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在華文世界裡面命名真的很重要,所以,想說要來把這次回台灣的工作坊取個小名(正式名稱不能改啦,宣傳都發出去了)。
抗逆復原力:神經可塑性身心整合取向創傷知情工作坊 (點選本連結就看到原本的簡章了)
Resilience: Body-mind integration approach based on neuroplasticity
很多時候,助人工作者並不知道自己正在面對創傷壓力,原來,除了 PTSD,創傷壓力可能用很多種方式留在身心裡。你曾經面對過這樣的個案嗎?
一走進來就癱在沙發上,沈默不語?
被其他老師送到輔導室,每週準時出現但一句話都不說?
連沙遊都沒有辦法玩,身體就凍結不能動了?
打電話求助連續講三十分鐘連給你回應的機會都沒有?
每次來晤談,一下子抱怨一下子大哭一下子又很害怕治療師?
除了抑鬱焦慮之外,還有各種長期身體失調症狀?
在面對所謂的 ”挑戰“ 或 ”抗拒“ 個案潛藏的創傷壓力時,很多助人工作者並不知道自己的身心也會逐漸被逼到失調的狀況,再加上長期的工作壓力,助人工作者本身就很有可能會發生身心耗竭 burn-out 的狀況。
創傷知情,是想幫助助人工作者可以更快速地辨認什麼是創傷壓力?什麼時候個案已經被逼出身心容納之窗了?要如何運用身心整合的小技巧,幫助個案回到身心容納之窗?甚至,在沈重的工作壓力下,助人工作者如何確保自己每天能夠身心安定。
神經可塑性(neuroplasticity)是在人我神經生理心理學當中的重要概念,強調腦部神經可以透過累積新的經驗而建立起新的連結。許多身心整合的取向都喜歡強調神經可塑性的概念,目前比較為人熟知的有正念可以增進島葉以及大腦特定部位的密度,或者有氧運動可以增進大腦記憶區海馬迴以及其他區域的密度。
當身體記得被創傷壓力推到失調,如果不懂得如何幫助身體練習如何回到安定平穩的狀態,那麼,身體很自然就會不斷重複失調模式,就像是如果從你們家到你辦公室只有一條路可走,即便這條路塞車,你還是只能走這條路,沒有另外開新的路之前,你也只能每天走同樣的一條路。
神經可塑性的概念,幫助我們了解到,原來我們可以透過訓練身心,重新塑造腦部神經,增強我們能夠調節自己身心狀態的能力。
這個工作坊,以及之後設計的系列課程,就是想幫助不同場域的助人工作者,用簡單實用的身心整合,先自助而後助人,培養抗逆復原力(resilience),也就是能夠面對逆境與創傷壓力而能夠復原的能力。
這個初階課程適合以下四種等級的助人工作者參加。
身為一般大眾,你可以學習到簡單的 TRE (壓力釋放練習)與穴道敲擊等從身體出發的實用技巧,幫助自己也幫助家人。
身為教育工作者,你可以把技巧變化應用到教室管理中,不管你的學生是孩子還是成人,能夠有從身體出發安定身心的反覆練習,才有可能真正建立新的神經連結。
身為助人工作者,不管是對個人還是對伴侶或家族工作,各種治療取向最有效的時候就是個案能夠停留在身心容納之窗內的時候,不管是認知行為取向、正念、EMDR、沙遊、藝術治療、情緒焦點、心理劇、心理動力、人際歷程、 Bowen 和結構家族系統取向,唯有助人工作者與個案都能夠同時處在身心容納之窗內,才有可能進行。
對課程有興趣的朋友歡迎參考原本的課程簡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