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為什教師需要創傷知情?為什麼要推動創傷知情學校?
(一)跟(二)請參考前一篇文章:為什麼教師需要創傷知情(一)?
(三)創傷知情學校有何好處?
增進師生的效能感:我們每天都花8 小時以上在學校提供服務,如果工作沒有效能感,其實會讓老師們很難找到自我的價值感,很難從教室工作中滿足自己被愛與被尊重的渴望。當教師能夠了解創傷,就可以運用這些知識來增進效能感,以下為幾個重要方向:
- 辨識學生的創傷反應:學生目前所謂不符管教的行為未必是教師的責任,一旦教師可以辨識學生的問題行為與創傷反應之關聯,學校不會淪為相互指責的環境。
創傷知情的學校會看到,一個學生對教師的攻擊、不禮貌,未必是對該教師的人身攻擊,也不會強制否個教師要負全責。但同時,創傷知情也不是做為老師卸責的理由。而是透過創傷知情的學校,為學生建立安全感,提供老師跟學生選擇的機會,賦能老師與學生。
(例子):在課堂上昏睡的學生
當一個長期目睹家暴甚至捲入家暴的學生,數年來在家裡都睡不好,教室可能是他最安全最能休息的地方。這時後,創傷知情的教師明白,提供學生安全的環境是復原與改變的第一步,就不會立刻指責學生上課睡覺,同時,學校行政長官也創傷知情,就不會在巡堂時立刻指責教師放任學生上課睡覺,甚至指責老師沒有教不會的學生,只有教不好的老師。.當然,創傷知情並不僅止於此,不是說那就讓學生每天在學校昏睡,
- 增加教師班級管理的彈性:教師在執行班規或校規時,常會出現「公平」的疑慮,教師常說:「我知道他有困難的經歷啊,可是其他同學會質疑,為什麼他可以?我不行?」。
面對這樣的質疑,教師可以參考看看,在創傷知情的教室中,教師可帶領學生思考每個人個別的需求,並且示範教師是如何在不侵犯別人的需求下,尊重每個學生的需求,一旦影響其他人的權益,老師可以用理解接納的態度表達,雖然我知道你的需求,但你違反了規定,我還是會依規定處理,但這不是無謂的懲罰與指責。
(例子):被沒收手機而發飆的學生
某個學生違反規定在上課時拿出手機,不管老師是為了遵守學校校規或基於幫助學生專注,決定上課要沒收學生不當使用的手機。學生的反應很激烈,可能開始大吼大叫、捶桌子、打頭之類的激烈反應,教師直覺知道不能硬收,會導致師生衝突,但同時,也擔心會被標上「我是一個無效能的老師,我收不了學生的手機」這樣的標籤。
此時,創傷知知情的教師會駁斥上面的標籤,並且知道該生處在過度激起的狀態中,宜先協助他回復身心平衡的狀態,才能理性談懲罰與管教。教師可能先這樣回應:
(1) 我想手機對你一定很重要,所以我現在不收走,但上課時間不能用手機,你可以自己保管,但不要放在桌上。
(2) 如果學生願意收起來,但趴在桌上睡覺,對老師來說,這兩種行為都是違反上課規定。但對創傷知情的教師而言,可以了解,一個剛剛還在失控大吼的學生,此刻選擇以睡覺來替代玩手機,其實可能是他努力調節自己身心平衡的方式。而且睡覺相對而言,比玩手機不影響其他人,因此,在權衡之下,老師不會馬上變得更生氣,或馬上感覺自我無效能,反而會欣賞學生的選擇,雖然睡覺還是有代價的自我調節,但或許在未來的個別談話中,這是下一步的輔導目標。
(3) 如果學生不願意收手機,甚至反應更激烈:這時,教師可以反映學生的身心激發狀態,然後告訴學生:我想你現在的反應,應該有其他的原因,但我現在還是得繼續上課,我想讓你先調節你的身心狀態,我讓○○同學陪你去學務處或輔導室,等你情緒回復之後,我們再來談談這件事。
不過,這邊也要強調,同樣的一句話:「你到學務處或輔導室」,因為語氣不同,效果也會大不同。在教師自己身心平衡的狀態下,它可以是一種理解尊重學生目前需求的態度,提供學生身心調節方法的選擇。但是,若在教師身心反應也被激起的狀態下,這句話也可能是指責,成為學生的毐性壓力事件。
(4) 待學生回復身心平衡時,他會記得他被你理解,感到安全。當這些毐性壓力變成一般壓力之後,教師再啟動問題解決模式,包括:提供選擇、協商、賦能…也就 是教師們過去常說和學生建立關係後,有些學生會講義氣,願意配合班規… 那也就是我們所說的,教師在提供安全環境下,協助學生調節身心之後,進入問題解決的模式…像是:有些學生講得聽,有些講不聽。有些方法某些教師用起來有效,有些教師用起來無效…其實是因為師生未能建立安全連結,學生的身心狀態尚未平衡,管教就無效…
(給老師的額外思考點)
◎有時,教師們在班級經營或學生輔導過程中,感覺學生的防衛行為多且強烈,挫折感大,教師們是不是也可以選擇,靜下心來觀察自己的身心狀態,是不是處在失衡的狀態中,導致自己也在過高或過低的反應中,無法啟動一般的問題解決模式,也無法覺察學生的身心激起狀態,結果就在學生過低或過激的反應中,繼續激起學生的身心反應。無效的行為,失去師生的連結,也導致管教行為無效?
◎教師在面對「公平」的質疑時,可思考幾個問題:
- 教師自己對「公平」的標準:愈嚴謹的老師愈強調公平,所以學生就更強調公平性。強調公平的教室管理時,是否也失去了彈性?人生真的都公平嗎? 當我那麼強調公平的時候,是不是也困住自己了?
- 但是如果有那麼多的彈性,是不是學生也沒有標準可依循?遵守規定的學生 是笨蛋?這些 “辯證兩難” 可以在師生身心平衡的狀態下,藉由師生討論,或同事的討論中,找到可以依循的規則,而不是直接跳到彼此都是無效能的狀態,所以評估師生是否處於身心容納之窗,進入問題解決的步驟很重要。
- 建立安全感,協助師生回復身心容納之窗是問題解決的先前準備。但在這個步驟時,表面看起來對問題並沒有改善,如果停留在這裡,教師容易進入「無效能」的感覺中。所以在師生回復身心容納之窗後,教師負有「教育」的責任,此時,「教育」和「學習」才有可能發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