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丁吉茂老師(國文老師)
二、「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可以怎麼做?
「不知道!」「不懂!」「不要唸了!」不知多少次看到孩子傳出這樣的訊息,用冷冷的表情符號無視,我想起自己過去「難受」時也曾對人這麼做過,找出創傷的警訊,能夠幫人看到憂鬱與狂躁循環的軌跡,中止情緒的往復──這很重要,尤其在「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的時候。
處在創傷的人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與情緒,正因為他不能知道自己怎麼了……他需要休息,需要學習覺知自己的現況。
心傷傷身,內在的疼痛會表現在外在的脆弱,不斷地逃避、生氣、自責、啐唸、放空、酸言酸語,甚至去傷害他人,種種看似與社會脫節的自以為是,其實是內在無法承載更多壓力的自我保護,只是受傷的人常常「不知道」──外表是「不要靠近我!」內心卻哭喊著「救我!」──只因為碰到「不知道」的傷口真的好痛!
專注書寫也是一種休息,它恰好處在想念與行為的中間,可以調和外在的偏激,也可以紓解內在的苦悶,只要人願意依著生命的問句寫下自己的答案,就能在思考、反省、檢討與改進中,逐漸開啟個體的自覺。
「不知道」在「創傷知情」是很重要的訊息──「知情」就會好點了!
以身體的外傷來比喻,人對傷痛無感常因為他久處於痛到麻痺的狀態,比起容易清創的新傷,層層結痂的舊傷由麻、癢到恢復痛覺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帶領「麻木不仁」的孩子,要保留點空間等他慢慢醒覺,看他願意承受多少心裏的痛苦,然後決定自己要付出多少代價──在能力所及的範圍。
「給他空間,也給自己準備的時間。」相對第一線必須敏銳覺察自己與孩子界線的諮商師,運用書寫來處理傷痛在孩子身心容納之窗的距離,是會隨著彼此的關係自動調整的──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是能時常保持安全距離,活用自身對文字的敏感度,慢慢找出問題的癥結;缺點是文字一來一回常會錯過「危機處理的黃金二十四小時」,所以要多運用開放式的問句回應孩子的書寫,培植獨立的思考與肩負改變的覺悟。
接受人對生命的無知,在每次的尋伺中拉近心靈的距離,建立共同的覺察,勇敢活下去的人們定會找出路來。
一步步由「不知道」學著在面對問題中讓自己「知道」。
這是身心自我修復的第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