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周在構思關於在受虐中,以「順從」作為主要防衛策略的繪本故事。戰鬥與逃跑大概是我們常常聽到的防衛反應,但對年幼的孩子來說,打不過也跑不掉,長期受虐也不可能天天癱瘓什麼都不做,於是,順從,變成是一個很重要的保護自己的生存策略,才不會吸引更致命的攻擊或失去保命的資源。
這個受過台灣勵馨基金會幫助的李小姐,她站出來分享的真實故事更生動的為成年人描述出主角當年順從加害的母親與哥哥的心路歷程。因為順從,所以孩子會進一步認同加害者。這也是在協助剛脫離受虐環境的受害青少年時,很挑戰助人工作者的一個議題。
透過繪畫與文字,李小姐出版的書名是:焚而不毀。虐待與創傷如同火焚般的讓人痛苦,但是這樣的火永遠無法摧毀人與生俱有的生命本質。因為順從而被塑造出來的自我認同與生存策略,在身邊人的大愛當中,得以重新改造,讓生命本質得以浮現。
焚而不毀,在聖經故事裡有重大的意義,但在讀到這篇介紹時,我才進一步了解到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在一百多年前曾經遇過的劫難。
焚而不毀的意像,本身就跳脫了二元對立的思考。要從重大的創傷走過之後繼續相信神的大愛,這真的需要超越一般是非黑白的領悟啊。
在網路上找到李小姐曾經得獎的畫作,很喜歡旁邊介紹的文字:
再斑駁的石子 仍是石子
再缺口斑斑的葉子 仍是葉子
不論外再如何變化 都改變不了原來的本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