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說過的這句話,是我們從小聽到大耳熟能詳的。但其真正的深意,我卻到最近才比較有體會。
記得之前工作的大學諮商中心裡面一個資深心理師常常會對實習生以及博士後說:在你們經過兩三年基礎與進階實習,終於來到博士班畢業前後的這個階段,你們需要開始知道,自己不知道的究竟是什麼。
2000 年獲得搞笑諾貝爾心理學獎的研究:達克效應(Dunning-Kruger effect)正說明了為什麼這位看過許多年輕學子的老師傅說出來的話真是有道理啊。Dunning 以及 Kruger 設計出來的實驗,發現一般人在學習一項新技能的時候,一開始並無法正確估計自己的能力在哪裡(常常會高估自己,無法檢視自己不足之處),也無法欣賞高技能者到底厲害在哪裡。等到那一天,我們終於獲得較高超的技能水平之後,我們才能回頭看到自己當初不足的地方是什麼。換句話說,剛開始學習諮商,我們很容易覺得自己學到基本傾聽技巧之後,就帶著滿滿信心上場,即便有機會可以看別人示範,我們也不一定能夠看出來厲害的治療師到底厲害在哪裡?回首看看自己過去的學習路程,我真的要到學習諮商十幾年之後,才更能接近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只是我也還沒有到真正是知也的地步。
最近閱讀我老公的 po 文,他進一步探討我們自己本身以及環境的信念結構(v-meme structure),如何進一步影響我們能否自我提升到不知為不知的境界。
如果我們處在一個威權又階級分明的環境裡,我們可能會爬到一個階級之後,就太習慣自己的權力,以長輩或上位者的角度來指導別人,而比較少有機會去回顧自己能力不足之處。如果我們處在一個過度講求循規蹈矩的環境裡,不管是初學者還是稍有小成者,都忙著遵守規距,覺得只要按照規章行事就安全了,那也不見得能夠檢視到自己內在有何不足之處,有何真正的長處。
換句話說,當我們自身與環境都無法鼓勵我們獨立思考、反省內在,我們就很容易卡在知道夠多就繼續這樣做吧的僵局裡面。而要能真正做到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則需要我們持續修心,而持續修心的第一步,則是要能夠有自我分化(differentiation of self)的理性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