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因為境外移入案例,讓台灣確診數破百,引發台灣民眾的另一波恐慌。網路上對於在二月底三月初出國旅遊,三月初之後從歐美各國回台灣的人,充滿譴責之聲。
確實,這樣的譴責可以減少近期不必要的國際旅行。到目前為止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希望已經足夠讓所有人三思而後行了。
但我認為,如果民眾繼續過度譴責,恐怕反而會造成防疫破洞。為什麼呢?
(一)在害怕被過度指責的狀態下,人們就很難說實話,但目前台灣最傲人的防疫系統,就是建立在相對透明的資訊網之下。
前車之鑑就在武漢,一開始開口說實話的醫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嚴厲的斥責」之後,只好安靜下來(眾新聞,03/11/2020)。
是的,責備能有效地改變人類的行為,但也包括大家就不敢說實話了。這點是亞洲人非常能夠理解的文化現象。
為了要維持透明的資訊交流網,一個社會不能不分是非對錯,但也不能過度譴責。所以,這正是我們練習中庸之道的好時機。
(二)當人們因為被過度責備而勾起強烈羞愧感時,免疫力系統會下降,若真已感染病毒,這反而會讓病毒發作更嚴重,或造成復原的延緩,以及傳播疾病風險提高。
在華人文化中長大的人,大概很能夠瞭解什麼叫做強烈的羞愧感,那是一種讓人無地自容,想要鑽地三尺後消失的感受,那是一種全身或局部冰冷凍結的知覺,那是一種心理上不再感覺被愛與被接納的情緒。
在強烈的羞愧感當中,本來好好的免疫系統就被打亂了。有可能本來沒病或只會生小病的,就變成生大病。而目前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給醫療系統過度的負擔。COVID-19 的症狀很多都是可以救的,但需要醫療資源,所以,越是讓感染者不要發展出重症,我們就越能夠節省醫療資源,照顧醫護人員。
目前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區,最需要的是 “理性主導的行動” ,以及 “互信互助社群關係” 的建立與維持。
台灣目前需要的並不是 ”鎖國“,而是要持續加強防疫的健全網絡。
對於從感染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回來的人,需要進行自我隔離,這時候,我們要做到的是 “social distancing" (保持社交距離)而不是 ”destroying social relationships“(摧毀社交關係)!而最能夠摧毀社會關係的,就是進入交相指責的狀態。
在過濾掉非必要的國際旅行之後,還是會有一些不得不的國際旅行,畢竟,台灣小島賴以生存的重要策略,就是在國際世界村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
既然台灣小島無法鎖國,這時候就很需要社群當中建立互信互助的支持。才能讓這些不得不旅行的人,更願意配合(也更能夠做到)各種防疫措施。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家庭,需要迎接從國外回到台灣的大小 ”孩子們“,請不要馬上跳進過度責備的狀態。相反地,或許你可以問問,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幫忙的嗎?
讓我們更有效地支持彼此,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防疫網絡!
引用通告: 給每一位因為疫情而感到焦慮的你 | About Counseling
引用通告: COVID-19 心理健康資源 (含講座影片) | About Counsel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