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天,一整天我很忙。下午,一走出房門,卻看見我們家十六歲的青少年,正專心蹲著刷馬桶。我停下了腳步,用欣賞的心情看著這個專心刷馬桶的大男孩。心裡有種很幸福的感覺。
腦中,浮現不到三年前,家中週末會出現的“小爭執”。“為什麼是我要去刷馬桶?”青少年不耐煩的說。“嗯~這個啊,我們家每個人都要對這個家有貢獻。你哥哥要去外面除草,你可以選擇,你要除草還是要去掃廁所?”
青少年停頓了一下,想了一想,腦子裡的電燈泡終於亮了:“那我去掃廁所好了,可是,先等我把這一局的遊戲打完。”“喔,好,那大概要多久呢?”“還有二十分鐘。”“喔,好~”
以上的對話,在我跟他,在他爸爸跟他之間,幾乎每隔一個週末都要重複一遍。終於,讓我見證到,這孩子只需要爸爸早上一句簡單的提醒,下午就自己找個時間去掃廁所了。這是身為父母的光榮時刻之一。
我走過去,感謝他清掃廁所,也順便聊幾句。“對了,你這一年來都不打電動了,到底是什麼讓你放下遊戲的呢?”“不知道,就覺得打遊戲很無聊,不好玩了。”“嗯,也對,你的生活比打電動精采多了。看你這一年多來打網球、學開車、去實驗室實習、交女朋友、準備 SAT,還真忙。”“對啊,過去幾個月的時間過得好快啊~”“嗯,我覺得你現在比以前我剛認識你的時候,更能夠去決定自己要做什麽!”
這一天,我看見這個大男孩心甘情願自動自發地刷馬桶,我真心為他感到驕傲與開心。因為我知道,他在的身體與心裡,建立了一個能陪他一輩子的好習慣。有一天,他會記得,在一個團體裡,他要盡他可以付的責任,同時,他可以自己去掌控時間。此外,對於一件本來沒有興趣但是又不得不做的事情,他學會了可以怎麼讓自己能夠從中獲得成就感。
我想跟許多父母分享的是,很多時候,當個高情商的父母,除了需要有堅定的原則(例如,每個人再忙也要分擔家務),也需要做到以下三點:
1. 真心地相信孩子(孩子說二十分鐘之後,就先肯定對方懂得安排時間),
2. 耐心地等待孩子(兒童青少年很需要一遍遍反覆地對話),
3. 靜心地看見孩子(同時,也具體地讓孩子知道我們看見他們什麼,例如,我很清楚地告訴孩子,我看到他這一年來更能夠自我掌控了!)。
而要能夠做到以上幾點,父母要一方面能夠看得長遠,不只是督促著孩子達到特定目標,還要能夠協助孩子在努力的過程中培養健全的身心特質,另一方面,父母要能在許多教養的關鍵時刻,守護著自己的冷靜與溫柔,不亂發脾氣或跟孩子冷戰。
我猜,現在如果你有機會問問這個青少年,對於刷馬桶這件事情,他記得什麼?他最多會很得意的說,我爸爸在我五歲的時候就教會我刷馬桶了!還有,刷馬桶用這個牌子的清潔劑最好了。他大概不記得那些個週末的討價還價。而上面我提到的,那些關於可以怎麼在團體中負責任,可以怎麼安排時間等等的習慣,其實他也無法說清楚。這就是一種身心的內隱程序記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