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談到四大核心能力中的慈悲心與系統觀,這一篇我們繼續來看專業度與澄明心。
專業度(competence):
專業的知識與技能是我們在出發馴服創傷這條巨龍時最重要的武器。如果助人工作者只有高度的慈悲心和系統觀,卻缺少專業度,那就只能宏觀的看見問題而心痛。在此,我暫時把專業度分成三個部分:基本創傷理論與知識、進階創傷理論與知識,以及,多元助人技巧與方法。
基本創傷預防/治療理論與知識:
- 創傷復原的三階段理論:安全穩定,創傷記憶重整,整合
- 人我神經生理學的基本知識,例如,大腦三層結構;神經訊息處理的三個階層: 認知 (Cognitive), 情緒 (Emotional), 感官動能 (Sensorimotor)
- 多重迷走神經理論(poly-vagal theory)
- 了解身心的容納之窗(window of tolerance),創傷如何發生于當壓力將身心逼出容納之窗外面,形成深刻的程序記憶
- 何謂過度激發(hyper-arousal)的身心狀態?臨床上如何呈現?
- 何謂過低激發(hyper-arousal)的身心狀態?臨床上如何呈現?
- 創傷如何儲存在神經訊息處理的三個不同層次?(例如,創傷的身體程序記憶,創傷如何改變認知等等)
- 依附理論(attachment theory),依附創傷(attachment trauma)
- 幼年逆境經驗(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的縱貫研究結果指出幼年創傷對身心有何影響?
- 基本的認知行為學派理論(例如,對於系統減敏感原理的了解)
- 基本的情緒取向學派理論(例如,能夠幫助我們更清楚個案用 secondary emotions 來掩飾底下與創傷相關的 primary emotions)
進階創傷預防/治療理論與知識:
- 何謂複雜創傷(complex trauma)?複雜創傷對身心的影響?
- 自律神經失調與其他生理系統之間的交互作用(賀爾蒙,肌肉,免疫系統,消化系統)
- 解離(dissociation)與結構性解離(structural dissociation)的人格理論
- 創傷 assessment 與治療目標的設定
- 人際間的創傷,深入探究情緒操控/虐待與霸凌,高衝突(high conflict)系統的動力
- 如何透過系統介入進行創傷預防/治療
- 危機處理,第一時間如何介入?
- 併發症(comorbidity):創傷與 mood disorders、創傷與藥物濫用、創傷與飲食疾患、創傷與身體病痛,創傷對於人格的影響等等
- 結合中醫與西醫
- 特定族群與議題(例如,家庭或婚姻肢體與情緒暴力、學校同儕霸陵、工作場合霸凌、癌症或罕見疾病兒童等在發展關鍵期就可能重複暴露于創傷壓力下、自閉症兒童可能因為先天生理因素而使容納之窗特別窄而容易受創、失智老人因為喪失記憶與大腦執行功能而容易受創、性侵害與創傷、文化弱勢族群與創傷、伴侶外遇造成的心理創傷等等)
- 如何在組織中設計出預防創傷以及有助於創傷療癒的系統
多元助人技巧:
目前在台灣,存在著各種多元的助人理論與技巧,不管是敘事治療、心理劇、藝術治療、舞蹈治療、瑜伽呼吸靜坐、桌遊牌卡、情緒取向伴侶治療、家族治療、認知行為治療、辯證行為治療、催眠和 NLP 等等,這些技術本身,若能夠結合創傷理論與知識,都有可能運用在創傷預防或治療的過程當中。而若缺乏創傷理論與知識,有些技術卻可能在無意中給個案帶來二度創傷的傷害;或者,治療師與個案一起「無意識」地避免談論創傷而把治療焦點放在其他層面;亦或者,治療師低估創傷議題的重要性,而無法順利施展自己的助人技巧。
我想強調的是,創傷的理論與知識,本身可以作為整合多元助人技巧的平台,亦可以被整合到其他的理論技術當中。我提出四大核心能力的模型,就是希望能夠提供助人工作者與機構一個自我檢覈的表單工具。
對我個人來說,我對創傷療癒的興趣,幫助我整合多年來學習的不同理論技巧,因為有些創傷個案(系統)需要規則分明的結構。有些創傷個案(系統)需要伴侶或家族治療,有些創傷個案(系統)很適合用帶著創造力的方式來進行療癒,而有些創傷個案(系統)可能在當下最需要的就是從身體層面的介入。更重要的是,在一對一晤談過程中,需要有能夠進行人際歷程對話的機會,坦白面對當下的關係。
而對某些助人工作者來說,或許,你已經長期接受某個技術的培訓,例如,你已經接受情緒取向伴侶治療的培訓,或是參加包文理論的讀書會多年,那麼,你可以把創傷理論與知識整合到你自己的 EFT 取向與包文理論當中。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預防創傷、二度創傷與替代創傷的重點之一,就是我們知道自己不知道什麼,當我們遇到自己不熟悉的創傷治療領域,可以進行適當的轉介或尋求資源協助。
澄明心(clarity):
即便我們有以上所有的專業知識,又熟知各種助人技巧,如果在面對創傷個案(系統)的當下,我們沒有澄明心,不但施展不出任何技術,反而可能受到替代性傷害。
創傷個案(系統)有時候會散發出非常強大的情緒風暴,助人工作者在此時需要有非常敏銳地自我覺察以及觀察個案身體微語言的能力,同時,也要懂得如何在互動過程中穩住自己。否則,助人工作者就會被個案催眠,被個案吸入身心失調的黑洞當中,甚至,被吸入之前討論過的卡普曼戲劇三角,從助人者變成加害者。
這些調節身心的能力是需要日積月累鍛鍊出來的,助人工作者本身的身體鍛鍊(例如瑜伽、氣功、跑步、健身等等)有助於拓寬助人工作者自己的身心容納之窗,才能保持臨危不亂的澄明心。
因此,培養澄明心是助人工作者一輩子自我修養的目標,是一種每個月、每星期、每一天願意照顧自己身體與心靈的最高承諾。這樣的承諾不會隨著外在環境的改變而輕易改變,不會因為最近有重大創傷事件發生就把這樣的修煉拋到一旁,不會因為工作單位施予壓力就放棄。也因此,澄明心需要一個瞭解創傷預防/治療重要性的組織來支持。組織中的領導者擁有上一篇談到的系統觀與慈悲心,不只是對於服務的創傷個案有慈悲心,對於組織中的助人工作者也有慈悲心,因為,系統觀與專業度的知識告訴我們,要真正地服務創傷族群,助人工作者需要維持身心的健康與平衡。
作者:胡嘉琪 博士
引用通告: 培養創傷預防與治療的四大核心能力(一) | Peace Body Mind
引用通告: 2018 抗逆復原力:創傷知情與復原初階工作坊 | Peace Body Mind
引用通告: 2018 抗逆復原力:創傷知情與復原初階工作坊 | Peace Body Mind
引用通告: 2018-2019 創傷預防與復原中階系列 | Peace Body Mind
引用通告: 實踐創傷知情推廣:高雄與彰化班學員的經驗 | Peace Body Mi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