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情” 之後,最重要的是 “選擇”

作者:胡嘉琪博士,美國私人執業心理師 Chia-Chi Hu, Ph.D., Licensed Psychologist

自從分享了創傷知情初階(基礎)課程大綱後,陸續接到一些回應。這讓我想 “踩煞車”“轉方向”,特別想分享帶著一些不確定感的反思。

對於推動創傷知情,我一直抱持遲疑謹慎的態度,因為這幾年台灣出版界對於各種創傷療癒的書也在大力推動。只是,任何事情我都會想到正反兩面,也會考慮到物極必反(沒辦法,我就是這麼龜毛,所以,我往一個方向走的速度很慢,甚至,總是迂迴前進,感謝身邊朋友的包容)。

最近又重新聽聽 Carolyn Myss 的一場演講。我不敢說我是 Carolyn Myss 的忠實學徒,畢竟他的本業是 Medical Intuitive (就是靠靈性直覺提供身心靈疾病資訊的人,中文我實在不知道要翻成什麼才好?),而我則拿著一張心理師執照,所以…..。但,過去幾年,我沒事就喜歡重新聽聽他的一場兩個半小時演講:Navigating Hope。因為,我覺得他講話很誠實。

在那場演講中,Carolyn 分享到美國在集體人文意識進化的過程中,雖然經過六零與七零年代的人本思維覺醒與自我主權實踐,但很不幸地,從八零年代開始,消費主義引導一切的美國社會就卡在一種集體自戀當中,社會上有太多有資源的人卡在顧影自憐的自怨自艾,或,卡在 “我” 可以逃避不幸的優越感當中。於是,社會無法從對人的基本尊重再往上跨一大步,無法大規模地建立支持彼此開發潛能的社群團體。

是啊~過去十五年對美國社會的觀察,我一方面驚覺於從亞洲社會長大的自己,原來對人本精神的體驗有如此多的不足與可以成長的空間,但另一方面,我也開始看到美國社會真的卡在很多問題當中。不過,我還是先反求諸己吧。我自己也是個蠻懶惰的人,所以,就偶而需要聽聽 Carolyn Myss 用老大姐的口吻,幽默地罵罵聽眾,現在的人以為心靈成長就是去上個幾天什麼工作坊?連躺在按摩床上接受按摩都變成靈性成長?Carolyn 提醒我們,成長是需要我們持續不懈努力修練的。

Carolyn Myss 也很犀利的指出在自我覺醒之後陷入自戀的危險性,這邊我無法一一討論,但我想或許可以用個小故事來說明某種狀況。

A讀到童年逆境 ACE 研究後發現自己小時經歷過童年逆境,於是努力分享 ACE,也努力尋求諮商來面對內在的悲憤交集。後來,A 又讀到關於自戀母親如何傷害兒女的書,A 也開始到處分享他自己的母親當年如何自戀而導致 A 受了哪些苦,也因此找諮商師談了一陣子。

然後,A 又讀到關於依附關係的伴侶諮商的書,A 開始驚覺自己的伴侶關係有那些讓他不滿足的,於是,有著兩個小孩的 A 毅然決然離婚了,想去尋找更心靈契合的伴侶。然後,A 又讀到高功能亞斯伯格的書,立馬懷疑自己的孩子跟前夫都有高功能亞斯伯格………

嗯,上面這個過程,從某個角度來看,可以是 A 慢慢療傷蛻變的成長之旅。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也可以是關於 A 如何卡在一個又一個 “自我發現” 的過去陰影,而慢慢變成一個自戀而自怨自艾,生活重心只剩下自我療癒的故事呢?

於是,我常在想,我們要如何推動創傷知情,又不會變成是間接在推動集體的自怨自艾呢?

我的初步想法,就是在邀請人們認識創傷的同時,其實,我們需要陪伴人們認識自己身而為人的力量,換句話說,知情(Informed)帶給人們的是一種責任感與力量感。

於是,我剛好也重新聽一遍下面這個 Carolyn Myss 的公開TED Talk ,就寫下聽講筆記(加上我自己的詮釋):

Choice is a fundamental power of the human experience.

身而為人的基本力量之一,就是我們可以做選擇。

Screen Shot 2019-11-27 at 10.27.06 AM

第一個選擇:(Integrity )選擇在當下過 ”誠實廉正的生活“

對自己說謊只會減緩我們的療癒與成長。我們此刻的抑鬱不安跟幾十年前的童年已經沒有必然的因果關係,每個此刻都是決定在當下做的每個選擇。

==>我想誠實地說,陪伴成年人療癒心靈的市場確實比較大,陪伴小孩面對創傷的市場確實比較小。一般父母想要的是開發小孩大腦潛能的書籍。處在童年逆境的未成年兒童青少年,其實是社會上弱勢的一群,因此,推動創傷知情是想讓有覺知的大人們,我們一起合作來守護這群兒童與青少年。

第二個選擇:(Wisdom)選擇不把過去的苦痛散播出去,只把從過去學習到的智慧傳遞出去

是的,我們的人生可能歷經苦難與逆境,但這並不能給我們藉口去苦毒他人。相反地,我們需要選擇把從逆境中學習到的智慧傳播給其他人。我們不需要一直去追問 “為什麼” 這曾經發生在我身上而不是別人身上。我們並不活在 “公平” 的世界。但我們可以在看見發生在我們身上的事情的同時,用人類的自由意志做選擇,過去發生的事情並不能打敗我們,也不能決定我們是誰!

==>看見創傷的存在,同時也看見復原力的存在。越是有專業權威的人,越需要負起這種平衡視角的功能。療癒也不是自己一個人把自己修復好的過程,療癒其實是如何讓自己有機會回到身心容納之窗後,能夠開始跟其他人溝通合作,然後在團體中大家繼續往前成長。同樣的,學習創傷知情也不是等待一個神級講師把知識醍醐灌頂給你,學習創傷知情的過程本身就需要是不斷地去探詢、求知、然後練習在某種程度的未知中開始採取行動,自助而後助人。

第三個選擇:(Take Risk)不用等待他人的認可,就可以選擇冒險。

我們不會一直看著 “過去” 來決定當下是否可以冒險。當人們開始衰老或生病的時候,常常會後悔自己沒做過一些事,這時候,我們才會承認自己過去的選擇只是在避免被羞辱。其實,如果我們誠實地回顧過去,不管是最糟或最棒的事情,大概都不完全來自於我們的選擇。所以,當我們此刻面臨做選擇的機會時,我們不需要因為執著於過去來降低此刻做選擇的能力。

==>害怕被羞辱,讓反覆受創的弱勢族群很難選擇 “冒險” 踏出改變的一小步。上面這段話,我覺得還是只能在人有能力回到身心容納之窗內才做得到。但回到身心容納之窗不一定等於長期的心理治療。例如,當我看到這則關於雇用街友擺攤的 “浪人食堂” 新聞時,我看到的是,當一個環境提供調節身心與建立關係互動的可能性時,街友能夠自已選擇改變的一小步,反而自掏腰包製作鑰匙圈當成贈品送給光顧攤販的客人。冒險,不一定要是出國旅遊,這個世代,需要我們在都市鄉鎮中創造各種可能連結人的冒險新機會。

第四個選擇:(New Word)選擇用新的語言詞彙來表達

我們對自己跟對別人說的話,都是有力量的!覺察每個字彙的力量,善用語言的力量。如果可以,你可以試試看,若要選擇再也不用一個字詞,同時也選擇讓這個詞彙所代表的一切都離開,你會選擇哪個字詞呢?

==>最近的我,寫下的文字變少了。因為有很多體驗似乎一時之間沒有新的語言可以在適當的溝通管道中討論。找到一個新的合作團體後,能夠用新的語言來彼此溝通,原來也是一種 empower 的過程啊~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臉書:https://www.facebook.com/AsiaTraumaInformed/

 

 

 

1 關於 ““知情” 之後,最重要的是 “選擇””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如何因應改變,從冰雪奇緣安娜身上學到的事 | Peace Body Mind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