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週末中國即將迎來另一個「雙十一」單身購物節。 去年,淘寶公佈他們又創歷史新高,「雙十一」成交額高達 1030 億人民幣(150 億美元),想來,今年,各網站肯定又訂下更高的營業額目標。在發本篇文章時,電商們想必已進入本次大戰的最高潮。
而在兩週後,美國這也將迎來感恩節,以及感恩節隔天的黑色星期五(Black Friday)實體購物節,以及隔週一的網路購物節(Cyber Monday)。美國零售業每年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營業額,就是在十一月底到耶誕節前成交。
這只是湊巧嗎?兩個泱泱大國都在十一月進行購物狂歡?身為心理學家,我忍不住開始進行一番思考與推敲。
十一月的購物,是人們累積了千年秋天豐收習慣的延伸嗎?現在的人們已經遠離大地,再也不需要趕著霜降之前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採收或打獵。可身體裡面累積千百年的集體潛意識記憶,是不是還渴望著一種滿手捧著作物或獵物的滿足感呢?
而剛好遇上當今消費主義橫行的世代,於是,累積了千百年在秋天努力囤積準備過冬的身心集體潛意識,完全抵擋不住一個又一個充滿誘惑的廣告與電商行銷手法?
還是,在時節即將步入冬季,大地寒氣一片時,許多人開始受到日光時間減少的影響,身心進入一種比較低沈憂鬱的狀態。可是,在現代社會,人們是無法單純地允許自己進入一種緩慢休養的狀態,於是,各種「刺激」身心的方式就大受歡迎,其中,十一月以及十二月最著名的就是:大吃大喝(尤其是糖分多的甜食與酒類)以及狂歡購物。
身為心理治療師,每年到這個時節,會來到晤談室的人很少有歡慶佳節的,反而對於冬季佳節如臨大敵。除了佳節要面對家人的種種困境與混亂(不和睦的家庭聚在一起,常常會讓身心比較敏感的人受不了),還有很多來訪者會談到,在這個時節,自己無法控制身心狀態的失控。
其中一種失控就是本文談到的,失去節制花太多錢(或買太多東西)的購物。以前,我們還可以教個案把信用卡放進水裡冰起來,至少等待解凍的時間有可能讓自己清醒過來。現在更難解決,網站上早存了信用卡號,或者,手機應用程式已經加值,只按一鍵,馬上就成功扣款了~。於是,有些人可能在一時痛快消費後長期背負債務,或者,有些人把自己好不容易辛苦存來的錢,就這樣隨便花掉了,一直無法有錢追求真正的夢想。那麼,為什麼大家要繼續自找苦吃的任由網路購物消耗自己的身心呢?
其實,這其中有些人可能會承認,雖然在“激情過後”總有悔恨與空虛,但在購物過程中,他們確實也體驗到很多的刺激與快感。最近有個年輕人對我很誠實地回顧自己的行為:「我知道我是在逃避生活中的焦慮、無聊、與寂寞,所以就會用盡全力花時間去研究想買的東西,然後不斷比價找到最划算的網站,這樣的過程,給我一種暫時的掌控感。可是買完一件東西之後,我又需要把目標轉移到下一件。」
是的,人類會持續做一件讓自己或其他人抱怨的行為,其背後必然有不得已的原因,了解原因不等於“接受藉口”,而是有機會在他人的陪伴下真實地檢視自己。
很多失控行為背後,追根究柢,還是離不開兩大議題。一個就是我們缺乏真實的親密關係,另一個就是我們缺乏對於自己身心的健康調節。
雙十一的狂歡購物,或許對某些人來說是撿便宜購物的好時機,但是對一些人來說,卻有可能因為內在長期的寂寞空虛、焦慮難耐,甚至加上季節轉換引起的情緒失調,演變成失控又失速的購物災難。在這裡,我想提供幾個簡單的策略給想要練習節制自己消費的人:
(一)最強大又能抵擋寂寞空虛的永遠是“愛“。與其跟一群互相比較炫耀買到什麼的人做朋友,不如找其他跟你一樣不再想要受網路購物誘惑的人當朋友。與其把錢拿來亂買,一群朋友可以在實際生活(或者是網路上)想出其他有創意的方式來慶祝自己的光棍單身狀態。
(二)要抵抗購物的掌控感,我們就需要給自己另一種健康的掌控感。與其花一整晚在網路上研究自己想買什麼,不如把自己穿得暖和一點,不管外面天氣有多冷,出去跑或走三圈吧。這一招也可以變成減緩自己購物的規定,規定自己買東西之前,如果不能出去走一圈,至少在家做二十次伏地挺身或仰臥起坐,先從自己的身體開始接觸掌控感,同時,也讓大腦有一點時間可以重新進行理性思考。
(三)運用各種方法,把掌控感從網路電商手中拿回來,例如,讓自己的支付寶裡面只有限額,甚至取消使用這些網路交易,回歸原來的消費方式。
(四)如果已經到了購物上癮,讓你的家人擔心,讓自己長期償還卡債身心俱疲的狀況,請還是尋求心理諮詢與精神醫師的專業協助吧。
除了上面這幾點建議是給個人的,我也想對整個社會提出一些思考方向:
(一)雖然購物上癮目前並沒有正式的疾病診斷(因為要增加一種新的疾病診斷,通常需要幾十年的研究,可是網路購物在現代社會存在的時間還沒有那麼多年)。但如果我們社會上已經有人因為網路購物而上癮或者身心失控,那麼,至少有兩件事情是可以做的。第一,是仿照菸酒販賣時的規定,電商至少可以提醒消費者,過度購物可能有害身心。第二,從課徵的消費稅當中撥出研究經費,讓學者在這方面投入預防與治療的研究。
(二)網路世代,許多新發明快速地改變人類的身心習慣,在我們一味求快的過程中,我們會不會也失去了許多能夠培養健康身心習慣的機會呢?如上面曾經提到,過去,秋天的豐收是需要辛苦得來的。而曾經,購物本身也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先存到錢(現在有信用卡預付),還要找到適當的店家(尋找本身,可能是跟朋友家人一起邊聊邊找,或者用悠閒的心情自己慢慢找,甚至,要坐上公交車跑一趟。這樣的過程,不是正幫助我們建立很多正向的身心資源?)。
然後,購物者還要經過一個親自挑選比較的過程(這對我們來說,不也是一種練習使用五感以及培養理性思考的過程?),以及跟店家老闆或服務員溝通討論的過程(這是人際關係練習的一部分)。
當我們把下一代從這些過程中學習的機會都用快速的網購給取代了,我們真的是在邁向一個更好的社會嗎?
當我們在欣賞或欽佩一個人的成功時,從來都不會是因為這個人可以快速便捷的一步登天,那麼,我們為什麼要投注這麼多的社會資源把生活中可以培養我們慢活生活品味的過程都簡化了呢?這個簡化的過程,真正的受益者是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