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幾天陪著家中的青少年填寫申請大學的文件。其中一個步驟是要跟學校老師要推薦信,好幾個老師設計了不同的表格要學生先回答老師的問題,幫助老師回想這個學生的表現,也幫助老師多了解這個學生在課堂外的另一面。於是,這變成一邊討論一邊回顧過去成長軌跡的機會。
還好我們已經相識快七年,所以這回顧起來,有足夠的資料量。
我的原則是,他自己要先寫(打字)出來他想到的基本答案,萬一真的想不出來,我也不會給答案,而是會採取問問題的方式來幫助他思考。例如,一個常問的問題是,你有哪些優點?我可能會在旁邊提醒:
“你覺得自己在人際上面有什麼優點?” (給予一個類型方向來促進思考)
“哪你覺得你打網球打這麼多年代表什麼優點?”(提醒他實際的經驗)
“這邊有學者研究出來的美德 (virtues)清單,你有看到符合自己的描述嗎?” (提供參考資料讓他進行自我檢核)
如果這幾個步驟都走過,我還想到什麼不錯的點子,我就會問說:“那你覺得XXX呢?” (提出一個構想,但是把決定權交給他)
上面這幾個小技巧,我覺得都蠻不錯的。因為,這是他的申請書,不是我的。最重要的還是他自己覺得自己是誰?我最多只能在旁邊提供一些協助,讓他好好把握這個探索自己的機會。
這樣的提供協助,讓我想起以前念教育學理論時,建構主義講的老師要提供學生鷹架 (scaffolding),才能引導學生達到原本單獨作業時還不能達到的新高度。
這樣的高度並不是由大人去幫孩子完成作業,因為這樣孩子本身還是無法獲得新技能與新認知。透過大人與孩子之間的共同對話與合作,大人能夠提供鷹架來幫助孩子長出新的東西。
要能夠提供鷹架,大人要克制住自己一手包辦的衝動,也要克制住想顯示自己有多厲害的好勝心。同時,大人要給出我等你好好想想的空間。有時候這很需要決心(因為小孩其實有可能一開始就直接問大人那最佳答案是什麼,所以大人要下定決心不可以馬上給答案)。有時候這很要耐心與包容心(因為要去包容小孩一開始想不出來所顯現出來的挫折情緒)。
小孩,真的是來讓大人練功(修身養性)的禮物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