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聽故事開始療癒」用佛門三學,來對應增加創傷復原力的三大步驟:踩剎車(戒)、靜觀(定)、反省對話與問題解決(慧)。我想有讀者會好奇地問,我是佛教徒嗎?我不覺得自己是佛教徒,也沒有認定自己是基督教徒。但是,我常跟各種教徒討論宗教裡的觀點。深深佩服也欣賞各宗教蘊含的智慧。如果說,宗教是一種結合價值觀與日常生活儀式的練習,那麼我的宗教可說是「心理諮商」。因為心理咨商不僅是一門科學,更是一門藝術,還是一門修煉自我的道路。
在書中我討論到,目前紅遍美國獲得扎實研究支持效果的兩大新一代認知行為取向療法:辯證行為療法,以及正念(靜觀),都源於創辦者接觸到亞洲上千年的佛教哲學與靜坐練習。但是,美國研究者讓人佩服的是,他們把宗教轉化成哲學與心理學,用具體實踐的步驟,量化的研究,去證明出這些千年來的思想架構與練習,其實對於療癒身心有很大的幫助。
於是,身為殖民地而不斷以歐美流行為時尚的台灣,現在反過來,請美國的研究者回台灣教我們怎麼練習已經存在華人文化中上千年的佛教思維與靜坐。
辯證行為療法的步驟,完全符合戒定慧的順序,但是,創始者把原本教條式的宗教語言,翻譯成實際可以操作的心理學。於是,「戒」不再只是教條式地告誡不可以殺生、不可以酗酒、不可以這個不可以那個,而是要能夠對於自己的行為踩剎車,用理性來衡量個人行為所付出的代價與所獲得的利益,在這當中去找出自己需要戒除的生活惡習。
透過反省對話而產生智慧的辯證,其實是華人從小就接觸到的概念。辯證思維存在于道家佛家與禪學當中。從歌仔戲、布袋戲、到偶像連續劇,一個又一個故事講述著善非善、惡非惡,在兩極相對裡尋找中庸之道的哲學。辯證思維被納入辯證行為療法,美國心理學家拿著講義,一步步教團體成員練習辯證思維方法。我看到很多美國人一開始被辯證思維弄得糊裡糊塗的。
身為華人,當我們看清楚其根源,台灣的臨床與咨商心理學家,就不一定要拿美國心理學家製造出來的工作手冊與個案工作。可不可能,台灣的治療師,可以用台灣每天看到的戲劇,就可以更直接地與個案討論什麼是辯證思維?創造出屬於台灣或華人的辯證思維療法?
就拿紅遍台灣與中國的角色扮演遊戲(又被改變成戲劇)的仙劍奇俠傳來說,有沒有可能被拿來當成與年輕一代對話辯證思維的教材呢?以台灣最擅長的故事創作結合高科技,有沒有可能,有一天,輔導教材可以是老師在教室裡面播一段用仙劍奇俠傳連戲劇講解什麼是辯證難題?回家作業是上網連線,一群青少年可以一邊玩遊戲,一邊找出解決自己生活中面臨的辯證兩難(我想考試考高分,可是我也想花時間打電動,這兩者之前怎麼找出平衡?)。
在這個秋天的週末早晨,我做著一個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