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百花齊放的台灣身心靈療癒場域中加入結構

最近幾個月,因為規劃十二月回台灣的行程,朋友讓我認識到台灣過去十年來發展出好多身心靈療癒平台。

記得我媽媽當年一直問我,既然我念心理咨商,為什麼不去學算命?當年在台中看中醫,中醫的媽媽也質問我,幹嘛要出國,留在台中學中醫跟氣功不是更好?

我只能說,這兩位媽媽真是有遠見啊!在太平洋對岸專業分工到一種極致的美國,我遠遠望著台灣島上蓬勃發展的身心靈療癒與自我成長。有時候真的很羨慕啊。

好朋友哈克送了我兩三套英文版的愛情卡,過去兩年來,我只用過三次。可是每次用的時候,個案都覺得很有幫助。在咨商中使用卡片這樣的技巧,怎麼就在美國許多咨商心理師身上失傳了呢?反倒是其他許多life coach或碩士級咨商員,還懂得如何使用媒材(卡片遊戲等)來幫助個案或家庭。

這也是我為什麼都很誠實地和想來美國念咨商心裡博士班的人說,你需要喜歡按照理性步驟學習單一咨商技術,對統計研究有高度熱忱。如果你已經在台灣接觸過多樣貌的身心靈治療,你可能會在蠻多美國咨商或臨床心理博士班裡面覺得很悶很孤單~因為旁邊的人不會知道你在講什麼。

反過來,我也在思考,美國這樣的發展有其原因,因為強調專業分工,不同的執照在某種程度上就想特別鞏固一塊自己才有別人不可以有的領域(對心理師來說,在美國是心理測驗)。再者,美國也曾經走過一段各式各樣身心靈療癒方法混合的時期,現在走到專業分工,也是一種物極必反(禍福相倚)的狀況。因為要管制,因為要保護消費者權利,因為要保護不同專業工作者(面對道德難題與法律糾紛),不同專業各自發展出重重的規則。一方面可能減少了一些違反專業道德的狀況,一方面也造成各專業在自己的高塔中,不知道該怎麼走出來與其他專業對話。例如,我與這裡幾個心理衛生專業人員協調繼續教育認證課程時,資歷比較深的社工師與諮商員可以看到有些課程能同時提供給社工、資商員、心理師、甚至護士與醫師以及按摩師,但是年輕的心理師卻質疑說,怎麼會有課程深度夠到讓心理師獲益,又能夠讓這些其他非心理師的專業人員聽得懂呢?殊不知,我遇到一些按摩師,他們對於身心創傷的理解可能比拿到博士後的心理師還深入呢。只是在美國心理師的訓練與工作高塔中,很多年輕心理師已經失去這樣的視野。

於是我不禁停下來想,台灣的身心靈工作者,什麼時候會面臨這些挑戰呢?有沒有不同於美國發展的解套方法?我沒有答案。

只是在我寫書的時候,雖然好幾個人說,把書寫成一半給大眾,一半給專業人士,這樣的書不好賣,我還是很堅持想把資訊分享給大眾,也分享給所有不同走在身心靈療癒道路上的朋友們。我深深相信,解決之道不是一個人或一個專業可以想出來的,解決之道需要不同專業之間,對於身心靈創傷有一定程度的共識,願意彼此對話,彼此學習,才能摸索出未來可以走的道路。解決之道也需要消費者有一定程度的知識,才能更了解自已的責任與權益在哪裡。

不管是光療還是家族排列,牌卡或心理劇,易經算命或按摩,不管這些服務者有沒有所謂的碩士級心理師或社工師訓練,在台灣這塊幾百年來充滿歷史創傷的土地上,每個服務者都會面臨到創傷個案,或者說個案身心靈中某種程度的創傷。所以,我試著從心理治療的角度寫出一個工作手冊,把關於創傷療癒一些重要的概念放進來,希望可以畫出一些結構,提供一個結構給不同的專業工作者參考。

例如,即便是物理治療師,在協助個案對車禍受傷的手進行物理治療時,如果個案與治療師同時都沒有創傷後壓力症候群的概念,他們可能一起把個案逼出容納之窗,讓個案在進行物理治療時,重新經驗到創傷。

又例如,即使某些能量療法要用水晶來提供個案能量,如果治療師與個案沒有辨認出,個案身上因創傷解離而分裂的自我,那麼即便個案買了能量最強大的水晶,那身心中因為創傷而躲起來的部分,也無法接收到水晶的能量而獲得療癒。

結構,是重要也是必要的。如果我們不能靠著不同專業之間彼此溝通與學習來建立「結構」,在過度混亂的狀況之下,有一天就會引來威力更強大的結構(法律),而通常建立法律結構的人,只從單一面向(法律)來解決單一問題(法律上面的問題)。於是,就會出現,一切依法行事,但卻給人帶來傷害的狀況。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