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受驚後的第一反應通常是僵呆,大人可以怎麼做?

宜蘭車禍的危機事件發生才剛過一兩天,經歷或目睹創傷事件後,兒童青少年(以及大人的內在小孩)最常出現的反應之一,在臨床與學術上被稱之為「呆僵/凍結」與「癱瘓/崩潰」,這是什麼意思呢?我們先來探討一下~

一般人會想說,被嚇到了之後,孩子不就是會哭鬧嗎?其實,孩子的身體與心靈在面對巨大壓力時,除了用哭鬧表達抗議(孩子的抗議常常是在尋求大人幫助喔!),或者全身進入備戰狀態(孩子就很難放鬆入眠或很難專心看書),孩子還有一個很重要、很常見、很有效,卻比較不被大家了解的生存策略,就是動物界很常見的裝死以不變應萬變」,也就是所謂的「呆僵/凍結」「癱瘓/崩潰」反應。

當我們進入「呆僵」「癱瘓/崩潰」反應時,兒童或青少年在被問話時,可能會說 “沒事”,說不出有什麼不舒服但又跟平常不太一樣,肢體比較僵硬或比較無力。表情還殘留著緊張與被嚇到的樣子,或者,就面無表情。尤其是國小高年級或國中的青少年,通常比較會克制與隱藏自己,就更容易出現以上描述的狀態。而年紀小的孩子,外表看起來有可能是比平常沈默、愛睡、退縮。

為什麼會這樣呢?要理解這個現象,讓我們先回頭了解身體與心靈對於壓力的基本反應。如圖所示,身心在遇到超乎尋常的巨大創傷壓力時,我們的身心再也無法容納這些壓力了,就把我們逼到最上面或最下面的狀態。在上方的過度激發狀態下,身心進入驚慌失措的全面戰鬥狀態,讓我們可以打出一條生路或者用盡全力的逃跑。例如,在災難中,大人們可以突然有神力,一手抱一個孩子,跳過障礙物,逃到安全的地方。

三段激發狀態

胡嘉琪博士編制,圖片來自 Hidden Strength Storybooks by Westcott and Hu (2018)

可是,大多數的孩子跟青少年並不像大人一樣有很多的應變能力,在危機或創傷事件中,兒童與青少年可能處在「打也打不過,逃也逃不掉」的困境中。所以,上方的策略行不通了,身體與心靈會自動使用下方的生存策略(如下圖)。在動物界中,很多小動物都很會裝死,動也不動的負鼠就這樣很有智慧地躲過一次又一次大型動物的捕食。對孩子的身體來說,動也不動反而更有可能躲過災難!

另外,當我們進入「癱瘓/崩潰」的反應時,身體會進入一種「等死」的麻木狀態,換句話說,這時候身體即便遭受巨大的重擊或撕裂傷,大腦都比較不會感受到疼痛了。同時,心靈也會進入一種臨床上稱之為「解離」,而一般人描述為人在心不在的失魂落魄狀態,這時候,我們的意識好像就跑到外太空或不知道哪裡去了,就不用跟當下的恐怖與痛苦在一起了。原來,身體與心靈還有這樣慈悲的「內蘊力量」,即便在我們無法逃脫的狀態下,幫助我們減少所需要承受的痛苦!而這樣的自我保護內蘊力量,不只是小孩身上有,每個大人的身上都有!

孩子使用過低激發

對於「癱瘓/崩潰」反應的了解,也可能稍稍減輕面對親人死於災難的痛。對於生者來說最大的折磨之一,就是因為愛自己的親人,會自動去想像親人死前所需要經受的種種折磨。

如果,生者心底明白,身心靈的本質是慈悲的,當人們遭遇到身心無法承受的苦難時,身心會自動鈍化,減少我們所受的痛苦,那麼,生者或許可以稍感安慰。

這樣的稍稍寬慰並無法減少喪親的大悲大痛,但或許,至少生者不需要因為因為目睹並去踹側亡者的受苦,而遭受替代創傷(vicarious traumatization),這肯定是死者不願意生者經歷的痛苦。

幫助孩子明白自己的身心反應

當兒童青少年在面臨創傷壓力後,出現「呆僵/凍結」「癱瘓/崩潰」反應時,大人可以幫助他們了解,這是身體與心靈正常的狀態。就像是手機跟筆電不用放在旁邊會自動進入休眠狀態,我們的身心也會進入能量比較低落的狀態來保護自己,就像是下面這張圖裡冬眠的小熊或者是縮進龜殼保護自己的烏龜。

只是,我們人類跟小熊或小烏龜不一樣。所以,雖然我們的身體想這樣保護我們,但我們卻很有可能出現很多責怪自己的念頭。例如,我們可能會覺得自已怎麼這麼沒有力量、這麼弱、這麼沒有用。我們可能也會害怕自己怎麼暫時無法專心,無法好好上課學習。

IMG_0651

引用自《從聽故事開始療癒》(作者:胡嘉琪,張老師出版社)

同時,因為我們的身體與心靈也不喜歡一直躲起來,所以啊,在接下來的一段日子裡,當身體比較有力氣之後,說不定,我們會像下面這個故事中的小白兔一樣,不小心把之前沒有用到的戰鬥能量發洩在無辜的小豬身上。

Slide05

自從被嚇到之後,小白兔覺得自己一直都沒有辦法感到安全。白天的時候,小白兔常常身體坐在教室裡面,可是魂魄不知道飛到哪裡去了。晚上的時候,小白兔可能會做很多奇奇怪怪的噩夢。有時候,小白兔覺得自己快要爆炸了,內在卻有個聲音說:「安靜,不要動,危險就會過去」。可是,這一天,就在小豬不小心撞到小白兔之後,小白兔像火山爆發一樣的對小豬破口大罵!這完全不像小白兔之前的個性啊~旁邊的小貓咪看到也嚇了一大跳!

上面的說明與故事,也好想幫助孩子身邊的老師跟家長,可以用創傷知情的角度來重新看待兒童青少年在遭遇危機事件(或者長期創傷壓力)之後,會出現的身心失調,以及因此而衍伸出來的種種 “行為問題”。

幫助孩子重新獲得安全感

當大人跟孩子都更了解身心反應之後,最重要的下一步,就是重新幫助大人跟孩子的身心獲得安全感。這樣的任務可能需要一段時間,但其實大人有可能花 3-5 分鐘,就創造出一個暫時的安心空間。而這樣的反覆練習很重要喔~因為如果你被壞人騙過一次,就需要有人跟你保證一百次,你才有可能開始再次相信人。同樣的,當兒童青少年被創傷危機嚇到一次,不也需要身邊的大人們,輪流一次又一次的提供安全感。這樣的安全感,不一定是需要重新去提創傷事件,可以直接從簡單的身體動作做起。請參考:危機事件後,老師可以花 3-5 分鐘幫全班學生

重新讓大腦與身體感到安全

另外,在台北有協助受虐兒童與婦女經驗的胡美齡諮商心理師,也提供了以下的四大步驟,讓家長與助人工作者可以陪伴孩子:

  • 讓孩子知道他現在是安全的

這是一切一切最重要的第一步,透過物理環境上的建立安全,以及重要照顧者在身邊的陪伴與情感連結,明確並重複地告訴孩子他現在很安全,並且找到能讓孩子放鬆的方法。例如:

1.告訴孩子,你現在已經離開火車那邊,你現在在醫院(或在家裡),現在你很安全,我會陪在你身邊,當你害怕的時候你可以告訴我。

2.可以利用孩子喜歡的玩偶、睡覺時喜歡抓著的小毯子圍繞並陪伴在孩子旁邊,或她喜歡你深深的擁抱他,或她喜歡你幫他抓抓背、陪他玩他喜歡的遊戲、運動、一起看喜歡的動畫或繪本等,用他熟悉且習慣的方式協助孩子降低焦慮並找回安全感。

  • 反應並協助說出他的情緒

如:你好害怕,會不會睡覺睡一睡,又有東西會塌下來壓住你,幫助孩子把她的擔心害怕或驚恐的情緒反應出來。讓孩子可以把右腦(情緒腦)的感受連結到左腦(理智腦)去整合處裡。

  • 當孩子主動提問跟重述他的經驗時,給予支持並樂意與他討論,回答問題

當孩子覺得夠安全,主動的重述他的經驗或向大人提問時,我們可以陪伴孩子去重述他的經驗或解答他的困惑。每一次當孩子能重述他的經驗,都是讓大腦重新整合一次這些創傷記憶與經驗,當孩子越能表達,故事越完整,這經驗就不會成為無法控制的干擾,進而誘發高度的身心警覺創傷反應。

但也請父母理解,有些孩子並不會透過語言表達來整理創傷經驗,所以如果孩子都沒有說,也請不要強迫孩子去說,強迫孩子去重述可能會引起孩子重新經驗創傷經驗,引起高度焦慮或創傷的身心反應,必要時請務必尋求專業人士的協助。

  • 訂定安全計畫

與孩子討論可以有甚麼方法解決這些問題,不管多天馬行空都可以,也可以鼓勵孩子用畫的、用布偶或親自演出來。在這個訂定安全計畫的過程中,會讓孩子不會陷入無助、失去控制感的無能感中。

小結~

以上簡單的四個原則,但其實讓孩子好轉的關鍵其實只有一個,就是陪伴的大人能理解,並願意一路陪伴支持,這個歷程可能需要很長,尤其有些孩子的創傷反應是很磨人心志的,你願意不斷重複地提供支持及陪伴孩子,漸漸的,你就會發現每個孩子都擁有超強的抗逆復原力,在你還沒發現時,他們就比以前長出更強壯的羽翼來面對未來的生活。

後記:重量布偶~把安心帶到孩子身邊

我們正在跟宜蘭縣築夢家庭關懷協會合作,十月 22 日(週一)整天,協會的單親媽媽縫紉師傅以及義工們,大家合作改造出 70 個 500-600 公克的牛仔布重量布偶。希望能盡快找到管道,透過重量布偶,把安心帶給受影響的兒童青少年身邊。當孩子能重新感覺到自己身體在哪裡,這時,比較容易把孩子失魂落魄不知道迷失在哪裡的思緒,帶回到此時此刻。

鴨嘴獸大象重量布偶鯨魚布偶

如果您是社工人員、心理師,或學校輔導老師,您服務的孩子,需要重量壓力布偶來撫慰心靈或預防創傷後症候群發生,歡迎來電索取重量壓力布偶!

宜蘭縣築夢家庭關懷協會
聯絡電話:039325595
聯絡人:劉小姐

本文協同作者(歡迎自由轉載,請引用出處並註明作者)

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華人創傷知情團隊召集人。微憩心藝線上課程講師。美國愛達荷州與華盛頓州心理師。《從聽故事開始療癒:創傷後的身心整合之旅》作者。

胡美齡,諮商心理師(台北)。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