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現在大學畢業生有三分之一到一半都懂得寫電腦程式。即便不會寫電腦程式的,大概也略為熟悉怎麼用 Excel 的函數功能。
可是,我們的大腦又不是電腦,我們無法無止盡地進行比較分析已找到最佳解答與完美路徑。
對大多數人來說,想到要買車,了不起就是問個兩三種品牌,想到要買衣服,可能還是走進最習慣的那家百貨公司,想到要選大學科系,還是先去問問父母跟老師。
我們的大腦是用什麼法則在下判斷跟解決問題的呢?
很多時候,我們仰賴許多 heuristics 。例如刻板印象就是一種捷思法,看到金頭髮白皮膚的白人,就認定對方一定不會說中文,這是經驗法則帶來的刻板印象,但也幫助我們比較快速地選擇說英文來進行第一步對話。
身為心理助人工作者,我們在面對個案的時候,其實也不斷運用大腦內部的捷思法在幫助我們找出下一步該做什麼。
過去的教育模式並無法幫助我們磨練出更準確有效的捷思法。中國古代八股文的背誦與引用,或許有校地擴充知識庫中的資訊量,但並沒有促進批判性的思考。
西方醫學的分類式思考,或許對於一開始區分現象有幫助,讓我們知道身心憂鬱的人不見得會出現思覺失調的狀況。但是,分類法卻無法幫助我們進一步觀察系統,找到能夠以一貫之的潛在道理。
進行個案概念化的訓練,其實是一種磨練我們內在捷思法的方式。
好的助人工作者,要能夠像福爾摩斯,大膽假設,小心求證。有最豐富的想像力,有平衡理性與感性的創造力。要能夠磨練內在捷思,第一步還是要回歸到磨練身心平衡,同時,不斷進行換位思考,以及系統性的思考。
跟訓練工程師的先生聊天的時候,我們都同意,其實不管是哪一行業,以上的訓練過程都是重要的。現在工程設計裡面很紅的名詞就是同理心~沒錯,說不定教工程與教電腦程式的會比教心裡更早一步設計出怎麼改進我們大腦捷思法的訓練營~畢竟,各個大企業已經受不了高等教育的不足,很多企業已經決定要在大學之外想辦法,找出如何進一步改變我們內在捷思法的秘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