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一)?(輔導教師觀點分享:蔡素玲)

蔡素玲老師最近幾個月在台灣不少地方提供老師們創傷知情工作坊的訓練,這裡是他特別寫下來對於教師為什麼需要創傷知情的分享,這邊是上半部,之後還有下半部。

一、為什教師需要創傷知情?為什麼要推動創傷知情學校?(蔡素玲撰文)

(一)一般的壓力刺激:啟動社會系統問題解決

身為教師,我們在師資培訓的過程中,主要學習的教學法,是師生在面臨一般的壓力刺激下,運用問題解決模式,以溝通討論提供指導等方式,來解決教學現場中的困境,讓學生透過我們的指導與溝通做好準備,好好學習。所以很多老師們相信「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學生」。

當老師因為沒有「創傷知情」 的概念,就會用面對一般壓力的對策,啟動一般問題解決方式,但是,這在面對受創學生時卻沒有效果,老師們常常覺得一說再說,該說的道理都說了,這群學生就是做不到,或不肯做… 造成老師對教育的失望和挫折感。

(二)「創傷/毐性壓力刺激」:啟動「戰鬥」、「逃跑」、「凍結僵呆」

學生一旦在學校經歷「創傷/毐性壓力刺激」,啟動「戰鬥」、「逃跑」、「凍結 僵呆」反應,學生這三種反應的對象通常是老師。老師們要不覺得學生是「壞學 生」,就會覺得自己是個「無效能」的教師,或者在這二者之間反覆煎熬:

1. 創傷學生是壞學生嗎?創傷學生的反應和一般學生不同,別的學生都不會,這個學生的反應為何那麼特別和難以管教?在此舉出在校園中常見戰鬥反應的例子。

*戰鬥反應:同學之間開玩笑或教師執行管教時,創傷學生很容易進入的戰鬥狀態,爆發同儕衝突,或師生衝突。

例子一:小石打球時因為輸球,同隊的同學隨口說了聲:「唉喲!都你啦,你要接球啊…」同學的語氣、眼神容易喚起小石的創傷經歷,也讓他的身體自動啟動被指責就要戰鬥的創傷壓力因應模式。所以,聽到同學這樣的話,小石就把球拍摔出去,但其實這可能已經是小石努力壓制住想揍人的戰鬥狀態,當下做出最無害的戰鬥反應了。但是,對其他同學而言,小石就是脾氣壞,容易暴衝的同學,因此會漸漸遠離他。如此一來,小石就愈難與同儕相處,學校環境對他也愈來愈不安 全。

例子二:小明上課時還趴在桌上睡覺,老師好意一邊講課一邊走到他身邊,輕拍他肩膀或頭,叫他起床。小明被拍頭的身體經驗,卻喚起他的受創經驗,立刻直覺的揮拳打回去,導致師生衝突。

2. 教師若對創傷不知情,創傷學生的反應直接衝擊著教師,教師易受到間接(替代)創傷。久而久之,覺得自己是個「無效能」的老師,甚至可能引發以下的反應:

(1) 對人性抱持一種嘲諷的態度:

不管怎麼做,學生都不會聽的啦…不用對學生太用心(走心)啦,現在的學生不知感恩…人性本惡,教育無用…

(2) 失去適當的界線,工作過度:

例子一:「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老師」,那我一定有地方做的不夠,所以我要一直進修,一直改變我的教學策略…但是,學生不受教時,覺得自己很委曲,教師也被逼得超出「身心容納之窗」,但這樣一來,對學生來說,感受不到教師的認真,反倒感受到教師的暴怒或情緒不穩定…

例子二:學生很可憐,如果我沒有幫助他,就不會有人幫他了…學生在教師下班後,不斷的私訊老師求助,教師完全沒有休息的時間。認真的老師身心俱疲,心力交瘁。

(3) 情感麻木:

接觸學生的創傷經驗,卻沒有發展適當的策略,師生無法得到因應創傷的成功經驗。久了,老師就會出現內在的聲音,像是:「我知道你的經驗是痛苦的,但是誰不是如此?我以前比你更苦,我不是走過來了!你為什麼走不過來?我知道有些學生經驗的確比較艱辛,但身為老師,我有公平對待其他學生的責任。此外,外在社會氛圍與家長對我的壓力,並沒有給我這些空間去善待這些學生啊!」

(4) 從人際關係中退縮:

有些接觸創傷學生的教師們心情尤為艱辛無法不感受這些學生的痛苦卻無力為這些學生撐起一片天給他們空間去回到身心容納之窗對現實感到無助。但是,教育政策真的符合師生的需求嗎?老師們面對到的是更繁雜的文書工作、計畫、報表,在制式的表格中失去教師可彈性運用的空間,心中不免懷疑,經過幾十年的教改教育是否變得更好加上社會氛圍對教師職業的改變,種種壓力都可能讓教師對世界感到絕望…在這種絕望的氛圍中教師也盡可能的公事公辦上完課填完報表,再無心力多花時間了解學生…

 

***歡迎老師們運用創傷知情相關免費影片,跟其他老師或學生討論創傷知情相關話題:

(一)壓力星球的泡泡人

(二)情非得已之生存之道

5 關於 “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一)?(輔導教師觀點分享:蔡素玲)” 的評論

  1. 引用通告: 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二)(輔導教師觀點分享:蔡素玲老師) | Peace Body Mind

  2. 蔡佩綾

    老師好:
    我是中華大學實習諮商師蔡佩綾,在搜尋導師手冊文章看到這篇老師為什麼需要創傷知情(一)(二),覺得內容很適合學校老師分享,想要詢問老師我能這兩篇文章放到我們的導師手冊僅供學校老師閱讀嗎?

    回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