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世界的一堂課:用創傷知情角度來理解疫情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著作權 © 胡嘉琪 2021 版權所有)

在 n 年後的未來,某個創傷知情學校的教室裡,老師正帶著一群小朋友上課。

老師:「小朋友早,我們今天繼續回來討論創傷知情。創傷知情的知識之一,就是能清楚說明人類的身心對壓力會產生反應。不同程度的壓力事件,會激起我們不同的心理情緒與身體壓力(應激)反應。有沒有人可以舉個例子呢?」

小明馬上舉手回答:「我知道!一般的壓力事件就像今天早上上學時,天空突然開始飄起雨,這對我來說就是一般壓力事件,讓我有更清醒的情緒,我就更快速地找地方躲雨,然後我也開始掃描環境,讓自己可以找出不被雨淋又能夠繼續往學校走的路線。」

老師:「小明說得很好!那我們來繼續複習,之前有說過,生活中的一些中等重大事件,則會讓我們更有警覺心。小玉,你來舉個例子好嗎?」

小玉:「嗯,中等重大壓力事件。喔~我們下個月有個很重大的考試,這個比平常的小考更重要。昨天媽媽提醒我,就讓我更有警覺心,我的警覺心讓我規劃好每日複習進度。我自已覺得啊,這樣的警覺心所激發出來的戰鬥反應,是在我的身心容納之窗內的!」

老師:「小玉,你回答得真棒,還記得覺察自己的身心容納之窗。那換老師來舉個例子說明。你們未來的生命中還會有很多中等壓力的重大事件。有些生命中的中等重大事件,也會讓我們有點害怕。例如,有一天,你大學畢業後要進入社會工作,大多數人在開心之餘也會感到有點惶恐。這樣的害怕讓我們能夠找長輩聊天請教,或更努力進修、更積極找工作。換句話說,害怕程度如果不是太高,啟動的就是我們的社會互動系統,讓我們從關係中尋找支持的系統,以及在身心容納之窗內的交感神經激發所支持的有目標的小小戰鬥狀態。」

小凡:「老師,可是為什麼每次我表弟覺得很害怕的時候反而不敢找任何人幫忙呢?」

老師:「小凡,你這個問題很重要。記不記得我們之前說過,我們的身心要大部分都在容納之窗裡面,才能夠進行人際關係的社會互動。我猜想,對你表弟來說,害怕的情緒很強大,可能一出現,就強大到讓他的身心狀態超出容納之窗了。」

小玉:「我知道!就是「脫窗」了!小凡的表弟很有可能一害怕就凍結了,跟老師你上次說的故事裡面的小白兔一樣!」

老師:「嗯,是的。當我們更理解創傷,我們也開始明白,為什麼持續受創傷壓力侵擾的孩子(與大人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壓力而激發出強烈的害怕、驚恐、或者由恐懼轉為憤怒。好,大家來看黑板上的這張圖!」

老師說明:「一般族群與受創族群(或高敏感族群)對同樣壓力事件會產生的情緒反應,及其後續的應激壓力身心反應是不同的兩個曲線。」

老師看大家都認真聽講,就繼續說道:「舉例來說,一個正處在高分童年逆境狀況中的孩子,昨晚爸媽彼此家暴沒睡好,早上起床空著肚子去上學,遇到突然下雨,孩子感到害怕又生氣,也顧不得躲雨,橫衝直撞地往學校跑去,在校門口撞到老師,被老師說了一句,就氣得把校門口停的一排電動車全部推倒。」

「當然啦,並不是說所有曾經受創的人,都一直會顯現出紅色曲線的反應。紅色曲線想顯示的是目前還卡在創傷反應中的人,也就是常常脫離身心容納之窗的人。」

「畢竟,有些人雖然遇到逆境,但他身上有很強大的復原力,很有可能在日常壓力事件下是綠色曲線,有可能要遇到中等或高等壓力的時候,才切換成紅色曲線。」

這時候,老師看到小明開始有點不專心,就點名說:「小明,你超級喜歡編故事的,不然,根據我剛剛舉的例子,你來幫我們改編一個很有復原力的小石頭遇到下雨天的故事。」

小明才想了幾秒鐘就說:「小石頭的爸爸媽媽常常吵架,昨晚又吵到三更半夜,所以,昨晚小石頭都沒睡好,但早上上學途中,樓下早餐店的大媽每次都會為小石頭留一份早餐,大媽特別提醒小石頭今天會下雨,還強塞了把傘。果然走到一半突然下雨,小石頭開心撐著傘上學。到校門口,小石頭跟老師有禮貌地打招呼。上課的時候,小石頭看到導師一進教室就臉臭臭,馬上能夠察言觀色,猜想老師早上不知道遇到什麼事情了。但是,小石頭放學回到家看到爸爸跟媽媽又喝醉酒,兩個人在大吵,這次爸爸特別兇,就馬上引爆小石頭的驚恐與憤怒,二話不說就幫著媽媽去打爸爸一拳。然後他們父子倆就扭打成一團!」

老師點著頭,心裡面超級佩服小明編故事的能力,這小孩之後肯定能夠當個編劇或小說家!

老師繼續給大家講課:「另外,這世上也有抗壓性特強的族群,也有天生的犯罪天才。抗壓性特強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比較不會有情緒反應,天生的犯罪天才可能對很多事情也都沒有情緒反應。所以,他們的曲線會低於這張圖的綠色曲線,即便面對高度壓力與創傷壓力事件,他們最多也是警覺以對,不害怕也不恐懼。」

老師問大家說:「有沒有人能夠來說說,為什麼我們要去分辨這些不同的曲線呢?」

小玉馬上舉手說:「我記得老師說過,創傷知情的視角,幫助我們更能去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面對看起來同樣的事,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樣的理解,讓我們更能有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也讓我們能夠更省力地去找出因應之道。因為,如果系統中不針對受創族群設計出保護與介入的措施,那麼之後整個社會就會付出更巨大的社會成本。」

老師點點頭,提高聲音問道:「那大家記不記得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全球曾經發生過一次疫情?」看到全班同學都點頭,還有人馬上脫口回答那是 Covid-19,或新冠病毒疫情。老師就繼續說:「今天,我們也可以借用這樣的視角來思考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新冠病毒疫情。」

老師說:「十四世紀的時候,黑死病疫情席捲整個歐亞大陸,死亡率大約是在 30% – 60% 之間。請各位小朋友現在用手邊的平板電腦,選一個地區找出 2019年末到2021年春天,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然後,用「死亡人數」除以「確診人數」,你們得到的比例是?」

小玉:「我選了英國,那一次疫情連英國首相都因為一開始低估病毒威力而感染確診,我得到的數字是百分之 2.8。」

小凡:「我選的是巴西,得到的數字也是百分之 2.8!」

小明:「我選了美國愛達荷州,那邊傳統上支持共和黨,而據說 2020 年時美國剛好有總統大選,共和黨中許多保守教派的人拒絕保持社交距離,結果我得到的數字是百分之 1.1。可是,老師我覺得這個數字需要修正,因為如果當年很多保守共和黨美國人拒絕配合,那會有很多只有輕微症狀的人根本不會去做篩檢,那就是說,那時候那個地區的死亡率肯定低於百分之 1.1。」

老師說:「大家動作都好快啊!對於百分比的概念也掌握得很好!那個時代的新冠病毒疫情讓人有種防不勝防的感覺。跟十四世紀的瘟疫不一樣,並不是因為它所到之處一半的人就死光光了,而是,大多數感染新冠疫情的人只有輕度症狀或沒有症狀。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來看黑板上的這張圖。」

小凡說:「喔,老師我知道,我有聽爺爺說過,為什麼新冠病毒疫情當年在地球上引發這麼多對立,就是因為不同族群的反應曲線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家風險都一樣,那其實不管政治立場,大家比較有可能同心協力來想辦法,但因為不同族群的風險不同,就很難讓大多數人明暸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些人就覺得這對他不是威脅,就不用管別人。有些人害怕到過度恐懼,反而造成問題。」

小明也加入討論:「還有,我奶奶說過,那年代的人類普遍很難理解看起來矛盾相反的事情為什麼同時存在,更還缺乏集體解決複雜社會議題的能力。所以,要讓大部分群眾遵守規則,就需要讓群眾感到恐懼或憤怒。那不就變成要不斷用高度壓力來驅使大多數人了嗎?這樣的生活好不舒服喔!那時候的人類為什麼這麼奇怪呢?」

小玉也說:「我有在書中讀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人類,大多數都還沒有從小就了解身心容納之窗能力的訓練,一般大眾很習慣受情緒渲染而做出各種激烈反應。那時候的人類大多數都還沒有辦法使用全腦整合的潛力呢!」

老師很高興地看著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摸摸自己的後腦勺說:「你們都想到很多重要的觀點!把老師明天要上課的內容都帶出來了呢!人類的歷史很長也很短。今天提到十四世紀橫跨歐洲亞洲的黑死病,你們可以想像那時候的人要活下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場瘟疫奪去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人的性命,卻也開啟了歐洲歷史上所謂的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時期對科學的重視,在幾百年後,終於讓地球人在二十一世紀初遭遇到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時有更大的存活率。但是這兩場疫情對人類文明都造成重大的改變,我們明天上課也會繼續討論,這堂課就先上到這邊,大家趕快去操場上集合,接下來是兩個小時的戶外爬樹時間!」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Twitter picture

您的留言將使用 Twitter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