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心見性的心智省察力 (Mindsight: 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查詢到丹尼爾.席格博士(Dr. Daniel Siegel)的著作Mindsight: The New Science of Personal Transformation 在台灣已經被翻譯成:第七感:自我蛻變的新科學。書中把 mindsight 稱之為第七感。Mindsight 用英文簡單說明,就是 understanding our own mind as well as understanding the mind of another(瞭解自己的心,也瞭解別人的心)。

我一方面欣賞「第七感」這樣通俗又可以吸引大眾好奇心的翻譯,一方面也在揣想,那中文學術界會怎麼翻譯這個人我神經生物學裡面的專有名詞呢?我在網路上試著尋找其他的翻譯,有找到「心靈視線」這樣的直譯。而台灣的國家教育研究院網站尚未收錄本詞。於是,我想提出一個可能的翻譯:「心智省察力(mindsight)」。

Mind 是心,sight 是看見,mind + sight = see the mind,也就是看見自己與他人的內心本質。

如果我們順著人我神經生物學以及正念(mindfulness)研究與東方佛學之間的關聯想下去,我馬上就想到「明心見性」。席格博士在談如何用 mindsight 幫助個人自我蛻變,也就相當于用科學來逐步驗證明心見性的過程。

「見性」,是照見人世間萬事萬物的本性,要能夠達到這種大徹大悟的第一步是要先「明心」,讓心回歸到一個比較靜止的狀態,從而檢視內在的五官感受、情緒狀態、綺想妄念、內化教條、身體動能等,同時,也以此平靜之心,往外觀看世間的萬事萬物。

當我們能夠「照見五蘊皆空」,便能「度一切苦厄」。當我們用心智省察力(mindsight)去觀察自己為什麼煩惱,可能會發現自己過度集中注意力在幾個自我挫敗的念頭上,或者,只聚焦在讓我們難受的胃痛上,這樣一來,這些念頭與痛覺就會讓自己陷入一種無止盡的痛苦與煩惱中。而這樣一來,我們就失去打開覺知去真正認識到自己內在與外在的其他可能性(例如,即便內在有煩心的思緒,身上有胃痛,自己眼前還是可以看到聞到一朵清香美麗的花,注意到那被花瓣輕輕拂過而覺得放鬆的手指,以及順著花朵看出去一片廣闊的天空所代表的人生無限可能性)。

當我們能夠磨練自己的心智省察力(mindsight),就能夠培養出同時照見內外在的能力,並從中體會出意識焦點是隨時充滿變動性的五蘊皆空。「空」,並不是什麼都沒有的意思,而是一種變動的無常,那因為自我挫敗念頭而痛苦的焦慮是存在的也是真實的,卻也是可以隨時改變的,從有化無得。當我們領悟到自己有能夠影響並控制自己意識焦點的能力,也就會獲得一種自我掌控的效能感,也才能邁向自我蛻變的道路。

所以我會說,亞洲文化傳統中有一部份的本質是非常「個人主義」的,儒釋道都強調君子要把人生目標先放在「修身養性」上,唯有個人先修心,才有可能真正貢獻團體。不過,就我個人理解,因為儒家思想中參雜比較多那個時代背景需要的禮教規條,所以,也就比較難翻譯成西方科學的研究,相反地,因為東方佛學中正念修心的法門比較像是可以獨立出來的技術,所以反而比較沒有阻力的在基督教為主的美國科學界獲得接納。於是,東方強調修心與西方強調個體努力的「個人主義」兩相合一之後,在二十一世紀站上世界舞台大放光明,成為在亂世中幫助我們明心見性的心理學治療法。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