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督導這件事情~

其實,在我博士班實習的時候,兩位督導很快發現,諮商技巧部份我已經爆表(就是早就超過一般實習生甚至新進博士後的能力),畢竟。很多美國的諮商心理學博士生,是大學部直升,沒有唸過碩士,也沒有全職工作經驗,而我是彰師大碩士班出來,又全職工作三年半,又在台灣上過一大堆訓練,然後又在博士班半職實習兩年,半職當生涯中心助理一年。

然而,我很懷念這兩位督導。一位西班牙裔,一位非裔。他們帶給我的學習,不是太多諮商技巧的磨練,而是,一種對人性的再次信任。

如果,當年我從交通大學畢業後就直接出國念諮商心理學博士班,我不會對我的博士班那麼失望。因為,那時候的我,就會跟其他同學差不多。可是,我已經在彰師大以及後續的工作中沉浸七年了,曾經遇過 Dorothy, Mort, 以及好多啟蒙我的台灣老師與前輩,於是,心中期待可以在博士班遇到深刻對話的那個部分,就重重摔落而受傷了。

這也不是博士班老師或同學的錯。那時候,有很多大環境的壓力因素讓老師們忙到爆表,而同學們,大多比我年輕很多,思考上確實就是在不同的發展階段。

於是,博士最後那一年的全職實習,在一對一督導的時間裡面,我終於等到兩位很有人味的督導。進行對於人性,對於多元文化議題的反思。很多時候,讓我感動的是他們真誠的分享。我可以看見他們小心翼翼又很有經驗地,在一年的過程中,慢慢調整自己跟我之間的分享內容與深度,慢慢的,讓我從一開始的博士班實習生,到一年結束前,即將變成“同事”的 Dr. Hu,胡博士。

想在這邊分享我自己的督導經驗,因為我知道台灣的狀況下,即便你曾經實習過有督導,那也可能比較接近我在博士班前兩年的半職實習時接受的督導,是一種純粹討論個案的方式。其實,督導有很多身份與任務的~

因為,訓練助人工作者,不只是磨練助人技巧,更是培養一個“人”~

“人”,只有在有機會跟另一個“人”交流/對話的過程中,才有機會浮現。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