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在臉書粉絲頁上提到,我在回台灣上課過程中,聽到一些學校老師或家長把正念靜心,變成 “不能講話不能跟他人互動” 的處罰。陸續以來,我也繼續看到不同的老師或家長,很無力在面對著其他 “大人” 對孩子採用嚴厲獎罰制度的常態(例如,懲罰孩子不准下課,懲罰孩子在沒有背完課文之前不能去操場上玩或不能上自己喜歡的美術課,懲罰父母跟孩子一起做寫不完的回家作業,懲罰孩子停學……)。
我不禁想用一個比較嚴肅的口氣說:「在一個進化的社會中,我們不要再把小孩當成貓狗來養了!」(PS:我超愛狗也超愛貓的,所以,這裡沒有要用貓狗來侮辱人的意思。同時,不管我再怎麼愛狗也愛貓,我也知道,狗狗跟貓貓就不是人啊)
雖然心理學理論中的行為學派,以清楚解釋獎勵與懲罰著名,但行為學派並沒有叫我們把孩子當貓狗來養啊!!!我們是人不是貓狗,所以,除了外在的獎勵與懲罰(屬於行為學派講的 “制約 conditioning”),還有好多學習與教育的方法。
在行為學派的教科書中,獎勵(正增強, positive reinforcement)的例子可能是:小狗只要雙腳站起來,就可以得到狗餅乾(獎勵),於是小狗就在累積好多經驗之後,學習到雙腳站起來就會有獎賞。
然後,這樣的理論就被延伸到人的身上,小朋友只要考XX分,就可以得到餅乾(或者其他獎賞),於是小朋友就會努力考高分得獎賞(?!!!)。
等等,這不就是我們把小孩當狗教啊?
如果我們的社會只有把小孩當狗教,有天這隻狗會反過來咬你吧?
小狗本身不覺得雙腳站立有什麼特別的好玩之處,才會需要外在獎勵讓自己能這樣做。
可是,小朋友是「人」,是人就有天生的好奇心與學習動機,學習過程本身,就充滿能夠讓我們開心快樂享受的種種可能性。
對未知的事物感到困惑,卻不因這樣的困惑感到挫折,甚至能夠啟動好奇心去觀察、去不斷搜集資料、然後再不斷地進行實驗去探索。這就是人類最珍貴的創造力。
對於自己認同的技能,可以反覆練習,再從回顧經驗中,找出下一次練習的嘗試目標,終於達到一種熟練,讓自己滿意的程度,這就是人類最珍貴的成就動機。
正因為人類有創造力,有成就動機,我們才創造出當今這個盛世。
如果把小孩子當狗養,就是以為對小孩子來說,只有吃餅乾喝果汁這種可以滿足原始口腹之慾的獎勵,才能夠滿足孩子最核心的需求(行為學派中稱此為原增強物, primary reinforcer),換句話說,就是沒有去看到孩子內在與生俱來的原始學習與成長的動機。
或許,五十年前,當大多數華人還活在吃不飽穿不暖的世界中,吃,滿足了我們最原始的需求,所以,吃,可以是最有效的獎賞品。可現在,如果你有機會讀到這篇網路文章,花得起錢買手機或電腦,我假設你的生活已經脫離那種每天起床就要拼全命才能至少有點吃的。
只是,我們即使不把孩子當狗養,我們卻有可能把孩子當狗奴才養。
我們所創造出來的系統,有可能還是繼續 “有效的” 剝奪孩子內在的創造力與成就動機。
不斷逼使孩子,每天忙碌的爭取外在獎勵、避免外在懲罰。
只是,當一個人失去自己的內在動機與力量,這個人就變成狗奴才。
最近在聽這本書的英文版,《創造力:生命中缺乏的不是創意,而是釋放內在寶藏的勇氣》。作者曾經出版暢銷全球的回憶錄《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 Eat, Pray, Love》,作者的回憶錄還被改編拍成電影,女主角是我很喜歡的茱莉雅羅伯茲(Julia Roberts)。
這部多年前的電影中有這麼一段對話,女主角跟來訪的女性朋友在義大利吃披薩,女主角看到女性朋友因為最近胖了幾公斤就不敢吃。女主角說,我已經受夠這些社會給的罪惡感了,我要好好享受眼前的美食,再好好的跟你一起去看足球賽,明天在好好的跟你一起出去玩。
是啊,過多的嚴厲懲罰並不會真正在幫助我們學習,而是讓我們不斷活在責怪自己的罪惡感當中,甚至,學會的是如何當狗奴才去臣服於力量強大者。電影中女主角的一個人旅行,是一趟重新恢復個人內在動機與力量的旅行。
也因此,多年後,作者在討論創造力的書中誠懇的說,創造力,是每個人與生俱有的。我們創造,不是為了變成暢銷作家,不是為了一個可以穩定的職業,而是單純的去把這個屬於我們,身而為人的特性,在生活中找各種不同的方式,活出來。
活出創造力,也就是讓我們以身為人的身份而活著。
作者在旅行時,遇過一個遊牧老人,這個老人的財產只有身上的一兩個包,還有一頭羊。可是,讓作者記憶深刻而感覺到世界美麗的,是老人把羊的兩隻角,塗上了鮮艷多變的色彩。
這老人的藝術創作,永遠不會得到什麼創作獎,也永遠不會開畫展,也賺不到一分錢。可這就是一種生活態度。不管生活多苦多窮,總是以身為人的姿態,活著。
有沒有可能,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給孩子一些些單純抒發創造力的空間?可能是塗鴉、可能是寫歌詞、可能是幾個人編一齣劇。
同時,在我們的教育系統中,給孩子單純除了反覆練習考試技巧之外,練習其他技能的時間?可能是花兩個小時終於能夠用滑板而不摔跤、可能是花半天熟悉如何用蠟筆創造層層疊疊色彩的技巧、或者,花好幾個星期,慢慢克服對爬樹攀岩的恐懼,進而找到掌握身體肌肉的技巧。
或者,就像週日早晨的我,很幸福,花了兩三個小時的時間,一邊閱讀思考,一邊創作本文,一邊改寫到讓自己滿意的程度,中間,還去煎了蛋餅沏了烏龍茶。
這讓我覺得我身為一個人活著,真好~
可是這樣的我,從小學到高中,遇到作文課與美術課,我很頭疼。
為什麼呢?因為所有的課程就是,五十分鐘,或者,最多兩節合起來,一百分鐘。
我,我還在慢慢感受慢慢思考的時候,就變成上課寫不出作文交不出作業的壞學生了。
還有,我明明對某個數學或物理原則有興趣了,可時覺得還半懂不懂,上課時間就結束了,該換背英文單字與文法了。
是誰 “設計” 出這種課程架構的?這樣的課程架構是要訓練什麼人才?
是要訓練出可以按照時間聽從上級指示變換作業項目的狗奴才吧?!
而身為心理治療師,最難過的是看到無法適應這種課程結構的孩子與青少年,被標籤為 “問題”。
甚至,被這些標籤與壓力,逼出身心的創傷。
或許是因為自己經歷過這種痛苦,我也更能夠理解許多比當年的我更敏感更有特殊需求的孩子跟青少年。
同時,中年的我,對於不明白自己在做什麼,執著於獎勵與懲罰的家長與父母,也有更多的寬容心與耐心。也能深深同理,他們的執念背後,藏著他們自己(和整個世代)未療癒的創傷。
「成為一個人」,這真是一條漫長的旅途啊~
引用通告: 用以柔克剛,來取代以暴制暴 | Peace Body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