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末(初)自省(二)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我喜歡依附理論(attachment)以及包含依附理論的感官動能心理治療(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 SP),因為這兩者都強調,身而為人,我們自身的特性與環境交織之下,我們會發展出各種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這個中文名詞是我自己加進來的啦)。在 SP 裡面稱為:Character strategies。

一般台灣的助人工作者不管背景是什麼,大概都有聽過安全依附、焦慮依附、逃避依附這三大基本依附類型的分類。 Bowlby 等依附學者強調的是,這三種依附都是“正常的”且具有“適應性的”,是來自於個體與依附對象互動之後,個體為了要能夠留在依附對象身邊所發展出來的依附型態。

換句話說,可以被歸類為逃避型依附的我,不過就是在那小小年紀,用我身上僅有的資源,為了要生存在我的環境裡面,很有“智慧”的發展出逃避型依附這樣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這樣一想,不得不稱讚那小小身軀個頭超矮的小女孩,一個人走進幼稚園跟小學,看著身邊所有比自己高的同學跟老師,很神奇地找到最適合環境,自己又可以做得很棒的生存之道就是:不要對這群讓我搞不懂的老師跟同學太靠近,什麼事情我自己來做就好了,我不可以讓老師覺得我很笨,我一定要盡量乖乖,我要認真努力表現,我要把大部分的情緒壓抑下去。

不過,這樣的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雖然有帶給我收穫,也是要付出代價的。就是上一篇所提到的內在那既自戀又憂鬱小孩。或者,其他的朋友指出,我有一種很類似高功能自閉症(亞斯伯格)患者的行為特徵:很專注於自己喜歡的事情(我行我素),用某種程度的解離(隔絕外界)來應對外界過多的刺激,很白目地把社會很多常識(common sense)與社交規則阻絕在外,很多自我安撫(self-soothing)的小習慣(例如在背書時旁若無人的哼歌與擺動身體,據說讓某些同學覺得我考試時表現的實在“太快樂”而討厭我)等等。

這些行為特質在缺少人際互動的理工科環境中,又繼續得到增強:簡直就是在理工科存活的最佳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啊!

不過,人生真的是有得有失,有失有得。塞翁失馬焉知非福,賽翁得馬焉知非禍。

現在回頭看來,或許這個超高功能自閉而某種程度上與世隔絕的我,一直保有一種冷眼看人世間的理性思考系統觀。這正好可以讓我用在提供創傷療癒上。

誠如我那有超級高功能自閉而更高程度上與世隔絕的 stepson 的評語:你真是一個超級聰明的五歲小孩,而我也欣然接受。大概這就是他跟我之間惺惺相惜的互動吧~

附上配樂:

徐佳瑩 LaLa【心裡學 The Inner Me】

詞/曲:徐佳瑩

請不要擔心 反正我天生遲鈍過人 學不會分心

花樣世界裡只有我們 你難懂艱深 防衛機制裡安全躲著

我抓握反射 撲空幾次換新的人格

本來就各自活著病著 沒有要互相療癒什麼 只是基於我所認知的 該誠實到最後一刻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