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薦序:用愛的語言讓大小刺蝟連結在一起

書名: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陳志恆)

推薦人: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執業心理師

Screen Shot 2019-08-29 at 8.52.48 PM

讀著志恆的新書,讓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寫下的一小段隱喻故事的開頭:

「在冬天寒冷的夜裡,一隻小刺蝟縮著身子躲在洞穴裡,洞外有著颼颼的風聲,呼呼~呼呼~聽起來就好冷的感覺啊,洞穴裡,小刺蝟的身體卷縮著,雙腿微微地發抖著。

 小刺蝟想起在森林另外一邊的大刺蝟,突然好希望自己可以靠大刺蝟近一點,或許就會溫暖一點了。

不過,小刺蝟馬上又想到,如果自己靠大刺蝟太近了,一不小心,大刺蝟的刺會刺傷自己,自己的刺,也會刺傷大刺蝟。這時候,小刺蝟覺得自己的眼睛一熱,眼淚就流了下來。就這樣,一邊哭一邊想念大刺蝟,想著想著,小刺蝟慢慢睡著了。」

 

你也懂那種想要靠近卻又無法做到的感受嗎?怎麼好像華人在家庭中的親密關係,總是這麼糾結與複雜呢?

我猜想,中華文化數千年來一直以家庭為單位,並不以個人為單位,於是,人們很自然會“期待”家人親友跟自己“應該”就是一條心。但這樣的一條心過去並不是透過彼此理解尊重贏來的,而是透過上對下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掌控而形塑出來的。

「我這麼辛苦,難道你連幫我倒杯水都不會嗎?養你們真不知道是要幹麻!」

「如果你關心我,難道你連我喜歡這個都不知道嗎?這個婚真是白結了!」

上面這樣火藥味十足的對話,在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生的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是家常對話。如今,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生也當上青少年的爸媽,想改變過去的家庭動力,卻面臨著一種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無力感。

現在的我,跟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又追求自我成長的父母一樣,不一定會直接用上面這樣的句型說話了,但,如果我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上面這樣的質問句型,卻還是許多負面情緒的背後幽靈,那沒說出口而喃喃自語的怨念迴盪在腦中卻似乎更折磨人啊!到底,要怎麼養育青少年呢?新的方案在哪裡呢?

青少年真是最挑戰的族群。想獨立的青少年,卻又還不知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捅了嘍子,可能又回家生氣的責怪爸媽。可能上週才大吼「你們不要再一直幫我,這樣會把我養成媽寶!」,過一週,同一個青少年就兩眼汪汪看著你說,「媽~這要怎麼辦?」「爸~我肚子餓了~」

如何真正的學會愛這些青少年?相信志恆的這本新書會為許多父母帶來思考的方向與實踐的步驟。當大刺蝟開始讀懂青少年內在那複雜又狂亂的感受,或許,有那麼一天,故事會這麼發展著~

「一邊想念著大刺蝟的小刺蝟,一邊哭著睡著了。洞外的風聲好像也慢慢變小了。

風聲換成了森林裡的樹木們在微風中的低喃。

原來,樹木溫柔地傳唱著大刺蝟在森林另一邊的祈禱,湖水啊,請給我智慧,讓我讀懂小刺蝟內在的風暴。大地啊,請給我力量,讓我在擁抱會刺痛我的小刺蝟時,別再自動射出身上的刺。蒼天啊,請給我希望,讓我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相信小刺蝟會慢慢長大。

睡夢中的小刺蝟,似乎聽得見森林中群樹傳唱著大刺蝟的祈禱,小刺蝟不再緊縮著,身體也漸漸放鬆休息著。似乎,有那麼些許安心的氣味,飄散在空氣中。」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