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同在一起,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第一部分:各自失去一個月防疫黃金期的武漢與西雅圖

COVID-19 以前所未有的傳播與發病方式,挑戰著世界各地的不同體制與文化。
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消息會被打壓,但是,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消息會被淹沒。
而不管有沒有所謂表象的言論自由,失敗的官僚體系在不同國家形成不同的漏洞。
COVID-19 就像是照妖鏡,讓一切浮上檯面,而之後呢?就看人類社群如何繼續往前走了。
中文世界已經看了一個半月關於當初湖北武漢的管理階層如何打壓消息,造成防疫大漏洞,連基層醫療人員都失去保護自己機會而喪失生命的新聞。
十二月底,武漢基層醫生已經注意到冠狀病毒造成新型肺炎,一月初,這些第一線的醫生已經確認這是人傳人的疾病,但卻缺乏有效溝通討論與上報的管道。參考資料:我做錯什麽了?「發哨子的人」艾芬醫生重述事件, 眾新聞, March 11, 2020。
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成為國際新聞。
一月底,西雅圖流感實驗室的一線醫生已經知道當地有確診案例。
但是,在一個月內,西雅圖的流感實驗室試著到處溝通與上報,還是無法說服政府授權給他們進行病毒檢測。於是,醫生只好在不管聯邦政府與州政府法規制度的狀況下,開始對手邊的樣本進行檢測。
“To repurpose the tests for monitoring the coronavirus, they would need the support of state and federal officials. But nearly everywhere Dr. Chu turned, officials repeatedly rejected the idea, interviews and emails show, even as weeks crawled by and outbreaks emerged in countries outside of China, where the infection began.“ (為了要重新將(流感)測試改成冠狀病毒測試,他們需要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授權。但不管 Chu 博士到哪邊溝通,官員就是不同意,同時,這幾週的時間內,疫情已經從中國蔓延到其他國家)
“By Feb. 25, Dr. Chu and her colleagues could not bear to wait any longer. They began performing coronavirus tests, without government approval. What came back confirmed their worst fear… ”(到二月二十五日,Chu 博士及其同事,決定在不管政府授權的狀況下,開始進行冠狀病毒測試,而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證實情況是他們所想的最糟的情況。)
trump
一月初的武漢打壓,來自於地方上,無知又害怕上級責怪的領導與官員,反映出一個過度威權缺乏由下往上流通訊息的體系,可能產生的根本問題。
而整個二月份,已經看著疫情在亞洲與歐洲擴大卻失能的美國州政府與聯邦政府,恐怕漏洞更大,反映出美國民主制度面臨極大的困境。
一月份,病毒基因序列已經公佈,到了三月,美國各州還沒有完善的檢測工具與體系。
三月初,一位在加州的護士透過護士協會發表聲明,他都已經因為照顧檢測陽性的病人,產生症狀而在家自行隔離,但他自己卻無法獲得 COVID-19 的病毒篩檢。
換句話說,三月中的此刻,美國的疫情數據,並不準確,社區感染的程度,很難正確估算!
03/17 補充:真有人嘗試用數學模型估算了一下,Tomas Pueyo 的文章被翻譯成 28 國語言,希望能夠讓大多數人了解,官方數字必定遠小於實際數字,但重點並不是要驚慌,而是我們一方面要認真防疫,另一方面也知道,會有很多已經感染但沒出現嚴重癥狀的人。

小結~

完美世界的泡沫在世界各地被戳破,逃到某個國家避難,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

人們能不能看穿二元對立的虛假呢?當人們無法用 ”我們“ 的生活方式比 ”你們“ 或 ”他們“ 更好這樣的二元對立心理防衛來確認自己的安全感,人們是會繼續創造新的二元對立?被內在的絕望與不安所控制,讓人性的進化在短時間之內倒退幾百年?

還是,有更多人會從大夢中醒來?練習身心平衡與理性思考?

第二部分:台灣經驗之反思

昨天再次看到讓台灣經驗被世界看見的英文報導(nbcnews),我肯定這樣的報導。同時,我也寫了一段英文分享我的文化觀察,說明為什麼過去兩個月的台灣經驗,很難被世界其他地區複製。我先生在他的 Twitter 上面分享後被很多人轉發。
Screen Shot 2020-03-12 at 9.30.03 AM
I am looking at the World Map and here are my observation —
看著眼前的世界地圖,我想分享我的觀察:
5 reasons why it’s hard or almost impossible to learn from Taiwan’s experiences —
為什麼其他地區很難(甚至不可能)從台灣經驗學習的五大原因。
1.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Taiwan are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galistic and Authoritarian Value-Memes (e.g., Willingness to follow the rules even though they bring you inconvenience. Consideration to others rather than just taking care of self. Effective top-down hierarchical crisis management). Even though there was a heated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November 2019, there is actually no major diversity of life style to split this island.
第一,台灣島的居民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社群。大多數人共享著法治系統與威權系統的價值觀(例如,即便會給自己帶來不方便也願意遵守規則、除了只考慮自己也考慮他人、非常有效率地從上而下的危機階層管理)。即便台灣剛在 2019 年十一月經過激烈的總統大選,在這些基本生活價值觀上面,並沒有足夠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來分裂這個小島。
**中文補充:
(a) 對 Value-Memes 有興趣的可參考本部落格之前的兩篇文章:
(b) 台灣本身有豐富的多元文化,但這裡談的沒有多元文化生活方式,是指在基本生活價值觀上面,台灣居民多習慣混合了法治與威權系統的生活價值,同時,因為多災多難,多半也習慣在危機來臨時馬上啟動求生本能,例如,大家不會看到台灣島民因為疫情延長寒假,幾千幾萬人悠哉集體去海邊曬太陽的生活方式。
2. “Nerdy" professionals are valued in Taiwan and are leading the policies & actions of fighting COVID-19 based on professional medical knowledge with advanced-technical support.
第二,台灣重視 “書呆子型” 的專業人士,由專業人員領導的整個抗疫政策與行動,架構在專業醫學知識與高端科技當中。
**中文補充:
這裡是在跟美國文化的刻板印象做比較,在美國主流文化推崇儀表美麗能言善道的狀態下, “書呆子" 或 “學霸“ 常常受到霸凌忽視而不是崇拜或重用。
3. There are not enough “otherness" groups in Taiwan to become a significant “target of blame." Don’t imagine that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or micro-aggression in Taiwan, it’s just that there are not enough diversity to create diversion.
第三,台灣島內沒有足夠的 ”外族(他者)“ 來成為被責怪的代罪羔羊。這並不是說台灣內部沒有歧視與微型攻擊,而是說,沒有人數夠多的不同團體可以被用來轉移注意力與責任。
**中文補充:
例如美國總統曾經隨口把抗疫轉移注意力變成要關閉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或限制中國人入境。或者,一開始美國主流社群把疫情看成只有亞洲人在面對的問題。
台灣也出現過度責備弱勢外族(他者)的新聞,只是這樣的言論並未影響島內的防疫行動。專業醫學人員清楚指出,在這時刻開始抓捕非法移工,只會破壞維持已久的醫療照護生態環境,造成防疫嚴重破洞。我的問題是,那防疫過去之後呢?希望不要出現美國某些農業地區曾經對待墨西哥非法移工的狀況,雇用他們採收一整季的水果,然後在要發薪水的前一天通知警察來抓他們。
88106556_2931313120225068_7099523383431266304_o
4. Even though Taiwanese people know that COVID-19 mostly targets physic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 elders. Senior citizens are valued and respected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Asian culture.
第四,即便台灣島民知道 COVID-19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影響最大,他們也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最容易受感染的老人。敬老是亞洲傳統文化的美德。
5. As an island living through so much trauma and disasters, Taiwanese have a lot of resilience from the chronic adaptation to Traumatic Stress.
第五,台灣島經歷過多重的創傷與災難,台灣島民有著長期慢性適應創傷壓力而獲得的許多復原力。
**中文補充:
在長期慢性的創傷壓力環境中生存,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人們會同時擁有復原力,以及慢性創傷壓力相關的身心症狀。

小結~

上面的五點只是提出文化觀察,沒有褒貶。任何體系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台灣本身也已經出現各種反思。上面這段文字的本意只是想分享,讓有興趣的人繼續進行思考與觀察。人類珍貴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斷透過反思與溝通來瞭解自己與他人。

第三部分:面對體制充滿漏洞的不完美世界

“我們”,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而未來的歷史,正由我們 ”每一個人“ 共同撰寫著。
”我們“,”每一個人“,有著微薄卻重要的力量。
人類的神經系統設計真的好神奇!人可以獨自的思考,但人無法單獨的存活下去。
在面對壓力的狀況下,人類好需要從人際關係的支持中感受到安全。而這樣的關係連結,幫助我們安定身心,進行更理性的思考,也就帶給我們面對逆境的復原力。
在聆聽關於復原力(resilience)的講座時,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在一條鄉間的高速公路上,兩位女性正開著車從相反方向靠近。
那是一個暴風雨的天氣,兩位女性各自需要開車去訪視他們最心愛的人,一個是要去東邊的醫院看丈夫,一個是要去西邊的醫院看爸爸。
可是,就在那一瞬間,天上一道雷打下來,公路旁邊的一棵大樹就這樣被劈到,橫倒在公路中間。
還好,兩位女性的車子距離都夠遠,他們安全地在撞到大樹之前煞住了車。
但是,在風雨中,這棵大樹就這樣硬生生的把整條路給擋住了,車子再也開不過去了。
兩位女性駕駛,不約而同的打開駕駛座的門,隔著倒下的樹,問對方還好嗎?
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對方都正要趕到醫院去探親。
於是,他們馬上產生一個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他們交換了車鑰匙!
就這樣,兩位互不相識的女性,在溝通協調中產生最佳的復原力,從意外的挫折中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帶著對彼此的感謝與信任,他們順利的訪視了自己的先生與爸爸,再回去把車子互換回來。
當面對超乎平常的逆境時,“我們”的力量,遠大過“一個人”的力量。
在西雅圖,政府的疫情檢測系統漏洞很大,但民間可沒有完全被動等待。畢竟,西雅圖的高科技族群充滿著凡事靠自己的創業精神。比爾蓋茲的基金會,在雄厚資金下已經開始推動更方便安全的到府搜集樣本的檢測系統。
在中國流傳出來的經驗分享中,我看見認真工作的醫療團隊在剛開始不可明說卻又不能不做事的狀態下,依靠著就是過去建立起來的團隊默契,才能把一些保護工作人員的底線建立起來。
而要形成有共同價值觀又富有行動力的 ”我們“,除了危機時刻的溝通協調,也需要平時點點滴滴的累積信任與瞭解,然後,遇到挑戰時,才能在互信基礎上建立因應之道。
相反地,靠著排除異己來確認自身存在的”社群“,平常沒什麼溝通,也沒有任何信任感的培養,只有在壓力來臨時,靠著產生共同的敵人,用仇恨與怨念來形成一種 ”我們“ 對 ”他們“ 的假性安全感,這就是網路酸民的假性力量。
不過,網路世界也允許健康的 “我們” 社群持續透過日常生活,練習如何同時串連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情誼。
在我想像中,社會體制本來就會因為各地區的歷史文化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相對健康而有應變力的社會,會有比較多健康而運作良好的小小 “我們” 社群,用多元的方式,支持著我們擁有面對各式各樣逆境的復原力。
願“每一個人“ 都可以在系統中掀起小小的漣漪,享受自由的同時,又負起責任,與人連結,形成有共同價值觀又富有行動力的 ”我們“ ,而這樣的 ”我們“ 不需要靠排除異己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這樣一來,一個個的小小”我們“社群,能夠用前所未有的創意,來解決當前社會中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Screen Shot 2020-03-13 at 9.40.25 PM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公益心理自助資源: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2 關於 “當我們同在一起,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給每一位因為疫情而感到焦慮的你 | About Counseling

  2. 引用通告: COVID-19 心理健康資源 (含講座影片) | About Counseling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