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oing vs. being:積極作為之心 vs. 當下此在(存有)之心

床頭擺著從台灣帶回來的書,其中一本是金樹人老師的「如是 深戲:觀 · 諮商 · 美學」。每天讀一兩篇,有一種睡前小啜一杯白蘭地的感覺。

白天翻譯辯證行為治療,晚上讀一篇金老師的散文。兩者正好互相呼應。雖然,金老師並不是在談辯證行為治療,但是金老師深厚的禪學與敘事治療修為,卻以更具有中國藝術感的方式,描繪出一幅什麼是「渾濁之心,如墜雲裡霧裡,止而觀之,照見真山真水。」的國畫。而這樣的境界,正是辯證行為治療中談的修煉「智慧心(wise mind)」。

前夜,第一次看了王家衛導的電影「一代宗師」,因為看得是英文字幕,有些對話沒有完全掌握,但好像也正因為失去部分的語言,正好適合看王家衛那重視用畫面表達人物性格的電影風格。很喜歡葉問與宮老爺對打的那一場戲(宮老爺開宗明義說了,是要討教哲學不是打架,給葉問下的題就是能否破開手中的那塊餅。

在這場內功很深的交手戲中,兩個人都活在一種很當下此在(being mind)的存有狀態當中,可同時,兩人又各有很清楚的目標,一個要護餅,一個要破餅,所以兩人也活在作為之心(doing mind)當中。這是全劇中智慧最高的兩個人交手的過程,也是宮老爺把武學燈火傳承給葉問的過程,一個教一個學,卻又教學相長。對我來說,這是全電影的重點,這是一部沒什麼愛情戲的電影,因為主角葉問活在超乎浪漫愛的境界當中,追求的是人世間活著的更深本質。

有趣的是,雖然諮商跟武學表面上看起來沒什麼關係,底子裡,其道理卻是深深相通的,萬法歸心,不管是武學、禪宗、還是心理治療,都是在修煉智慧心。而智慧心,正是作為之心與此在之心共存時的狀態,這在辯證行為治療當中,變成了教導個案的重要講義之一。

在辯證行為治療 DBT 的四大技巧訓練當中,第一個最核心的技巧是「了了分明(mindfulness)」。在張老師出版社出版的第一本辯證行為治療工作手冊中,譯者特別把 DBT 中的 mindfulness 翻譯成了了分明,以跟卡巴金的正念減壓 MBSR 有所區別。因為 DBT 中的了了分明練習,可以是時間很短的,常常包含各式各樣用感官探索當下環境的練習,而 MBSR 則多從內觀呼吸與身體的方式開始。

在從「聽故事開始療癒」一書中我談到,對於曾受過創傷的人來說,要靜下心來用正念內觀很難,因為這等於是要他們突然面對因創傷而極度失調的身心。一般人內觀最多觀到剪不斷理還亂的雜念,但是受創傷者,卻可能在內觀時突然又遇到傷害自己的大野狼(創傷事件)。在台灣講課時,我也跟學生解釋到,這MBSR 在實證上有效是減輕憂鬱復發,人家沒有說可以用來治療創傷或戒毒。因為要能夠靜下心來用三十分鐘內觀,這需要身心能夠在三十分鐘之內都維持在「容納之窗」之內才行。

因此,辯證行為治療講的技巧叫做了了分明。可能只是在短短一分鐘之內,給作為之心一個清楚的目標,專心地看著眼前一張風景照片,讓此在之心可以浮現,了了分明地觀察並描述自己看到什麼。在這樣的過程中,對於失控的身心踩煞車。

不過,在「聽故事開始療癒」第六章延伸閱讀當中,我討論了自己為什麼選擇用「靜觀」來代表 mindfulness,同時,在第七章的延伸閱讀中,我討論了陪伴靜觀這樣的方法。因為,對於身心極度失調的人來說,即便是要用一分鐘專心地觀察並描述眼前一張照片,沒有人陪伴也很難!(我的一些美國個案數呼吸三次都數不到,腦子裡太亂哄哄了!)

人際的陪伴可以讓我們安心,有人在旁邊用堅定又溫和的話語說:「來,我們一起來看看牆上這個時鐘,你看到什麼?還有呢?還有看到什麼顏色嗎?還有看到什麼形狀嗎?哇,聽你這麼一說,我也才看到這個鐘還有這樣的花紋呢!」治療師與個案,一起進入作為之心與此在之心並存的狀態,也一起進入兩人和諧共存又相互改變的狀態,就如同宮老爺與葉問的交手,這才是教學相長的起點與過程~

5 關於 “doing vs. being:積極作為之心 vs. 當下此在(存有)之心” 的評論

  1. Alan

    Hi Alicia,

    How are you? I happened to read your sharing on mindfulness and wise mind. Very insightful!

    I am learning and practicing DBT in Toronto, Canada.

    Stay in touch!

    Alan

    回覆
    1. 胡嘉琪 Alicia 文章作者

      Hi Alan,

      Thank you for your feedback! I was lucky to be part of the translation team for the DBT skill books in Taiwan. I am not connected with the clinical psychology counselors who promote DBT in Taiwan, though. I just enjoy writing about the DBT concepts for general public.

      回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