按摩,甚至去打高爾夫球。大家都彼此心照不宣,不會妒恨有人請一天的病假去休息。所以,雖然那邊冬天真的很冷很冷(會到零下二十度那種冷),整個中心的人卻很少生病。
後來工作的單位文化完全不同,從主任到幾個資深全職人員,都希望大家一起過勞,還津津樂道當年大家一起加班熬夜的事蹟。結果呢?我觀察到,大家都會真的生病,然後生病之後就會輪流請假。除了流行性感冒,還有很多人長期過敏,最後也有人需要抗癌。
是的,在一個不理解預防創傷壓力重要性的系統當中,如果組織之內的領導者不斷給下面的人壓力,人與人之間缺乏同理心,這時候,適當運用裝病的策略,才不會真正生大病。
每次訪台,匆忙之間,也會聽到很多親朋好友跟家人相處的辛苦故事。有時候,大家都帶著一肚子心酸委屈,彼此鼓勵,彼此疼惜。雖然,可以理解上一代經過太多創傷壓力,導致生活中有各種執念。不過,真要面對起上一代有時候把我們跟別人比較之後貶低一番,有時候頑固抗拒就醫,有時候撈撈叨叨碎碎念地指責。這種種互動加起來的壓力,也是有可能反而變成給我們的創傷壓力。身邊每個人都曾經有過深深懷疑自己的時刻,覺得自己真的有這麼糟糕嗎?那種無力感,其實就已經是到達身心容納之窗的邊緣(或之外了)。身邊的朋友都是負責任的人,只是,生存策略與因應之道當中,反而需要磨練各種擺爛的藝術。
記得有一次跟多年學習中西醫的乾媽聊天,她說,在北美生活的艱苦環境中,很多人都堅守當年清教徒的文化,很多女人除非到了生病的時候,是不允許自已休息的。所以,一個月一次的經痛,不被當成需要進一步理解的症狀,而是一個神允許自己放假一天的方式。可見得,這種被環境的創傷壓力而逼出來的刻苦精神,中外皆然。
於是,我決定要勇敢站出來,表達我對於裝病這種生存策略的深深理解與贊同。
當年,如果我沒有感冒就讓自己冒著罪惡感去請假,我的身體現在可能更爛。而在離開當年的工作單位之後,這三年半來自己開業,我只有取消過兩次晤談,而且兩次都是因為車子出狀況到不了辦公室,不是我自己身體有問題。可見得,如果一個系統已經逼到你不得不請病假才能喘息,這就是一種警訊了。
企業員工管理中,除了看 KPI,其實也應該看員工請病假的次數。一個單位當中,如果員工生病次數很多,或許就值得更深入地理解到底是怎麼了呢?不管是裝病還是身心被逼出容納之窗而生病,其實都可能是我們面對創傷壓力時,有意識或無意識中產生出來的因應之道。尤其在亞洲文化當中,比較不允許直接的抗議,有時候,我們的身體就默默發出無聲的抗議了。這時候,還真是要說,裝病,才不會弄到真正生大病啊。
文字:胡嘉琪博士(如欲轉載請告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