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傷的孩子,壞掉的大人》推薦序加長版

很開心受到陳志恆的邀請,幫他的新書寫推薦序。寫完交稿之後,我自己又寫了加長版,想說可以放在部落格裡面分享。

受傷的孩子

推薦序:看見實踐「愛的行動」的希望(野火番外篇)

台灣的貧富差距不斷達到新高,社會系統裡隱藏著瀕臨失序的緊張。在這物質相對充足而心靈相對匱乏的亂世,人們不需要虛無縹緲的空口諾言,人們需要的是能帶來實質改變的希望。

而這樣的希望,來自於我們看見社會上有人正在用微薄之力實踐著「愛的行動」。正是本書作者陳志恆分享的故事,讓我看見了在教育現場實踐「愛的行動」的希望。

閱讀志恆一篇篇的文章,我看見一個在中台灣的年輕人,用他的一己之力與寬廣的愛,在教育現場實際陪伴著「受傷的孩子」,及其背後「壞掉的大人」。

為什麼,對文章中的這兩個標題,我特別有感覺呢?在北一女理工組三年念完,我只想遠離台北去看看其他世界,我有幸在交通大學拿了工業工程管理學士,又到彰師大念了輔導諮商碩士,然後再來美國普度大學念諮商心理博士。追根究底,原來,小學六年級的我,早在心中埋了一顆種子。那年,父親帶回家,龍應台所著,圓神出版的《野火集》。

三十多年後,我依然保持著對社會的關注。最近每天早上開車,聽著從工業製程改良所延伸出來的「精實創業」,思考著工業工程與心理治療都強調要如何理性觀察並改造一個系統。可是,在這秋意寒氣透骨的北美早晨,我一邊聽書,一邊卻忍不住胸中的一片怒火。

前夜,才讀著台灣單親媽媽一個月賺不到七千元,及單親父親讓小女孩住在貨櫃屋無法上學的群眾募資案,年關將近,許多社福機構正努力籌措個十萬元助人度難。可是,我一邊開車一邊聽到的是,關於虛擬世界開發軟體,要怎麼把工程師與行銷人員分成兩組進行小實驗與市場調查。這樣三個月的「小實驗」燒掉的就是幾百萬的資源,得到的結果就是更符合市場需求的誘人虛擬人物造型。請問,這個社會的大人們真沒有「頭殼壞去」了嗎?我們社會給菁英族群如此奢侈的「遊樂場」,好幫助社會頂層繼續累積財富,但卻如此無情地看待社會與教育系統的真正問題。

只是,過去三十年來,台灣早已被各種野火給燒得無力與無感。再多怒火也解決不了眼前的燃眉之急。於是,這讓我更珍惜眼前的這分書稿,以及作者如何在教育現場實踐「愛的行動」,陪伴著「受傷的孩子」及其背後「壞掉的大人」。

回想起十幾年前,我還在彰師大學生諮商中心工作時,志恆是那時候的諮輔義工,記憶中,隱隱感覺到這個戴眼鏡的大男孩心裡有很多的理想與熱情,外在卻有著即便是現在的我也做不到的穩重與內斂。

多年後重新遇見,看到當年那位大男孩已經長大成為一個男人,這一路上,他不但在教育現場默默守護著自己遇見的孩子與大人,還建立部落格寫文章、出了一本書《此人進廠維修中!》、在不同的場域給出心理教育演講。

在我腦中想像的畫面是,一群「壞掉的大人」七嘴八舌手忙腳亂地,用擔架抬著一個個「受傷的孩子」,想要送給志恆這位輔導老師進行維修。而志恆老師推推臉上的眼鏡,不慌不忙地接住這些大人與孩子拋出來的生氣、挫折難過、無力等種種情緒。還要不時回頭,轉身注意到躲在角落許久,另一群學生的求助眼神。

送走這群人之後,志恆老師關了「輔導室」維修廠的門,回到家之後,在一次又一次的書寫中,慢慢整理著身為助人工作者必然會面臨的深沈無力感。面對這一個又一個失序的家庭系統與背後錯綜複雜的社會結構議題,大人們,到底可以做什麼?

於是,有了眼前的這本書稿。在遠方,我帶著欣賞的眼光閱讀著本書。志恆的文字還是有著他一貫穩重內斂的風格,可底下,流動的是一顆很真切又充滿熱忱的心,真誠地大聲疾呼著:「壞掉的大人們」請醒醒吧,請同時看見你們自己內在受傷的小孩,還有一直被你們標籤為問題青少年的孩子們!曾經,你們一定也經歷過壓抑痛苦的青春年少,如今,你們已經長大了,有更多的力量了,請嘗試先收起你的指責或擔心,重新找到一些愛的力量,從愛中,重新看見自己與孩子。

除了想喚醒「壞掉的大人們」的心,志恆用自己在教育現場累積出來的實務經驗,給大人們很具體的操作方法。「千里之行始於足下」,要改變一整個社會與教育系統很難,但是,改變可以來自於「一小步的新嘗試」。

志恆在本書中給了很多好點子。有時候,「一小步的新嘗試」可能是,大人們願意放下教訓孩子的習慣,耐著性子聽孩子把話說完。有時候,「一小步的新嘗試」來自於,大人們願意每週用幾分鐘的時間跟孩子閒聊,累積個一兩年後,「受傷的孩子」才能確定眼前的這個大人「沒有壞掉」。也才願意冒險打開心房,把內在最困擾的事情跟眼前的這個大人分享。志恆在書中就分享了好多個關於學生們如何在暗中觀察他很久後,才願意真正向他求助的感人故事。

是的,我真心相信著,不管是「受傷的孩子」還是「壞掉的大人」,每個人的身體與心靈中,一直都蘊藏著想要修復愛與連結的力量。身為助人工作者,我們的工作讓我們有目睹生命韌性的機會,不管是帶著自殺念頭,還是身上累累的自殘刀傷,每個生命,都有著堅強的韌性。同時,每個生命,都只能接受在那一刻剛剛好能夠進得去的滋養。

很多時候,大人們不是因為有壞心才壞掉的,大人們是因為太想幫忙才把事情搞砸的。過於想要幫助孩子而不斷掌控孩子生活的父母、過於想要治好個案而不斷急著引入新治療法的心理師、過於想要保護孩子而急於介入的社工師。在大人們用力過度的狀況下,大人們累壞了,孩子也繼續受傷著。

所以,我很欣賞志恆在書中後半段,誠實的說出:「原來,我沒有想像中的那麼重要。」其實,志恆並不是在自貶師長與助人工作者的重要性,他是想提醒自己也提醒所有的大人:「年輕的生命,只要有適當的資源,都有著向上的自然力量。」

對「壞掉的大人」來說,或許就是因為過去受了傷,所以他們放棄了對人性的相信。而他們需要的,正是要重拾這份對改變力量的堅定信仰,才有辦法用「一小步的新嘗試」來展開「愛的行動」,重新跟「受傷的孩子」建立關係。而對於新手老師或新手助人工作者來說,這份對人性的堅定相信才能讓師長們勇敢地在面對學生時說出真話,耐心等待,讓這份真誠的關係成為滋養青少年的沃土。

 

胡嘉琪博士

正在成為社會企業家的美國執業心理師

《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身心整合之旅》作者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