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下有機小農的故事~
故事發生在一個北方的小鎮。小鎮裡只有一家賣有機蔬菜的合作社(co-op)。小巧精緻的店面裡,一整櫃蔬菜都是附近百里內農民種的,冰箱裡的雞蛋也是附近的有機小農自家養的母雞生的,而這些母雞每天都吃有機蔬菜與天然麥子,生出來的蛋,每顆蛋黃顏色是近乎橘色的黃,而不是那種飼料雞產出來的蛋,其蛋黃是一種淡淡的黃。
唯一的合作社是個人來人往的熱鬧地方,小鎮上許多有人文氣息的教授與研究生,喜歡來這裡邊喝咖啡邊看資料。
唯一的合作社賣著各種民生用品,卻也免不了陷入政治與宗教派別的暗潮洶湧當中。畢竟,物流與金流,總是在無形中影響著人心。掌握物流與金流也就掌握了人心,掌握了捐款與選票。這背後的故事,是來店消費的文青們無法得知的。
不知道為什麼,在這熙熙攘攘與鬥爭角力的過程中,大部分的人只要進到這家店,就會感覺到生機蓬勃的朝氣迎面而來。
或許,是架上默默無語的有機蔬果,無時無刻正散發出天地日月的精華。也或許,是相信有機小農夢想而來打工的年輕收銀員們,即便領著最低工資,看見你就送上真誠的微笑。
空氣中瀰漫著一種安心的感覺,連來這合作社用餐的小孩,自然就感染到這無形的氣息,笑笑著一小口一小口咬著媽媽買的三明治。
每個週二,是有機小農們送貨的時刻。其中一個有機小農,每次都在排隊等著送貨的時候,默默地、安靜地、站著,冥想著。
遠遠看來,這就是個六七十歲的老太太,身上的衣服已經穿了十幾了年,腳上的鞋子也是最基本的款式。不論春夏秋冬,她來送貨的時候,就這麼靜靜地排隊著。
二十幾年來,老太太看著合作社的農產品管理員跟員工替換過好幾個。人來人往,人聚人散,就是個自然地過程。
不過,就在這來來往往中,總也有一兩個是有緣分的。有緣分的,那就會深聊幾句。或者,更有緣分的,從前人的描述中學到,就會問起老太太對道家哲學的理解,以及對道家氣功的修煉。
於是,老太太送完自家有機農場種的有機蔬菜與雞蛋之後,有幾個星期二,也會多留一點時間,找個倉庫不起眼的角落,陪著一兩個員工,練練氣功。
這樣就夠了,在天地之間的大自然,本就是萬物自生自滅。幾年前有某派勢力努立角逐合作社的董事會,過幾年又有另一派的反過來取得勝利。熙熙攘攘,潮起潮落,從來沒斷過。
而這位有著兩個碩士,一個博士,曾經創辦過碩士班,也曾經創業過五家跟老人照護有關的公司的老太太,就這麼,簡單地,年復一年,在每個週二,來送上自己種的有機蔬菜與雞蛋。(哎啊現在流行的社會企業人家八零年代早就實現了)。
當這樣的博士為你種菜養雞,整個世界大概都會變得好一點點吧?至少,聽完這個故事,下次你遇到農婦,你可以會想到,不知道眼前這位是不是傳說中的博士農婦?
上面的故事並不是幻想,這位老太太就是我的乾媽。陪著他一起耕種有機農場的,就是我的乾爹。乾媽是道道地地的美國東岸白人。乾爹是道道地地在捕魚人家長大的杭州人。
道道地地來自美國東岸的白人乾媽,比我更理解道德經。這些年來,我很不才,乾爹教我的陳氏太極拳,懶惰的我忘了。只記得乾媽教我的道家養生六字訣(噓哈呵絲吹吸)。
我想,如果真有前世,他倆肯定早就是修道的高人,而我只是按時去他們家蹭飯的貓?人都過不惑之年了還是讓情緒小腦主導很多部分的生活。
哎啊,幾千年前的道家哲學加上一九八零年代的風生雲起,讓美國偏鄉大學城小鎮的居民,不但有高品質的蔬菜與雞蛋~在那小小合作社蠅頭小利的鑽營中,悄悄多了份平和。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於道”。當一塊大陸上,有博士能夠在雞糞灌溉的有機蔬菜田中親手除草,附近人民的生活品質,大概也不錯吧?
移民博士們的故事~
只不過在美國歷史上,很多博士碩士醫師下鄉過鄉居生活,並不是因為要過耕讀修道生活。而是來自世界各地的移民不得不的選擇。尤其,如果是其他地區有戰亂或經濟發展限制時,很快地就會讓高品質人力資源在美國的城市或鄉下基層提供高品質的服務。
我先生的爸爸當年就是因為伊朗政變導致的政治迫害而逃離到歐洲,最後來到美國,然後到鄉下 擔任婦產科醫生。1950 年代,英國與美國在伊朗主導政變,確保伊朗政府無法將英美私有的石油公司,變成伊朗的國有產業。被美國逼得家破人亡,最後逃到美國,又只能在窮鄉僻壤工作換公明身份,這心情鬱卒肯定可以跟蘇武牧羊相比。
當然啦,不是所有博士移民都這麼悲情。而我剛畢業搬家到這個鄉下小鎮時,同時在大學與鎮上醫院擔任精神科醫師的,是來自巴西的帥哥移民,總是穿著筆挺的襯衫,打著蝴蝶結領結,彷彿是從佛羅伊德年代穿越過來的小說人物。當然,七八年後他就搬家搬走了~
我記得十年前,念諮商心理學的南韓國際學生朋友問我說,我怎麼敢去住 Motel 6 or Motel 8,就是美國給基層藍領階級(例如載貨卡車工人)的連鎖旅店。哎~他們不知道,這些連鎖旅店在高品質印度(或其他東南亞)的移民經營下,其實都管理的很不錯。人家努力經營,才能當家族企業幫助更多家人移民過來。
當然,這全球化的故事千百年前就開始了。以漢人為中心的中國歷史推崇唐宋,但成吉思汗跟他們兒孫們,跟東歐與中東的歷史很有關連。漢人總說驅逐韃虜,但人家成吉思汗的兒子們個個都包容多元文化,不但讓道教佛教跟基督教的教士們,大家邊喝酒邊辯論,娶回家的基督教猶太教太太們,把家族管理的越來越強大。
總之,專業人才因戰爭與經濟而形成全球流動,大概是近百年來階級流動的重要原因吧。
那台灣呢?從一九九零年代開始引進外勞,台灣因此獲益多少?
關於收留難民如何幫助德國獲益,陳文茜 2020 年末在台大的演講有提到(一小時四十六分開始聽十分鐘)。德國理性實事求是的搜集數據,這點完全值得全球其他國家效仿。
雖然我不見得完全贊同所有陳文茜的言論,但我還真的蠻喜歡他後面說的,他就是要當個永遠的反對黨。換句話說,當曾經受益於中產與上流階級的知識份子,不管是自願還是被動的走進江湖(也就是朝野與上流的相反),這個世界就會慢慢變好吧!?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的江湖夢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的臉書粉絲頁,是 2019 年初,胡嘉琪跟胡美齡跟蔡素玲聊過後成立的。後來也跟留佩萱小聊一下,促成後來關於創傷知情初階課程規劃大綱。
不過,回顧 2019-2020,其實到目前為止,這個很沒組織的推廣團隊,在臉書上面的介紹還是這樣。有一天,素玲就跟嘉琪說,那我們這樣很像早期的丐幫吧?
嘉琪我剛開始覺得丐幫這個比喻不錯,但後來想想其實丐幫幫規也很嚴謹的。但我們沒有什麼嚴厲的幫規,因為助人工作者各自有其行業規範。道德倫理訓練本來就是基本功了。
所以,這兩年來沒有像德國人這樣實事求是的搜集數字資料,也沒明文訂下長幼有序的規矩。唯一可以說的就是,把關的幾位守門員資質經歷都還不錯,由心出發,這可以算是華人的江湖夢?
如果這個江湖中高人隱藏,那麼行走江湖時,大家自然對遇到的人有所尊敬,心中自有尊重,彼此以禮待之,這是不是就不用劃分清楚的階級了呢?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是一個很自由的非正式沒有在哪邊登記的組織。有緣份聚在一起為推廣創傷知情做些什麼,不管是大事小事都很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