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鄧不利多,哈利波特會如何呢?無法被 AI 與遠距教學替代的師徒關係。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

先生所在的州立大學不斷在鼓勵(或直白的說,是強迫)理工科系發展遠距教學,因為從學校高層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一個教授可以在校本部教學,所有分校的學生只要觀看即時轉播或錄影,也可以收一樣貴的學費,省下大筆在分校雇用老師的人事費用,簡直是美好的商業模式啊!

但其實,過去這些年,我自己從不同科系老師分享(抱怨)的經驗來看,很多學生並無法從遠距教學中獲得必須的學習。有一定比率的大學生上幾週就會退修(還可以把一部分的學費拿回來,不是全額喔),然後,有一定比率的大學生連錢都不在乎,反正就不見了,但這些遠距離追蹤學生的壓力,被轉嫁到教師身上(變成教師評比的一部分),讓部分美國大學教師苦不堪言。

推動 AI 與遠距教學的人們,常會充滿熱情的說,當人類社會把重複無聊的工作讓電腦來做,這樣人們就可以發揮創造力!只是,現實層面卻不一定是這樣發展的。

除了上述的遠距課程之外,在美國許多老年人跟我抱怨,他們懷念以前打電話可以直接跟顧客服務員講話,可以問候彼此,可以聊聊彼此現在在哪?順便開開玩笑,然後,問題通常能獲得解決。但現在,這些老年人聽到電腦語音就感到很無助(我這種移民也一樣,加上之前有很多年電腦常聽不懂我的英文)。

是誰有權力定義 “顧客服務” 以及 “大學課程” 是簡單無聊可重複可被取代的工作,可以被 AI 還有錄影轉播取代呢?

在這樣定義之前,決策者真的理解這些工作的內容嗎?!

Job analysis (工作分析),在工業工程與企業管理中,是指針對一個工作職位,了解這項工作的內涵,包括這項工作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工作者需要的技能,工作者在整個組織流程中扮演的角色,工作的產出( outcome) 結果。可是,

當人性與關係連結的價值不被真正理解,工作分析時,就會遺漏掉這些隱形的工作內容!

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跟鄧不利多吧?

就某個角度而言,哈利波特從來沒有修過鄧不利多的課!但,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在七年的時間長度裡,鄧不利多不斷用各種身教言教的方式,來擔任哈利波特的導師 / 師父。

哈利波特阿利波特

沒錯,一位老師有價值的地方之一,就在於他可以認識這位學生一段時間,可能是從第一年到第二年,或是從上學期到下學期,甚至,更久~

於是,這位老師可以在學生成功的時候,真心地稱讚說,啊,記得去年的你還在跌跌撞撞,今年的你就成功了呢!中間你經歷過什麼呢?

或者,這位老師可以在學生失敗的時候,淡定的說,我記得去年你也曾經因為某個失敗而難過,後來你是怎麼克服困難的呢?

甚至,一位瞭解學生,也了解學生所面對逆境挑戰的老師,就像是鄧不利多,知道自己無法替代哈利波特去面對最終挑戰,但鄧不利多用六年的時間給哈利波特默默的支持、背後的讚許、冒險犯錯成長的空間,以及,最後也給了願意相信哈利波特而而賭上一把的真心。

而小說與電影沒有詳細寫出來的,但真正帶過班級的老師們都懂得就是,鄧不利多以及其他老師們,也一定用了類似的方式來教育其他學生,他們才有辦法在最後關頭連結成一個團隊,共同面對屬於他們的命運挑戰。

例如,在前幾年不斷被嘲笑的纳威·隆巴顿,在最後關頭卻成為在大家以為哈利波特已經死了之後,依然有勇氣拔出寶劍斬殺大蛇的勇士。或者,最有自學能力的妙麗,自己看書就可以超修,但越是這樣的孩子與青少年,越需要有成年人的陪伴,才能長出智慧(這個部分,下次再補一篇)。

老師的隱形價值就在於,真正看見一個學生身而為人的潛力與特質,而這需要 “足夠的時間” 與 “各種互動的機會”。

當課程變成錄影帶,老師變成可被輕易取代的零件,學生成長最需要的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挑戰,也就消失了!

那我們是希望學校訓練出克隆人嗎?(註:克隆人是星際大戰中的帝國士兵,每個人都長得一樣,不需要有自己,只有編號)

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06.10 AM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05.58 AM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28.04 AM

同樣的,顧客服務這項工作,不只是查產品資訊,紀錄問題。

真正好的顧客服務是企業組織中串連不同碎片的隱形線!

要能夠串連不同碎片,需要長時間在第一線工作累積的系統知識,以及,在互動當下探索問題多重面向的對話能力。

華人創傷知情的臉書粉絲頁上面,回答私訊問題的其實是兩個人:胡嘉琪以及胡美齡老師。

為什麼我們不請年輕學生或請臉書 AI 來回答就好呢?

因為目前只有我們兩個才有辦法連結這麼多年的實務經驗,快速判斷問問題的人在哪種狀態?提出的請求背後可能有什麼樣的狀況?或缺乏什麼樣的理解?

例如,有人會說我們單位希望初階中階進階,兩週或一個月內辦完,這時候,我們就會進一步探詢,請問這是因為背後有長官的要求?經費的限制?還是,你們好重視創傷知情,所以,這樣的請求來自於,好希望單位同仁可以快速學完所有內容?還是說,你們機構最近發生什麼了呢?可以多說說嗎?那這些狀況,你們需要的是工作坊?還是連續性的個案督導?你們要不要先討論一下呢?

於是,我們沒有辦法請臉書 AI 說:“請填寫表單,我們就會找老師”。這樣的行動在目前這個階段,可能不是最佳解法。

因為,越了解創傷知情,就越知道,即便是看來單純對 “身心容納之窗” 的了解與體會,都需要學習者浸泡在自身體驗與臨床觀察中,至少幾個月,才有辦法一步步把理論跟實務慢慢連結起來。

再怎麼重要的知識,如果被快速學習的需求,擠壓堆疊成毒性壓力,就會讓學習者失去身心容納之窗。

而創傷知情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 “關係連結” 與 “身心調節” 是 “大腦理性思考” 的出發點,這不只是理論,更需要親身體驗。

最後想撈叨一句,我沒有反對科技的進步,我不斷反覆強調的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如果我們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我們運用科技設計出來的系統就會反過來打壓人性的進化。

我也剛看到,在武漢肺炎的危機管理中,遠距科技在中國被快速應用,讓民眾不需要到醫院擔心被感染,可以自己先在家裡面用手機請教醫師,再決定下一步行動。當然,這個系統是否被妥善應用,還是要回歸到人性所建立的社會組織與互動型態。

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49.43 AM

在創傷知情並深刻瞭解人性的學校裡,老師的價值得以在下面的 3R 當中展現!

調節連結

PS:上面寫了一大篇遠距教學無法替代老師,那下面還可以推廣音頻課程喔?可以啊,音頻課程不能取代面對面的老師,但科技本來就可以用來輔助學習啊~

《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線上音頻課程可至下面三個平台購買:

泛科學院線上音頻課程

孜孜 ZiZi 線上聽

通勤學 (搭配 Lin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