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大學時念的是工業工程管理,現在回想起來,那時候我學到很多黃色系統價值體系的入門思考,只是愚鈍的我常常沒有想到要怎麼用在生活上。
大多數念工程的學生都會學到一個重要的名詞:bottleneck 「瓶頸」。
要了解什麼是瓶頸,我們可以來想像一個簡單的生產線:包水餃。第一個人桿餃子皮,第二個人舀起適量的餃子餡放在皮上,第三個人把餃子包起來,第四個人把餃子一個個放進盒子裡面撒上麵粉。如果這四個人的工作速率差不多,那就可以很順利,一步接一步,一個個飽滿的餃子就被放進盒子裡面了。
可是,如果這個假想生產線的第三個人,也就是負責包餃子的人,速度特別慢,於是不用一會兒,我們就會看到第三個人的桌子旁邊堆滿了許多桿好的餃子皮上面已經放了餃子餡,而第四個人則無聊的沒事做。
這時,要改善這個餃子生產流程,我們都知道要改變第三個步驟,也就是這個系統的「瓶頸」。這可能是換個包餃子速度快一點的人,也可能是要兩個人同時擔任這個工作,或者是改成用一壓成型的包餃子模具,利用機具來簡化工作內容。
不去找出這個生產線的瓶頸,只是罵第四個人偷懶,或者是抱怨前面兩個人動作太快,是無法解決問題的。甚至,如果管理者只是四個人一起罵,也不說明到底出了什麼問題,結果前面兩個人以為自己工作不力,更努力桿麵皮,更努力舀內餡,那卡在第三關瓶頸的水餃半成品就會越來越多,導致整個工作檯面秩序越來越亂。
台灣教育目前遇到的瓶頸在哪裡呢?對於這個大哉問,我們可不可以一起用螺旋動力理論來思考一下?
到目前為止談到的七個價值體系包含的不止是看事情的世界觀,也包括了每個系統中最被重視的目標是什麼?團體中的動力會是什麼樣子?個體在這樣的系統中會有什麼樣的行為?就我老公自己在大學教機械工程設計二十幾年的經驗來看,他提出一個有趣的觀點,就是,什麼樣的價值系統就會產生什麼樣的知識。
所以,當我們提出這樣一個問題,台灣教育的「瓶頸」在哪裡?我們可以想像不同價值體系的人可能會分別這麼說:
米色本能:這個問題讓我很焦慮~
紫色部落:我要去問問「部落」裡其他人怎麼看這個問題?我會支持大多數人的看法。
紅色威權:當然要美國或歐洲最有名的教育專家才有權威能夠回答這個問題。還有,要有力能做事的教育部長才能推動台灣教育改革。
藍色法治:升學制度是問題的瓶頸。考試制度要繼續改善,要從制度層面著手才能引導教學的改變。
橘色成就:教育的瓶頸只會影響能力不夠的人。不管老師教得好不好,唸書是要靠自己的啦,我還不是靠自己考上X大。有本事的人還可以出國唸書啊。
綠色關係:我們需要廣為召開公聽會,多多搜集各層教師與家長學生的想法意見,才能找出台灣教育目前的瓶頸在哪裡?
黃色系統:要怎麼樣找出影響台灣教育制度的幾個系統性力量呢?要怎麼放寬眼界來思考呢?教育的問題反映出哪些更底層的社會問題?
看完以上七種不同尋找問題答案的思考路徑,我們好像可以這麼假設,台灣目前教育的瓶頸之一,就是以上這七種聲音同時在影響整個教育系統,但彼此之間無法對話。
我寫這篇文章的用意,不是想給讀者一個答案,而是想邀請讀者一起試著用黃色系統思考的角度,來探索屬於你自己身邊的教育系統瓶頸在哪裡?
有可能,你是學校的老師,那麼,你自己,以及你工作的學校裡長官同事的主要價值系統是什麼?或許,你是個藍色法治為主的老師,可是偏偏碰上紅色威權的校長,對你來說,最大的瓶頸在於怎麼因應校長隨自己高興命令人做事的壓力。又或許,你是個綠色關係的老師,天天對於只想講制度不願意看到孩子不同本質的其他同事正感到灰心。
有可能你是學生的家長,你自己,你的小孩,你的小孩的學校老師,對於教育是抱持著什麼樣的價值體系呢?或許,你的孩子目前很需要藍色法治的賞罰分明才能建立起好習慣,但是你自己讀了一大堆鼓吹人本主義講究建立關係的書。又或許,你孩子的老師每天跟你雞同鴨講,因為你們根本就站在完全不同的價值體系看你孩子目前的需要。又或許,你孩子的教育系統中最大的問題是其他學生家長的觀念正帶給學校老師不合理的壓力?
關於台灣教育系統瓶頸這樣的大哉問,我自己覺得這不會有一個單純的答案,如果真的要我提出一句簡單的回答,我會說,我們社會中最普遍的紅色威權與藍色法治的文化,讓我們很希望有人可以給我們一個答案。當我們期待別人給我們答案,就無法進入橘色成就系統,相信自己對這個問題有影響力,也無法進入綠色關係系統,去尋找跟自己有類似理想的人來一起推動改變,也無法進入黃色系統思考,用更超然的理性來探索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