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一篇 “把身心逼出容納之窗的創傷 VS 強烈負向情緒的心傷” 當中提到的兩個十歲小男孩的例子,說明了,在依附關係(孩子對父母會產生依附關係,需要父母當強大的照顧者,需要父母幫忙調節自己的身心狀態,需要父母的支持與看見,需要父母的鼓勵出去探索世界)中,小孩有可能會受到心傷,或者是單次的身心創傷。不過,這單次的身心創傷不見得就會造成依附關係創傷(attachment trauma)喔!
故事中的小男孩(二)雖然被老爸半夜被打一巴掌嚇醒又被罵,在身體內部留下一個創傷程序記憶(被驚嚇到凍結然後有點解離,身體內部想打回去又打不過去),但在生活中,小男孩也很快就把這個不愉快的記憶暫時忘記了。平常雖然寂寞,可是暑假到了,小男孩的父母總是會帶他出去玩一趟,還有可以回爺爺奶奶家放鬆。
總體來說,小男孩(一)跟(二)內心都有心結,長大後回想小時候的總總,會有些正向回憶也有陰影,或者,反正就不多談一句帶過。如果小男孩(二)不小心加上回憶起當初那個創傷畫面(或著身體自動進入程序但腦中已經沒畫面),身心可能會重複當年的凍結癱瘓,或者內在蘊藏的暴怒會發出來,但是,總體來說,長大後的小男孩,基本上還是可以跟人相處的。只是,如前文所說,大致上,不管長大到幾歲,內在那個受心傷的小男孩對於自己被愛這件事有種不安全感,很習慣去壓抑自己的情緒,不太習慣去覺察自己的身體,然後,以為只有自己努力貢獻才能獲得友情與愛情。換句話說,從依附研究的分類來說,這個小男孩會被分類成:逃避型(avoidance or dismissing)依附關係。
不過,讓我們來調整一下設定,產生小男孩(三)的故事。小男孩(三)一出生,爸媽就吵個沒完沒了,一個對另一個是情緒暴力,然後就變成另一個對這一個肢體暴力。小嬰兒很自然會哭哭會想討抱抱,可是換來的卻是大聲責罵,甚至到兩歲就變成被打一頓屁股,然後,旁邊兩個大人又開始對彼此暴力相向。
到小男孩十歲的時候,每天小男孩回家,家裡空空的一個人都沒有,三餐有一頓沒一頓的。小男孩有一天偷了隔壁阿姨的信用卡,跑去麥當勞大吃一頓,還去網咖痛快玩了線上遊戲一晚上,結果,第二天到學校還沒開始上課當著全班同學面前被老師叫出去,開始了要應付一個又一個 “奇怪大人“的很難玩的 “遊戲”。
小男孩(三)經歷的不只是心傷,也不只是單一次的身心創傷,小男孩(三)的遭遇就是複雜的依附創傷(attachment trauma)與發展創傷(developmental trauma)。本來是小男孩最需要的依附對象(父母),從一開始就背叛了他也傷害了他。在小寶寶身心最脆弱,大腦與全身神經都沒有發展完全,根本沒有配備什麼戰鬥防衛或剎車的神經系統,急需有大人細心呵護的階段,小男孩的身心就受到創傷。可是,另一方面,小男孩的身心系統也知道,眼前這兩個傷我的人,又是我賴以為生唯一的希望。於是小男孩的依附系統跟身心防衛系統,會通力合作,確保眼前這兩個人不要捨棄我,不管是要解離還是要把心分裂,反正最重要的就是留下來,活著。
依附創傷,代表最親密的人就是最危險的敵人,最危險的敵人也是最親密的人。
依附創傷,讓人在親密關係中,會啟動所有的防衛策略來保護自己或者保護這段關係。只是,這樣的全面啟動,反而讓行為跟情緒變得很混亂。所以,被分類為混亂型(disorganized)依附關係,在研究者觀察寶寶的時候,這些寶寶可能會在跟父母重逢時,表現出開心之後馬上就凍結癱瘓,或者完全逃避接觸。在美國,我一直都記得以前一位同事說他擔任寄養媽媽時,一個小男孩好不容易靠近他們,表現出信任他們行為的第二天,就故意把一個貴重家具給打壞。
其實,如果能夠了解這背後的求生原則,或許可以理解為什麼會同時出現又拉緊又推開,又愛又恨的行為,這其實並不是完全混亂無序的,而是可以被理解的。
身為助人工作者,分清楚自己眼前的求助對象面對的是什麼,是很重要的一步。
引用通告: 區分心傷的失落 vs. 創傷的失落 | Peace Body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