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再對小孩說:「你好乖」?

文字:胡嘉琪博士

接到幾個讀者關心的議題,其中包括,孩子沈迷於電腦遊戲怎麼辦?青少年交男女朋友好嗎?高中畢業後該上名校嗎?在討論這些議題之前,我想先分享一個故事。

記得幾年前,在美國小鎮拜訪一位很有智慧的媽媽。朋友的女孩已經上國中了,晚餐前下樓來幫忙把碗盤擺好,幫媽媽把煮好的菜端上餐桌,還跟媽媽一起討論著這餐桌要怎麼佈置,音樂要怎麼放,吃晚餐才覺得舒服。很少說中文的我,那時候突然脫口而出,稱讚我朋友的孩子:「哇!你好乖啊~」

後來,吃完飯,孩子回樓上去了,朋友跟我解釋她的教育理念,她不再稱讚孩子「乖」。當下她這麼一說,我就懂了。身為心理學家,當我們討論如何用行為主義理論來訓練一個人的時候,很強調針對特定的行為進行獎勵或懲罰。這樣學習者才能清楚地學習到特定行為的結果。

換句話說,孩子需要知道是:他的行爲哪裡是值得稱讚的?他的行為怎麼影響到別人?例如,這位十二歲的女孩,可以從我這位客人身上得到的行為回饋可能是:「謝謝你幫忙佈置餐桌(感激作為正向獎勵),我看到你對於美麗的事物很有興趣(看見他的特定行為與興趣),做事情也很細心(看見他的特定行為與能力)。你這樣的晚餐佈置,讓我覺得跟你們吃飯好舒服喔!(明白說出他的行為怎麼影響到我)」

上面的稱讚,直接針對孩子的行爲給出回饋,可以幫助孩子明白自己有哪些能力,自己做了什麼好事,自己的行動是怎麼對別人有幫助。

在上一篇《身體的力量 / 怎麼訓練孩子做家事,胡博士教你練功心法》中,我邀請父母們停下來思考,你們家想傳給孩子什麼樣的身體記憶?想培養出孩子什麼樣的性格?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你的家庭文化裡,想達成「目的」的「手段」是什麼?如果,身為父母的你,常常簡單地跟孩子說:「你真乖!」那麼,你的孩子學到什麼樣的身心程序記憶呢?

有沒有可能,孩子只學到,「乖」是一個在中文世界裡很被大家期許的特質。至於什麼樣的行爲才叫「乖」?為什麼「乖」就是好?這些,孩子們無法清楚的明白。甚至,最有趣的是,身為父母的我們也很少停下來想想,為什麼要期許孩子「乖」?

後來,我陸續跟好幾個朋友們聊天,我們一起反思了為什麼中文裡有「乖」這個稱讚詞呢?我發現,我竟然很難把「乖」這個字詞翻譯成英文。平常在家裡,對我們家的青少年說英文的我,從來不會想到要稱讚他們「乖」,在英文的世界裡面,當我們家的兩個青少年幫我忙,我都會直接跟他們說,謝謝你幫我做這件事,或者,我會說:「Good job!」。可是,為什麼遇到這個同樣在美國出生長大的華裔女孩,我就會想稱讚她「乖」呢?

這當中,我不但看到性別角色的差異,也看到文化的差異。也讓我更進一步反思,當這個世界已經邁入二十一世紀,華人世界真的還需要教養出「乖」寶寶嗎?在這裡,讓我們試著用上周提到的身體程序記憶來思考。

首先,「乖」,常常是身體自動地聽爸媽或老師的話去做事情,一個口令一個動作。可是,這樣的身體記憶並無法促進理性的思考。或許,乖乖聽話在某種文化環境之下很重要,可以讓一大群人快速地服從一個領導者。可是,乖乖聽話而不去思考,會不會讓我們少了批判性的思考能力(critical thinking),以及能夠在體制外思考(think outside of the box)的創造力?

「乖」,也可能是身體很自動地低下頭來,肩膀往內縮,脊椎稍稍往前彎,表示出對於權威者的順服。這樣的身體記憶卻剛好跟自信表達及平等溝通的身體記憶相反。甚至,過度勉強自己去順服的身體記憶,有沒有可能演變成「陽奉陰違」的身體記憶呢?表面上乖乖聽話,私底下做另一套事,這曾經是許多華人為了適應環境而發展出來的身體程序記憶。可是,在這快速變遷的世界裡,恐怕讓許多華人父母擔心家中的青少年,表面上聽自己的話,離開家或關起房門來卻不知道做了什麼?

在太平洋兩岸,網路遊戲、菸酒、大麻、毒品、性行為,各式各樣的誘惑是不分國界的。透過心理諮詢工作,我很清楚地看到,不管是州立大學還是常春藤名校,以上這些誘惑一個都不少。甚至,表面上看起來正向的東西,也可能讓人上癮而沈迷,工作狂吸的毒就是別人的讚賞與外在的成就,一旦失去之後,有可能在內心空虛之下走上絕路,或者,讓過度的忙碌侵蝕自己的健康身心。

這是一個不再靠「外在類別」就能判斷人事物的年代。常春藤名校沒念完的人變成世界知名的老闆,高中畢業的麵包師傅比名校畢業的上班族擁有更多財富與智慧,一個白皮膚金頭髮的歐洲人比多數中國人更熱愛並了解中華文化。在這充滿不確定的年代,父母跟孩子們都沒有辦法再乖乖按照某個標準程序就能把日子過好。

透過這一篇對於「乖」的反思,我想邀請父母們,能不能試著先拋開對於人事物的既定思維與原有的判斷,嘗試去暸解家中孩子的世界?

如果,孩子花好多時間玩電腦遊戲,就一定是不好的嗎?人的本性是趨吉避凶,顯然打電動的快樂比被爸媽罵的痛苦高出很多,那從孩子的眼光來看,玩遊戲有什麼好處呢?到底滿足孩子的什麼身心需要呢?還是說電動幫孩子減輕了什麼樣的身心痛苦呢?

如果孩子不聽你的話,我行我素的要繼續玩,這就一定是不好的嗎?有沒有可能反過來對孩子說:「我看到你還蠻有自己主張的,我叫你不要玩,你還是決定要玩,顯然你有你的想法,而且你還不害怕表現出你自己的想法,你可不可以試著讓我了解,玩這個遊戲為什麼對你來說這麼重要呢?」(最近在網路上,就轉載了這一位十三歲的青少年,有條有理的用PPT說服父母,為什麼自己想買新的電動,能夠這麼理性溝通的身心程序記憶,才是讓父母真正值得開心與放心的!)

同樣的,高中生交男女朋友就一定不好嗎?亞洲父母自己或許沒有在十六歲交過男女朋友,這些父母對於所謂高中生交男女朋友的想像是什麼?實際上,對高中生來說,交男女朋友是什麼意思呢?想要跟男女朋友在一起做什麼呢?能夠透過交男女朋友學習到什麼呢?不交男女朋友會失去什麼呢?身為父母,你希望自己孩子交朋友的做人處事原則是什麼呢?

上面問了好多問題,就是想鼓勵父母們先打破自己過去身心程序記憶的習慣,放下對孩子的說教,以及對事物的既定印象,從新(也是從心)去探索,在這探索過程當中,去真正看見孩子性格的優點,以及還需要學習的地方。

賓州大學(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有一個網站叫做「真實的快樂(Authentic Happiness)」,提供免費的成人與兒童性格優點調查問卷。父母們可以自己先填寫,以便了解自己。然後再從父母的角度,去思考一下自己的孩子目前有哪些優點?哪天,找時間鼓勵家裡的孩子或青少年也去填寫問卷,再跟他們討論看看自己是怎麼看自己的呢?也跟孩子或青少年去討論,他們的生活經驗(不管是打電動、交男女朋友、上名校)跟培養性格優點有什麼關係嗎?

當父母願意打破自己的舊有模式,能夠有如此與孩子平等真誠溝通的「手段」,或許,就更容易達到父母幫助孩子擁有成功快樂,避免孩子遭遇失敗痛苦的「目的」。

(簡體中文網站: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zh-hans/home

(繁體中文網站:https://www.authentichappiness.sas.upenn.edu/zh-hant/home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