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同一個地址的修道院與修羅場(身心靈整合之旅系列)

著作權所有者:胡嘉琪

最近很喜歡 Caroline Myss 用的一個比喻,住在同一個地址的人們,因為住在不同樓層,而對世界有完全不同的觀點。而我們的內在,也有著同時住在不同樓層的可能性,於是,在這同一個身體(住址)上的身心靈各部分,可能一部分住在修羅場內,一部分住在人間界,另一部分住在修道院。

PS:Caroline Myss 原本的比喻是 10 層樓+閣樓(penthouse),但對許多亞洲人來說,高樓至少是 101 層了吧?

例如,住在六樓的人,從來沒上過五十六樓,也完全聽不懂五十六樓的鄰居為什麼會說遠方的山陵線配上夕陽很美,因為六樓的人站在門口只能看到對面的一棟棟建築,配上熙熙攘攘的車潮與人潮,於是,傍晚時分,不同樓層的人(也可能是不同的身心部分)想到的東西可能完全不同。

五十六樓的人:夕陽無限好,只是近黃昏,多麼優美傷情

六樓的人:黃昏!菜市場的水果這小時正在大打折,趕快去搶!

同樣的,住在五十六樓的人也完全無法想像,住在最頂端空中樓閣的人,每天看到什麼?因為最頂層的閣樓通常有專屬私人電梯,一般人完全上不去。然後,一生下來就住在五十六樓的人,也搞不清楚,住在下面樓層的人是怎樣生活?甚至,不知道下面的樓層是存在的。

住在五十六樓的父母可能會期待學校教育多給孩子自由玩耍的空間,課程多點允許孩子從犯錯中學習,沒有標準答案的實驗,畢竟越挫越勇的創造力是未來重要的競爭力。

住在六樓的父母可能期待學校多訓練孩子遵守規矩,孩子要懂得看臉色,要懂得快速明白團隊中外在與隱性的規則,畢竟,以後工作只要犯一兩個錯誤就可能被辭退,那就交不出房租與水電費了。

於是,大家以為我們都住在同一個地址,好像 “應該” 屬於同一群人,可以彼此溝通,但其實一直在雞同鴨講。這就是此時地球上,多元文化之間要協調時,遇到的最大挑戰。

每個樓層的觀點都有其背景與原因,也都各有其價值與意義,但彼此之間,不只是無法理解溝通,更有著許多無法化解的衝突。

這時,少數走進身心修行旅程的人,就會練習如何站在比較高樓層的位置,用系統觀點,去了解不同樓層之間的差異。或者,站在空中樓閣,超個人的靈性位置,像楊定一老師常常笑笑地說,這一切不過是扮家家酒,也不過是我們的意識創造出來,在同一個地址上有棟高樓大廈的妄想。

二元對立的高衝突修羅場

如果說修羅戰場就是那些充滿生死存亡與高衝突的樓層,那修羅場或許包括了,暗不見天日連基本生存都充滿挑戰的地下樓層,以及可以吃飽穿暖但充滿人際鬥爭,讓人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地上樓層,而這些是充滿創傷壓力的樓層。

在這些樓層,創傷壓力可能變成是情非得已的策略。例如,在人類社會進化中,千百年前,要停止人類恃強欺弱的慘忍暴行時,不得不以嚴刑峻罰。又例如,在人類依舊大規模蓄奴的年代,身為奴隸的父母,為了避免年幼的孩子啟動自然的好奇心與好玩心而犯錯,就先自己毒打小孩一頓,到小孩能抑止自己活潑好動的行為為止。

又或者,在這些修羅場樓層,創傷壓力變成是有效的管理策略。例如,在不斷戰爭需要大量士兵的年代,訓練士兵的方法之一就是讓年輕人投入生死之戰,可以從浴血一戰中活下來的就升級。在戰鬥中一起倖存下來的群體,不再以個人為行動單位,而是以團隊為主。於是,就會有十歲的少年成為炸彈攜帶者衝向敵軍。

在充滿創傷壓力而身心不得不解離的高衝突修羅場,從個人到家族到社會國家的記憶,必然沒有什麼統一的敘事,而是充滿不可說的秘密、莫名其妙的空白、矛盾衝突的碎簡殘篇。從二元對立的角度來說故事時,我對你錯,我活你死,你贏我輸,不同邊的故事必然容不下另一邊的存在。

而類似的歷程也存在於個體身上,例如在心理治療的過程中,當我們陪伴童年受創的案主,她可能對於自己是否真的遭受過近親性侵害或肢體虐待的記憶感到困惑與自我懷疑,記憶中同時存在著加害者虐待自己的殘破回憶,又存在著同一個人溫暖照顧疼愛自己的回憶。

當修道場與修羅場並存

在某些資源多一些的人身上,只關心生死存亡的修羅場與容許人性舒展的修道場開始並存了。可以讀到這邊文章的我們,大概就活在這些樓層中。

例如,在 “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 這個音頻課程中我分享小鎮老闆娘的故事,就是已經擁有資源的老闆娘,在婚姻的修道場上,不斷看見自己如何把當年受到嚴重創傷的修羅場,一次次在婚姻的修道場中重演。

在錄完這套課程後,老闆娘在人生中又遭遇一次生死存亡的車禍創傷,從死亡邊緣擦身而過後,老闆娘再次展現驚人的毅力與復原力,老闆娘跟先生之間的關係互動也有顯著的改變。真的是應驗中文說的,大難不死必有後福。

但同時,老闆娘跟先生還是面對更嚴苛的關係挑戰,畢竟,老闆娘先生也還是要面對自己曾經活過的上癮修羅場,以及這種上癮的動力如何用最狡猾的方式不斷在生活中重複自己。

是的,在修道場與修羅場並存的樓層,生活不是百分之百的小確幸,而是既有痛心、有困境,也有資源、有社會支持。

但就是在這種陰陽交織水火並存的狀態下,修道者一次次練習如何擁抱脆弱的力量,同時,在身心層面開始體驗到容納之窗拓寬後,允許並存的恩典。

擁抱脆弱的力量,來自身心接觸到更大的力量,就是更上一層樓的恩典。無神論的人會把這更上一層樓看待成,後設認知與系統觀點的腦神經迴路的建立。有神論或至少相信人有靈性的人會說,這就是啟動內在靈性與神性的旅程。

當我們有能力站在更高層樓往下看正在低樓層中生活的自己與周遭的人,就更能有幽默感、有寬恕心,瞭然接納這整棟樓,從地下室到空中閣樓都是自然的存在,也都是意識創造出來的妄念。

於是,我們可以嘗試站在空中樓閣往下看看,為了生存,所有人都會有的最原始生存策略,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而 Caroline Myss 則提到,我們的內在都有這四種跟生存最相關的原型(archetypes):小孩(Child)、受害者(Victim)、娼妓( Prostitute)、 怠工破壞者(Saboteur)。

這些原型有許多變化,而每個原型同時有光明面與陰影面。這四種生存的原型影響著我們在物質世界中,面對物質權力與權威者時,會如何失去我們的精神靈性力量?同時,這四種生存的原型也影響著我們內在有哪種靈性內蘊力量?

例如,受害者的原型故事不只包含著我們如何受外力壓迫,受害者的原型故事也包含著我們如何學會有尊嚴地保護自己的個人界線。

又例如,娼妓的原型故事不只是關於我們在受到外界威脅的時候,願意出賣自己的身心靈哪個部分來求得生存(沒錯,娼妓可以賣笑賣藝賣道德賣靈魂不只賣身,從這個定義來看,我們每個人必然有這個原型),娼妓的原型故事也包含著我們如何用堅強的信仰來守住自己的身心靈。

當我們卡在比較低的樓層時,我們聽到受害者或娼妓原型,就會立馬啟動二元對立非黑即白的評價之心,立馬否定自己曾經如何活出受害者與娼妓原型,甚至,撇清關係把這些原型投射在他者身上。

不過,最近熱門的新聞之一就是,高中畢業生正在選填大學志願,我想邀請自已跟你,如果我們一起坐上電梯,一起上升到超越二元對立的樓層,我們可以看見哪樣的集體原型呢?(原型不只是個人,原型是集體的,我們個人從集體的原型中下載訊息,但同時,我們個人的轉變也會影響到集體原型)。

我覺得這樣的思考很好玩。畢竟,我曾經在全台灣 “最高級” 的北一女 “青樓” 當中讀過三年書,而北一女的青樓稱呼是很久以前就有的,似乎代表著某種對四種基本生存原型的理解。明年就是高中畢業三十年的里程碑,那我來花未來一年,好好感覺思考這個議題吧。

作者:胡嘉琪

PS:這篇其實很呼應我在 2015 年寫的幾篇,裡面介紹到在螺旋動力理論中看待世界的角度,不同的世界觀隨著人類社會演進而呈現螺旋上升的狀態,下面四個可以說是人間(人心)這棟大樓很基本的樓層呢。

星際大戰:螺旋動力理論(一)

琅琊榜:螺旋動力理論(二)

米色本能價值系統:

個人為主。系統目標在於求個人生存。身心發展出各種求生的本能。或許是能夠很敏銳地覺察危機,如動物般地攻佔殺掠。

紫色部落價值系統

團體為主。系統目標在於求團體安全。善於運用各種身心靈技巧幫助個人融合入團體,而產生一種集體的力量,例如儀式,吟唱,草藥等等。團體的認同大於個人自身。

紅色威權價值系統

個人為主,尤其是以強者為主,但在最高領導之下有著按照權力大下建立其來的階序,所以可以發揮強大的團體力量。系統目標在於鞏固與壯大個人權力,在階序中往上爬。上位者決定下位者的生活。

藍色法治價值系統:

團體為主,一切維護團體秩序為目標。法規制度的重要性大過任何個人喜好與情感。團體的利益大過個人的需要。階序的決定來自于制度,不再單純來自于上位者個人的喜好。因此,系統穩定度與力量大過紅色威權價值系統。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