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落會引出人性中最極端的情緒~
憤怒此人此物棄我而去。
哀傷此情此景不再,胸中唯存苦澀之味。
恐懼自身將永遠陷於如此孤絕之地。
而更困難的是,研究者發現,在哀悼失落的過程中,我們就像是彈珠台上的小鋼珠,一旦被擊發出去,就不由自主地在這些極端情緒中,被彈來彈去,不由自主。
因此,上一篇特別點明,唯有穩穩地被愛與連結承接住,我們才有資源安穩地度過這樣一個驚濤駭浪的過程。當我們能夠在寬廣的愛與穩定的連結中,面對這一波波的強烈情緒,這被當成小鋼珠在極端情緒的苦痛,不由自主被彈來彈去的痛苦,也能夠漸漸地,一點一滴地被我們整合。
而在整合之後,失落所能帶給我們的,竟然是前所未有的豐收。
這不只是回首向來蕭瑟處,也無風雨也無晴。而是一種與天地正氣浩然同存的共鳴。
故人已逝,但此情長存。走過風雨後,能在此刻安頓身心,我們更懂得感恩天地間眾人與萬物對己身之潤澤。
當我們能夠面對並整合失落所勾出的種種苦痛,我們會更清楚感受到自己胸襟的寬廣,以及從過去到現在種種豐收所整合在自己身上的資源~
只是,如果我們無法承接這失落呢?
這無法被承接的失落,就變成生命中不可承受之輕。沒有實質的重量可被測量,卻在我們的身心中留下反反覆覆的苦痛煎熬。
有些人是身體出了狀況,或許是心臟血管在長期被壓力緊繃下出狀況,也或許是免疫系統在長期資源匱乏後開始瘋狂亂打,甚至,體內的癌細胞開始無法無天的擴散。
有些人是心理出了狀況,在兩極之間擺盪,不是一談到故人往事就悲憤交加,或者因為極端的逃避而完全無法再次回顧過往。
當生命在此處被困住了,我們就很難繼續對人有信任,更難對世界與未來有什麼希望。
這就是 Complicated Grief (Bereavement),複雜哀傷(哀悼)的一種狀況。
造成複雜哀傷(哀悼)的原因很多元。但就我個人而言,這其中必然有創傷壓力的元素在內。
例如,一個酗酒家暴者的配偶,長期處在創傷壓力之下,即便這位酗酒者突然過世,這位配偶有一部分覺得鬆了一口氣,另外一部分卻可能卡在憤怒永遠無處表達的痛苦當中。有時候,每天繼續讓憤怒掌控自己,比真實面對這哀傷以及生命留白的恐懼,還讓人能夠暫時覺得痛快,於是,這位配偶就很難整合上述種種情緒,也很難開啟生命的另一頁。
也或者,在一個急速變遷的社會中,過去能夠以愛與連結來共同承接失落的喪禮儀式,都已經被打亂破壞。缺少了社群的愛與連結,喪親之苦,卻有可能變成一種創傷壓力。
以上的舉例,暫時先用的是一般大眾比較能夠理解的失落:喪失親人的失落。但其實,生命中我們有很多失落的可能性。記得當年在普度大學念博士班時,一位學長的博士論文,就是在研究大學生面對畢業的失落與哀傷過程。沒錯,畢業是豐收,卻也是失落。這兩個看起來相反的歷程,卻是同時在發生的。就像是秋天,美麗的紅葉,同時綻放美麗,卻也正在逐步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