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身心療癒

擁抱孩子身上的力量

如果,在未來的人工生殖高科技技術中,你真可以選擇未來孩子的特質,

你會想要勇敢、強壯、聰明、天生領袖、有更高機會成為所謂人中龍鳳的寶寶嗎?

現在還沒有這樣的基因科技,所以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在你規劃人生時,你會選擇找一個又強大又聰明的伴侶,然後生下這樣的寶寶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恭喜你,你會得到一個喪屍寶寶。

而如果,你真的跟韓國繪本故事裡的媽媽一樣,把你內在的陰影投射到這個寶寶身上,不願意去抱這個寶寶,那麼,你也會 ”自然而然知道” 這個寶寶沒有任何的情感,是隻只會吃食的怪物。

沒有一個寶寶真的會天生沒有情感,只有被內心陰影掌控的大人,才會把自己的內在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小寶寶的種種行為解釋為邪惡的存在。

即便是所謂神經多元化(neurodivergent),甚至屬於泛自閉症光譜的孩子,只要身而為人就會有感情,只是,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表達的方式就不一樣。

可是,在 “喪屍小孩” 的繪本故事裡面,她的媽媽只看見這是一個如死屍般沒有情感,只會“哭餓” 想要吃東西的孩子,所以,故事裡媽媽從來沒有去擁抱過這個孩子。

而把孩子看成怪物的媽媽,也只有一種選擇,就是要不斷去偷動物來餵養這個孩子,但這並不是寶寶需要的,所以,寶寶就繼續喊餓。因此,媽媽最後把自己的四肢也切給寶寶吃。

並不是什麼偉大的無私母愛,這是完全沈浸於自戀被害者情結的表現。

”看吧,我的兒子是這樣的怪物,連親生媽媽的手腳都吃掉了。但我是偉大的,我是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小孩的媽媽。“

而很不幸地,世人也傾向於歌頌這種自戀自殘的父母之愛。

但其實,在媽媽把自己的軀幹給小孩吃的時候,小孩沒有吃掉媽媽。

小孩做的,僅僅是,用雙臂抱著媽媽說,真是溫暖啊。

這一個能感受到溫暖的小孩,終於,得到人生中的第一個擁抱。

如果我們真正體會什麼是依附理論中的 “共同調節 co-regulation”,那麼我們就知道,不管養育孩子過程中有多辛苦,其實,這是一個相互調節與滋養的過程。

只有在父母把孩子投射成加害者,才會變成自殘式的犧牲。

為什麼父母會把內心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加害者呢?

其中一個來自於,父母本身無法擁抱強大力量的雙面性。

我必須要承認,最近這段養俄羅斯狼犬的日子,讓我又重新去反思與理解自己內心的陰影,我也會害怕強大的力量,因為,越是強大的力量,越是帶有毀天滅地的可能。

上面的眼神,有沒有讓你覺得很冷酷?很像後面那隻白龍吧?

越是聰明而功能強大的獵犬或牧羊犬,越具有能夠冷靜而殺伐決斷的一面。

俄羅斯獵狼犬,可以在別人家的鬥牛犬搞不清楚狀況騷擾自己主人家的小孩時,一躍而起把鬥牛犬的喉嚨咬斷。因為,獵狼犬本來就是可以用每小時接近六十公里時速的瞬間爆發力,追上狼群而一舉殺之。

獵狼犬的尖牙利齒!

邊牧(邊境牧羊犬 Border Collie),則是華人圈中比較知名的牧羊犬,因為他們被評比為全世界最聰明的狗,而華人文化一向崇拜天才,所以連狗中的天才犬也受到關注。

不過,你有想過,邊牧那可以用眼神就指揮一群羊的力量背後來自於什麼樣的毀滅能力呢?

沒錯,那來自千萬年的捕食獵殺能力。一次獵殺一隻很沒效率,所以,能夠把一群羊圈起來,然後選擇弱小者來捕殺,這樣的強大控場能力。

於是,我發現,要養強大的狗兒子,我要當強大的媽媽。要能夠在容納之窗裡,擁抱力量以及力量背後的陰影。

人跟動物也沒多大差別啊~

要養天才,就要面對毀天滅地的各種黑暗力量,要了解創傷,要了解人格異常與精神疾病。

聰明的小孩,兩三歲就可以謊話連篇。

社交能力強的小孩,三四歲就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冷靜理性的小孩,六歲就一針見血說出你的虛偽。

有創意的小孩,總是拒絕寫無聊的作業。

長袖善舞的小孩,小學就可以搞團體分裂。

未來的武俠高手,五歲可能就在你面前把兔子殺了。

可是啊,爸爸媽媽們要能夠擁抱這些力量,不可能獨自一個人完成。

”喪屍小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那就是,即便爸媽以為自己的寶寶是 ”喪屍小孩“,千萬不要把小孩關在地下室自己養。

因為,每個小孩都需要一整個村子的人幫忙養育才行。

當 ”喪屍小孩“ 可以跟村莊裡面很多人互動,

隔壁的爺爺可能會發現,這個不愛笑的孩子,總是把大塊的肉留給自己的孫子吃。

村尾也一樣不喜歡湊熱鬧的奶奶可能會看見,這個 ”不討喜“ 的孩子,其實默默地觀察整個村莊人們的互動。

隔壁村的叔叔來拜訪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這個 ”不專心“ 的孩子,其實可以一心多用。

總之,一種米養百樣人,孩子的百樣問題行為背後,說不定就有百樣的功用啊~

#遍路線上課程售後服務#三月二十七日早上十點

歡迎支持遍路文化的新知舊友,來參加三月二十七日(週六)早上十點到十一點半的線上公益課程,我會分享平安 999 的各種使用變化招式與細節。

當我們能夠對心法融會貫通,#一招可以變九招

詳情會由遍路文化寄發電子郵件給你,所以請注意過去與未來幾天來自遍路文化的郵件喔!

線上課程

◆ 創傷知情: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3

折扣碼:trauma327

◆ 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20

折扣碼:stress327

2021/3/31 前於遍路官網結帳輸入折扣碼,現折100元

寫給二十幾歲自己的一封信:解釋什麼是 Microaggression 微型攻擊

親愛的,二十幾歲的你,

我知道你感到很困惑,明明沒人打你,但為什麼會有一種腹部被揍了一拳的感覺?你懷疑是你自己太敏感,你責備是你自己不夠好。今天,寫這封信給你,就是想陪陪你,一起來探索一下,發生了什麼?

你聽到一些閒言閒語,你也聽到有人親口對你說:「女人幹嘛這麼好強?這些事讓男人做就好了。」「你講話太強勢,其他女生都不敢跟你講話。」「你講話太撒嬌,讓人覺得有點假。」「你的出生年月日,你的名字筆畫都不是甚好,要不要考慮去改名字?」「學長說不能選你當社長,你男人緣太好。」「你都已經跟條件這麼好的男生交往了,為什麼還想跟另一個男生交往呢?」「女生為什麼要參加學生會或社會運動呢?」「女人不能太胖!」「女人不能太瘦!」「女人不能打扮得太花枝招展,自找麻煩!」「女人要懂得打扮,穿衣服要有女人味!」

不管這些話語如何來到你腦中,你回想的時候,只覺得好像被人打了一巴掌,臉上一陣熱,胸口一陣緊。莫名其妙地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挫敗,但同時,你也知道說這些話的人對你並不一定有惡意。於是,你拼命地告訴自己,這些不算什麼,不用在意。可越這麼努力,身體好像就更捲成一團,緊縮著打不開。

今天,我就想來跟你聊聊~

我知道聰明的你喜歡學習,可以先聽我說一個心理學概念嗎?

先讓我們來看看在多元文化諮商理論中的名詞:Microaggression,我暫時翻譯成 “微型攻擊”。要談這個概念,我們就要來看看美國諮商心理學領域中,對於 Microaggression 微型攻擊研究有卓越貢獻的華裔美國教授:Dr. Derald Wing Sue (德拉爾德·溫·蘇博士),2017 年美國心理師學會 APA 底下的諮商心理學分會 Div 17,頒給 Dr. Sue 蘇博士卓越貢獻獎,肯定他幾十年來對多元文化諮商領域的付出與貢獻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蘇博士,從小生長在白人居多的奧瑞岡州,於是,他親身體驗到身為少數族群,除了會受到多數族群的明顯排擠歧視、肢體或語言攻擊,也會受到日常微型攻擊。

Dr. Sue defines microaggressions as “brief, everyday exchanges that send denigrating messages to certain individuals because of their group membership". The persons making the comments may be otherwise well-intentioned and unaware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ir words. 蘇博士對微型攻擊的定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定族群的人會接收到各種貶抑詆毀的訊息。而發出這些訊息的人有可能是善意的,也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說的話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例如,許多在美國土生土長,英文講得跟白人一樣好的少數民族,還是會常常被根本還不熟的同學同事劈頭問說,你是哪個國家來的?這中間就傳達了你不是白人就不是美國人這樣的假設,讓少數民族感受到一種永遠不會被接納的貶抑感。但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問,會讓對方有如此感受,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也從來沒有機會去檢視自己有多少潛在的刻板印象。

後來,微型攻擊的定義被衍伸到超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日常對話,也有可能包括來自主流團體的行為與行動,以及整體環境對弱勢族群散發出來的敵意、偏見、歧視與貶抑。以下是來自 Wikipedia 的定義:“Microaggression is a term used for brief and commonplace daily verbal, behavioural, or environmental indignities, whether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that communicate hostile, derogatory, or negative prejudicial slights and insults toward any group, particularly culturally marginalized groups.”

不知道聽到上面這段說明的你,聯想到什麼呢?

是啊,過去三千年的父權文化中,女性也是弱勢一族。於是,女性承受了主流文化當中許多的敵意、偏見、歧視與貶抑,甚至,這些訊息常常被包裹在 ”我是為你著想“ 的糖衣當中。某個充滿善意的男人或女人,好心地想要把這些訊息分享給妳。

你的眼睛看著他們臉上的好意,知道他們關心你,但同時,你的身體知道自己受到否定你存在的微型攻擊,於是你的心很糾結,很困惑!等到你想明白的時候,你的胸中一陣怒火,但也無處可發!因為你也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

可是,經年累月地在這些微型攻擊的環繞下,有一部分的你開始感到好受傷,那一點一滴的傷,來自千百年文化的殘餘,也讓你的心,能夠感受著過去千百年所有女性受到的壓迫與迫害。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自己胃部好像被打了一拳,身體緊縮的原因!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當人類受到其他人類的排擠時,即便這排擠是無意的,被排擠的人,腦部的疼痛訊息處理中心也會感受到疼痛。

而微型攻擊,再怎麼微小,日積月累之下,也會變成一根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駱駝的身心進入戰鬥、逃跑、凍結、癱軟壓力應激反應。

親愛的二十幾歲的你,

我們先不急著跳腳,不急著去打擊這種微型攻擊的文化,

雖然,改變是重要的,

但,過於匆忙地投入戰鬥,我們也會拋棄自己內在的傷痛。

甚至,變成用戰鬥來掩蓋難過,這樣就會讓我們的戰鬥失去清明的目標。

 

我想先好好地坐在這裡,靜靜地陪著你,

我們一起好好留一下眼淚,

溫柔地捧著受傷的心,

是的,女性的溫柔不是脆弱,而是最廣闊的大愛。

我們要先肯定自己身為女性的特點,

然後,從愛出發,我們一起找出能夠走的下一步。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現於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中執業

 

 

 

 

 

在 1-333 計畫中分享心理劇老師 Dorothy 的兩段智慧

Dorothy and Mort 兩位心理劇老師,從一九八零年代開始就多次拜訪台灣。

Dorothy 曾經出過一本書, Real is Better than Perfect《真實比完美更好》。

最近,我選讀了其中兩段 Dorothy 的智慧,

配合著音樂治療師林威宇製作的五分鐘背景音樂,

希望可以在這段突然多出來,像是假期卻似乎又忙亂的日子,陪伴到你。

關於憤怒與恐懼~

關於無助與憤怒~

如果你發現自己身上帶著很多恐懼與無助,

歡迎你到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的臉書粉絲頁上,

參考最近的 1-333 自助助人安心計畫。

用行動來調節自己的身心,用行動來陪伴身旁的人。

2

 

1-333 自助助人安心計畫

在面對充滿不確定的環境時,我們自然會感到焦慮甚至驚恐,但是,過多的恐慌並無法幫助我們穩下來,做出最有智慧的選擇與行動。這時候,讓我們一起來,練習調節身心!

什麼是 1-333?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2

面對焦慮,我們一方面需要實踐調節身心,另一方面則需要有適當的社會支持與陪伴。

不管你在哪裡,希望這裡分享的影片或音頻都可以成為你實踐 1-333 的一個起點。

三分鐘的音頻簡介:

身而為人最珍貴就是,此時此刻,我們永遠都能於心靈領域的存在,展現自由意志與選擇。

Decisions are a via regia, a royal road, into a rich existential domain — the realm of freedom, responsibility, choice, regret, wishing, and willing. – By Irvin Yalom.

五分鐘簡短的文字與音樂(感謝音樂治療師林威宇製作的背景音樂):

以下的影片將陪伴大家練習 1-333!

Day 1 ~ 1333 簡介與發聲呼吸練習(降低焦慮要先調節身體的基本原則)

Day 2 ~讓左右腦恢復溝通的大腦體操

Day 3 ~"PDF" 讓兒童青少年學習主動又心理健康

(來自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

Day 3 ~料理自療,抒壓捏揉放鬆篇

(感謝臨床心理師張凱茵提供)

Day 4 ~增進復原力的感恩冥想練習

Day 5 ~吵架後恢復溝通的三步驟(先調節後連結再說理)

Day 6 ~恢復生活秩序的小練習

Day 7 ~回味正向資源的冥想練習

分享心理劇老師 Dorothy 的兩段智慧音頻(英文中文對照)

跟孩子討論壓力分成三個等級的影片:外星泡泡人的綠黃紅壓力反應

增強安全感的引導心像觀想(Guided Imagery

YoYo Ma Songs of Comfort Dvořák – “Going Home”

歡迎到臉書粉絲頁,繼續關注創傷知情推廣!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臉書粉絲頁

胡嘉琪博士協調製作

如何因應改變,從冰雪奇緣安娜身上學到的事

作者:胡嘉琪博士 copyright 2019-now,美國私人執業心理師 Chia-Chi Hu, Ph.D., Licensed Psychologist

這個耶誕假期,很多人可能跟我一樣看了 Frozen 2(冰雪奇緣 2)。雖然多數小朋友喜歡有魔法,衣服閃亮亮的姊姊 Elsa(艾莎),但感動很多青少年跟成人們的卻是妹妹 Anna(安娜)。

安娜這次的主題曲是:The next right thing (下一件對的事)。這首歌來自安娜面對逆境時從內在而生的力量。雖然發現了自己身為公主的幸運建築在先祖對他人的迫害,同時又失去姊姊與友伴,在全然孤單無助時,安娜唱著:

But a tiny voice, whisper in my mind (但在我心中,響起微小的聲音)

You are lost, hope is gone (你已經迷路了,希望也離你遠去)

But you must go on. And do the next right thing. (但,你要繼續下去,做下一件對的事情)

沒有魔法只有普通人能力的安娜,一直都是這部電影中最充滿愛的女孩。真正懂愛的安娜,能夠在面對黑暗時,用盡全力專心做下一件對的事情,最後接替姊姊成為女王。

Screen Shot 2019-12-27 at 3.33.26 PM

可惜的是電影本身受到諸多限制,無法把安娜變成王者的旅程更豐富而完整呈現出來。但我真心覺得,其實在兩個姐妹中,安娜才是注定要長久擔任女王重責的那個女孩啊!

因為從第一部電影開始,安娜就活在愛當中(超有安全依附關係的特質!),從不嫉妒姊姊的強大魔力,也從不自卑於自己的普通,擁有富足內在世界的安娜,在面對困境時不斷提供姊姊內在安定的力量。

換句話說,不受困於二元對立匱乏思維的安娜,擁有最大勇氣去採取行動來改正曾祖父犯的錯,即便知道這會損毀家園,但知道族人至少不會因此滅絕的安娜,願意去承擔做下一件對的事情所需要付的責任,這樣的安娜,真的好適合長久地擔任領導者呢!

Screen Shot 2019-12-27 at 12.39.45 PM

我們可以從安娜身上學習到

對於當前社會的種種亂象,越關心全球議題的年輕人也擔負著沈重的心理壓力,安娜唱的這首歌,似乎也帶給人一些鼓勵,讓我們願意張開眼睛去看見社會中存在的種種困難,又不會被諸多一時無解的難題擊潰心志。

是啊,這是最難的部分。當我們在感恩生命的豐盛時,如何同時看見人性的陰影,卻不會被憤怒吞蝕而變得憤世嫉俗(安娜可以生氣的說,祖父犯的錯誤又不是我的錯,為什麼現在變成是我的責任?我沒辦法去改變這麼大的問題,那就認命吧!),或者,當我們看見世界的不完美時,如何不被恐懼逼出各種敵視他人的防衛(這一切只是謊言,我是優越王國的公主,其他人的問題與我何干?把這些非我族類都毀了問題就解決了!)。

安娜的智慧就在於,她願意去看見過去歷史與當下現實的殘酷真相,又能夠擁抱不確定性,在當下這一刻腳踏實地,付諸行動:

I won’t look too far ahead, it’s too much to take

(我不想太多,因為我一時無法承受這麼多)

But break it down to this next breath, next step

(但我把難題拆解成眼前的下一次呼吸,下一步行動)

This next choice is the one I can make(以及,眼下我能做的下一個選擇)

安娜的智慧好重要,也剛好呼應到嘉琪上一篇的分享:「知情」之後,最重要的是選擇
可同時,這真的好難做到啊!走出迪士尼卡通,在真實人生中要明智做選擇跟採取下一步行動,其實是超級難的!而要把自己和孩子打造成安娜公主,不能只靠唱幾首歌。

做選擇與走下一步的難處:身心慣性的依賴與無力

這裡就讓我來自我揭露一下吧。小時候的我也是小公主,但不是安娜公主,而是個被寵壞的小公主。就跟現在許多少子化後的家庭一樣,一個小孩被好幾個大人寵著哄著,走路太遠累了要抱要背,連吃飯都常常要大人餵。這種飯來張口茶來伸手的媽寶生活經驗加上我那火象星座的天性,給小小年紀的我一種可以像小猴王般撒潑無賴的理直氣壯,但這種理直氣壯的底下,卻也是一種攤在地上等待別人救援的無力與懶惰。
於是,即便是長大後,雖然在很多層面已經學習如何勤勉努力孜孜不倦的我,還是有一小部分的身心,慣性地想要滾在地上等人來幫我做選擇,來推著我張開口吃下口飯,做下一件對的事情。
這種身心的慣性,深深記憶在身體與大腦的最深處,不是用說說道理或突然頓悟就可以改變的!那我們該如何重新養育這隻內在的小潑猴,變成真正的安娜公主與王后呢?

用愛心耐心陪伴小潑猴

如果是面對兩三歲的小孩,就是身邊大人要能夠有夠寬廣的身心容納之窗(以及時間資源),讓這滾在地上的小潑猴,在大人的接納中可以哭累,例如,我知道你不想要收拾玩具,超級不想,超級生氣又難過,那你在這邊哭一下沒關係的。
然後,用溫和堅定的態度清楚表明大人的立場與家規:等你哭完之後,我們再來一起收拾玩具吧,我們家的規定就是沒有收拾玩具沒有甜點吃(沒錯,哭完之後,擦乾眼淚,重新拾起力氣,還是要甘願地做下一件對的事情,但對於小小孩來說,大人需要給出孩子可以負起的責任,以及相對應的協助),這中間沒有羞辱孩子的責罵或威脅(你怎麼這麼懶惰散漫!你這個不乖的孩子。你這個沒用的孩子!你不收玩具就當不成公主!你不收玩具等長大以後就等著去收垃圾…….這些都是責罵與威脅,不是溫和堅定!)
這個等待過程很重要喔。還記得電影中當安娜公主失去 Olaf 之後,先好好哭一場,睡一下,再一邊唱上面這首歌重新出發嗎?
做真正的王者,不是沒有眼淚,也不是像機器人一樣不會累。而是,哭過以後,累了可以休息,然後,才能擔起責任做出選擇,專心做眼前的下一件事情。
而如果是我們大人們自己內在有隻小潑猴呢?其實也是要按照一樣的程序,自己陪伴自己,或者找到好朋友來陪我們一次又一次地走過上面的程序,好在身體與心靈中留下新的慣性。(PS: 小猴子偷懶撒潑,在地上滾著喊寫不出來,又逃跑去玩四天後,這篇文章終於接近完成了~)

素養教育:打造面對逆境的身心程序

108 課綱今年上路了。十二年國教新課綱的重點就是素養教育。而素養就是指一個人為適應現在生活和面對未來挑戰,應該具備的知識、能力和態度。就本篇文章的話來說,就是希望下一代可以被教育成像安娜公主一樣,在面對生活中的巨大改變時,有因應的知識、能力與態度。
然而,這樣的素養教育需要長時間的累積,身體與心靈才能一次次體驗到,原來我有力量能夠對生活中各種情況做選擇並負責任,然後,可以在面對不確定性的當下,先專注在眼前的一次呼吸,然後,選擇做下一件對的事情,或在被困難淹沒的時候,可以允許自己好好哭鬧,好好調節身心,然後,休息過後又充滿力量地重新出發。
所以,當我看著從親子天下網站上找到的懶人包,我想到,要實施這個課綱會面臨到的最大挑戰,就是父母師長們如何用最快的速度,去挑戰自己放下過去的慣性思維與身心習慣?又能陪伴到可能本來不習慣為自己做選擇的青少年?
對我們這群從小習慣服從上級命令,背誦正確答案就可以一層層往上爬的父母師長來說,我們曾經有為自己打造學習計畫的經驗嗎?如果沒有,那我們如何去指導高中生?又或者,習慣有正確答案的我們所指導出來的計畫,會不會包裝精美(就是搜集各種認證、各種特殊專長獎項)?雖然,我不敢說我已經充分了解這個新課綱以及如何設計可以多達三分之一的選修課程,但下面是我目前兩個拋磚引玉的點子。
Screen Shot 2019-12-30 at 1.52.16 PM
選修課程或學習計畫

1. 失敗為成功之母(獨孤求敗修煉之旅):透過本課程或自學計畫,嘗試各種會遭遇挫折與失敗的事情,詳細觀察記錄其失敗過程,包括老師與學生一起觀察自己與他人面對失敗的各種身心反應?如何因應並調節這些身心反應?觀察嘗試後失敗跟擺爛後什麼也沒做之間有什麼差異?可以如何從失敗中繼續學習?

尋找失敗經驗之可能的範圍可以包括體育(打球比賽輸)、家政(做蛋糕垮掉)、修復小型舊電器(結果修不好),以及其他各種知識學科。

本課程或學習成果對申請哪些科系很有幫助?自然組跟社會組都很需要,例如,肯定需要面對醫不好人而感到挫敗甚至面對被家屬罵的醫科,到寫程式一直無法 debug 也可能會一直被客戶退回來的理工科,面對多重逆境的教育心理社工等人文科系,爬格子會一直被退稿的相關科系,以及除非一路念上研究所否則很難有工作的各種人文理科。

2. 逆境求生(培養復原力):課堂知識研習以及實務操作並重。逆境可以包括各種生活環境的惡劣狀況(為全球暖化的不同災難做準備),以及各種社會資源弱勢或人際高衝突所造成的逆境。

經費充裕的孩子可以上山下海,練習不管是在沙灘上還是機場的地板上都可以泰然自若睡覺或靜坐,體驗如何面對寒冬的冰雪、暴雨的山川、乾熱的沙漠。

實際在童年逆境中過活的孩子,可以用這堂課程好好演練如何面對每天生活的困境。而陪伴這些孩子的老師們,可以直接運用上課時間幫孩子,還可以直接把孩子培養出來的抗逆復原力做成課程學習成果報告。

本課程或學習成果對申請哪些科系或找工作有幫助?也是全部啊!

歡迎大家一起來反思內在匱乏的身心模式,《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線上音頻課程可至下面兩個平台購買:

泛科學院線上音頻課程

孜孜 ZiZi 線上聽

身心需要容納快樂,才更有抗逆復原力~

在練習夥伴的陪伴與引導之下,我靜心觀察著胸口的急躁,以及只能到達上方肺部的淺淺呼吸。這是一種不舒服的感受,但同時,有好多四處衝撞的生命能量。

身體想做什麼呢?想接觸呼吸?還是雙腳想接觸大地?

啊,原來,心靈想要連結到雙腳,但是,不是想穩穩地踩著大地,而是,雙腳的大拇指想隨著胸口四處衝撞的生命能量打拍子。

原來,當胸口的急躁,有了遠端一起相呼應打拍子的大拇指,突然之間,有種彼此呼應的和諧感,這時候,胸口的肌肉鬆開一點點,呼吸可以往下方深入幾公分,心也稍稍再澄明一點點。

不需要急著從急躁中逃開,也不需要被急躁推動去做些什麼。就在此刻,帶著好奇心觀察。

當呼吸可以往下深入幾公分,上半身跟下半身更能夠連結,這時候,不只是大拇指想擺動,而是雙腳想要跳舞。喔~原來,在跳舞的狀態中,身心更在一起,雙腳跟呼吸的速度可以快也可以慢。

Screen Shot 2019-10-08 at 10.04.26 AM

哇~原來,我正在感受的生命經驗,就是在充滿能量的時候,可以跟能量一起玩耍,可以有種控制感。就像是小孩玩泥巴的時候,可以練習拿起一大坨,可以練習快快丟出去,還是慢慢搓揉。也像是小朋友玩溜滑梯的時候,可以準備好,往下衝刺,感受到興奮的快樂,然後慢下來調整呼吸,慢慢走幾步,再回去往上爬。

同時,因為有人陪伴,這樣的狀態是不孤單的,是有人一起的。原來,身體與心靈好需要有機會,練習在有人陪伴的時候,容納感官刺激與激發狀態。

不管是雙腳急速踩踏的興奮,還是雙腳可以隨著心念一轉而改變韻律的控制,以及所有在身心當中迅速流動的訊息流。當有人開心地看見我的身體與心靈可以一起跳舞的時候,原來,就是一種被 validated 的感受,也就是一種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允許的感受。

這是一種好珍貴的經驗。因為,在那充滿毒性壓力而不斷被追趕著要做些什麼的環境裡,很少有人可以有這樣的時間與空間來陪伴彼此。

上面的分享,來自最近一節同儕練習。上週有機會到明尼斯達州接受感官律動心理治療(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 SP)的三天訓練,繼續往成為認證的 SP 治療師邁進一小步。在訓練中,我們輪流扮演個案與治療師,讓治療師可以練習如何陪伴個案調節身心激發程度。

但其實,如果我們平常能夠有多一點點時間與空間,我們也能提供這樣的陪伴給身邊的孩子們。給孩子的陪伴,更簡單,不需要我們這麼費心地處在靜心狀態中,只要我們把心打開,就可以陪伴孩子們享受身體的感官經驗。

例如,如果你送孩子去踢足球,可是你跟我一樣,根本不會踢足球,我們還是可以陪著孩子說,那我們一起來練習跑步吧!當然,你可能會跑不過孩子,可是,孩子需要的不一定是你證明你可以跑得比他快,孩子需要的更不是你在旁邊碎碎念說他應該多練習跑步才能踢好足球。

孩子需要的,是你跟他一起快樂的跑步,讓他跑步時身體充滿能量的狀態,

可以被一個他所愛的大人看見、欣賞、肯定!

這就是在拓寬身心容納之窗的重要過程,這也是最基本的創傷預防:

幫身心打造復原力,為心靈找到一個家。」

這聽起來很不可思議,就這麼簡單嗎?是,這很簡單,但也不簡單喔!

因為大人們活在這個充滿毒性壓力的社會,已經過度疲勞,累到自己失去了可以容納高能量快樂的身心容納之窗。於是,在公園的遊樂場,我們看見的是大人疲累的坐在旁邊,看著手機,偶而提醒孩子們不要玩過頭。

這樣一來,我們的孩子們就跟我們一樣,身心記得的就是無法容納內在這些如小蜜蜂般亂闖亂撞的高度身心能量。當身體的激發程度變高時,我們感受到的只剩下焦慮、生氣、恐懼,而不再是興奮、期待、好玩、刺激、爽快。

身心需要從玩樂中,學會容納以上這些正向的感受,才能更有抗逆復原力!

所以,如果你跟我一樣幸運,有多一點時間,請務必讓自己可以每週開心的跑跑跳跳。

如果,你跟我一樣關心社會,那麼,我們一起來支持學校老師們遠離毒性壓力,讓各級學校老師能夠有時間保養身體,因為他們的身心容納之窗,決定了整個下一代的身心容納之窗!

推薦序:用愛的語言讓大小刺蝟連結在一起

書名:擁抱刺蝟孩子:重啟連結、修復情感、給出力量的關鍵陪伴與對話(陳志恆)

推薦人: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執業心理師

Screen Shot 2019-08-29 at 8.52.48 PM

讀著志恆的新書,讓我想起多年前自己寫下的一小段隱喻故事的開頭:

「在冬天寒冷的夜裡,一隻小刺蝟縮著身子躲在洞穴裡,洞外有著颼颼的風聲,呼呼~呼呼~聽起來就好冷的感覺啊,洞穴裡,小刺蝟的身體卷縮著,雙腿微微地發抖著。

 小刺蝟想起在森林另外一邊的大刺蝟,突然好希望自己可以靠大刺蝟近一點,或許就會溫暖一點了。

不過,小刺蝟馬上又想到,如果自己靠大刺蝟太近了,一不小心,大刺蝟的刺會刺傷自己,自己的刺,也會刺傷大刺蝟。這時候,小刺蝟覺得自己的眼睛一熱,眼淚就流了下來。就這樣,一邊哭一邊想念大刺蝟,想著想著,小刺蝟慢慢睡著了。」

 

你也懂那種想要靠近卻又無法做到的感受嗎?怎麼好像華人在家庭中的親密關係,總是這麼糾結與複雜呢?

我猜想,中華文化數千年來一直以家庭為單位,並不以個人為單位,於是,人們很自然會“期待”家人親友跟自己“應該”就是一條心。但這樣的一條心過去並不是透過彼此理解尊重贏來的,而是透過上對下的各種有形與無形的掌控而形塑出來的。

「我這麼辛苦,難道你連幫我倒杯水都不會嗎?養你們真不知道是要幹麻!」

「如果你關心我,難道你連我喜歡這個都不知道嗎?這個婚真是白結了!」

上面這樣火藥味十足的對話,在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生的成長過程中,很有可能是家常對話。如今,我們這些五六年級生也當上青少年的爸媽,想改變過去的家庭動力,卻面臨著一種不知道該怎麼做的無力感。

現在的我,跟很多受過高等教育又追求自我成長的父母一樣,不一定會直接用上面這樣的句型說話了,但,如果我誠實面對自己的內在,上面這樣的質問句型,卻還是許多負面情緒的背後幽靈,那沒說出口而喃喃自語的怨念迴盪在腦中卻似乎更折磨人啊!到底,要怎麼養育青少年呢?新的方案在哪裡呢?

青少年真是最挑戰的族群。想獨立的青少年,卻又還不知自己的極限在哪裡,捅了嘍子,可能又回家生氣的責怪爸媽。可能上週才大吼「你們不要再一直幫我,這樣會把我養成媽寶!」,過一週,同一個青少年就兩眼汪汪看著你說,「媽~這要怎麼辦?」「爸~我肚子餓了~」

如何真正的學會愛這些青少年?相信志恆的這本新書會為許多父母帶來思考的方向與實踐的步驟。當大刺蝟開始讀懂青少年內在那複雜又狂亂的感受,或許,有那麼一天,故事會這麼發展著~

「一邊想念著大刺蝟的小刺蝟,一邊哭著睡著了。洞外的風聲好像也慢慢變小了。

風聲換成了森林裡的樹木們在微風中的低喃。

原來,樹木溫柔地傳唱著大刺蝟在森林另一邊的祈禱,湖水啊,請給我智慧,讓我讀懂小刺蝟內在的風暴。大地啊,請給我力量,讓我在擁抱會刺痛我的小刺蝟時,別再自動射出身上的刺。蒼天啊,請給我希望,讓我有很多很多的耐心,相信小刺蝟會慢慢長大。

睡夢中的小刺蝟,似乎聽得見森林中群樹傳唱著大刺蝟的祈禱,小刺蝟不再緊縮著,身體也漸漸放鬆休息著。似乎,有那麼些許安心的氣味,飄散在空氣中。」

從了解身體壓力反應來重新認識創傷

原文刊登於:反性別暴力電子報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學博士

隨著有關童年逆境研究(Adverse Childhood Experiences, ACEs)相關書籍與文章的出版,越來越多人知道,生命早期所遭遇的創傷壓力(例如,肢體暴力、性侵害、情感忽視、家人有精神疾病等高風險家庭環境),會大幅度提高成年期生理與心理症狀的發病機率(例如,心血管疾病、癌症腫瘤、憂鬱、焦慮等)。

要治療這些生理與心理交互影響的複雜症狀,需要整個社會付出巨大的成本。基於預防重於治療的原則,在美國一小部分區域,開始出現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的推廣運動。而創傷知情運動的參與者,也打破過去生理健康與心理健康之間的壁壘分明。參與推廣創傷知情的組織並不限於社會工作者與心理學家,而是包括了小兒科、心血管專科、神經內科、一般內科等各科的醫護人員,以及法政系統的律師、法官,與法務相關人員。

筆者去年曾經在從美國西岸到東岸的飛機上,巧遇另一個同樣要去參加童年創傷研討會的新朋友,這位朋友在加拿大拿到醫學學位,曾經在史丹佛大學的神經內科做臨床實務與研究,但他後來卻選擇加入一個推廣呼吸靜心訓練的基金會,從事創傷知情的推廣工作。因為,他當了神經內科醫生多年之後發現,很多生理上莫名的病痛與疾病,如果沒有從了解心理創傷壓力的角度來探究,那麼醫學的知識就不會完整了。

上面這段對話也帶出關於創傷知情推廣的兩大重點:

(一)了解身體與心靈在面對壓力時的反應

即便是一般的壓力,都會同時啟動我們的生理與心理的反應。當我們的大腦覺察到壓力後,就會讓我們改變身體的激發狀態,做出相對應的反應。例如,在讀到性別暴力電子報中讓你心有戚戚焉而感到憤怒的文章時,你的交感神經系統會刺激四肢肌肉,幫你準備好採取行動,你的內分泌(賀爾蒙)系統也會配合提供大腦與四肢需要的血糖能量,同時,你的思考速度加快,警覺性也會變高。但同時,身體中與生存無關的系統,例如消化系統就會暫時減緩功能。

可是,如果是遇到讓身心感到巨大威脅的壓力,那上述的反應會大幅增加,來幫助我們進行戰鬥或逃跑的防衛反應。如果這個壓力只是暫時的,我們成功解決問題後,身心自然會覺得放鬆。但是,如果這個充滿威脅的壓力是長期的,我們的身心就會長期處在這種高度激發的狀態下,久了就會影響我們身體內部的不同器官,例如,長期消化不良,心血管系統過勞,血糖持續飆高或出現不正常震幅,而我們的注意力也只會繼續放在偵測環境中的威脅,無法進行需要更高功能的邏輯思考與學習。

長期處在巨大的壓力下雖然不是一個明顯的創傷事件,但卻依然會對身心造成重大的影響。如果這發生在身心脆弱的兒童身上,對他們的負面影響就更大。這就是為什麼童年逆境除了兒童直接遭受的身心虐待,還包括了目睹家暴、高衝突離婚、家人有精神疾病等可能帶給兒童巨大壓力的狀況。

除此之外,如果這個巨大威脅是讓我們打也打不過,跑也跑不掉的創傷壓力,那我們的身心還有另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就是凍結,一種頭腦呆住、肌肉僵硬不動的狀態。因為,在大自然當中,動也不動的動物們,可以減少吸引捕獵者的機會,捕獵的動物可能會看不見他們,或者,會以為動也不動的動物是不新鮮的肉,就放他們一馬。

甚至,在動物們知道完全無法躲避創傷壓力的時候,身心還會進入一種癱瘓麻木的自我保護狀態,肌肉放鬆無力,身心分離而麻木無感,這時候,身體不管遭受到什麼樣的攻擊,都不太會傳達痛覺到腦部了,而大腦也不會再有能量去把短期記憶轉化儲存到長期記憶當中。

“凍結或癱瘓”也是身心面對創傷壓力時,自然而健康的保護策略。但如果專業人員對此不了解,就會出現對創傷倖存者的誤解。例如,會有法官認定受性侵害的婦女或兒童沒有奮力抵抗,就不構成“強制”的條件,但其實很多弱小的倖存者在能夠抵抗之前,身心已經自動進入凍結癱瘓的狀態了。又例如,因為在凍結癱瘓狀態中,大腦已經沒有資源轉化記憶,造成創傷事件的記憶多半支離破碎,於是,倖存者多半很難完整敘述事件發生的過程,而讓人懷疑其經驗之真實性。

瞭解壓力對身心之影響對不同領域的專業工作者來說都很重要。例如,在預防性侵害的教育當中,需要讓人對“取得同意”有更進一步的瞭解,當對方已經被嚇到凍結癱瘓而不能說“不”,這並不代表同意。又例如,在創傷治療早期,除了心理上的陪伴也很需要在生理方面提供協助,助其盡快恢服飲食、睡眠、適當運動等自我調節基本功能。

(二)從兒童發展的角度瞭解創傷預防與治療的重點

使用言語進行抽象思考並不是兒童認識世界的方式。兒童是透過感官、動作、生活儀式來認識這個世界的(請參考下圖)。就像是《小王子》裡的小狐狸,並無法透過小王子說想要當朋友的話語就被馴養,而是需要小王子每天在固定的時間拜訪,才能慢慢建立對小王子的信任。對於兒童青少年提供創傷預防與治療時,很需要帶著他們直接從身體經驗中學習,例如,孩子與青少年需要透過實際的反覆練習才能培養出對身體界線的了解,以及在有人侵犯身體界線時要如何同時用動作加上語言表達來回應

發展順序18級字-02

同樣的,對很多大人們來說,身體沒有體驗過的,即便頭腦知道了也做不出來。例如,筆者在回台灣上課的時候,鼓勵學生隨著自己的需要站起來走動,或選擇到教室後方伸展身體,這些已是助人工作者的學生們卻發現,他們的頭腦認同這樣的理念,但他們的身體還是凍結在座位上,原來,身體記得卻是從小到大反覆被老師告誡上課不能亂動的記憶。於是,口頭的允許或邀請是不夠的,學生們需要一邊上課一邊進行身體活動或動作,才能真正讓身體相信,原來在上課時動身體可以是安全的,是不會被老師懲罰的。

結語:

當我們想要繼續減少性別暴力,增進兩性平權,除了理念上的溝通與探討,或許,我們也可以從以上兩點來思考。如何從身體出發,從兒童時期就開始,在教室中或在生活經驗裡,讓更多女性可以體驗到身體的力量,練習使用身體來進行戰鬥與逃跑的多元可能性,如此一來,我們才有可能慢慢打破千百年來,多數華人女性不得不使用凍結癱瘓來扛住毒性壓力的集體潛意識。

 

 

面對衝突:在左右為難當中學習多元文化觀點

這世界,從來沒有停止讓我痛心失望。

這世界,永遠包容各種幸福與美好。

人類的歷史與未來,大概就是一直在這衝突矛盾的世界中繼續吧?

最近聽了很多楊定一線上讀書會的 youtube videos,試著體會,人生不過是意識投射出來的幻夢一場。

或許正因為人生是如此虛幻無常,我也同時體會著,認真對待眼前事物,全心擁抱失敗與成功,這似乎是同等重要的。

能夠改變世界,是妄想。

無力放棄抑鬱,也是妄想。

這樣看著世界,卻有著清心歡喜。

以及一種坦然接受自己與他人限制的慈悲。

 

我們每個人都不一樣,這樣的不同,多元化,真的很棒~

我們的限制不一樣,我們的優點也不一樣。

我們可能永遠無法理解彼此,但卻又永遠無法完全放棄溝通。

或許,這樣才是真正的多元文化觀點。

 

The world is an illusion.

The world is also a beautiful place.

It’s an illusion for me to think that I can change the world.

It’s also an illusion if I became nihilistic and gave up on changing the world.

We will never really understand each other. We can’t give up communication.

Maybe the multiculturalism is about fully embracing the paradox, the opposing forces.

愛,眼睛看不見的珍貴禮物("手作重量毯的療癒筆記"推薦序擴充版)

推薦新書:《手作重量毯的療癒筆記:給無法擁抱的擁抱》作者:守谷香

推薦人:胡嘉琪

兩塊布縫在一起之後翻回正面,我們看不見那背後的縫線。

這個世界上,把很多人與物縫合在一起的,多半也是我們平常都看不見的人與物。

守谷香,卻剛好融合了好幾種天份,可以寫作,可以縫紉,可以縫合人心,所以,有了你們眼前看到的這本書,讓台灣的讀者,有機會了解重量毯的製作方法,也有機會聽到平常默默無名的助人者使用重量加壓毯的療癒故事。

在台灣,有一個眼睛看不見的寶藏,叫做,人情味。這本書之所以可以現身於世,就是因為人情味這個無形的寶藏。

過去幾年,我固定每年從美國西北回台灣推動創傷知情與身體取向的心理治療。每次都好希望有重量加壓毯可以示範給學生看。

於是,兩年前,透過高雄學生李蔚老師的介紹,我認識了守谷香,一位有著小仙女氣質的家庭主婦。

為什麼說守谷香有小仙女氣質呢?因為,守谷香聽完我介紹重量加壓毯在身心治療中的功用後,守谷香領悟到,原來,這條毯子要提供許多人「不能擁抱的擁抱」。於是,也有不食人間煙火氣質的我,遇上有小仙女氣質的守谷香,就兩人彼此沒問價錢,沒問工時的狀況下,開展了製作手工重量加壓毯的第一步。

後來,也要感謝許多我的學生與朋友們,以及守谷香找到的其他熱心夥伴,一起加入守谷香,用義氣與熱心交織出許多關於重量加壓毯使用經驗的故事。

這個世界上,永遠會有一小群人,以勇氣與愛心幫助他人,而不過分計較金錢或物質上的報酬。這群人既不笨也不傻,而是,這群人明白,許多肉眼看不見,金錢無法衡量的,才是世間最珍貴的。

流動的愛,就是這樣一種平常看不見,卻是縫合天地萬物的重要寶藏。而守谷香那謙虛如谷的愛心,正提供了縫製這本書最需要的秘密成分。

希望讀著這本書的你,可以感受到這一份流動的愛。

希望按照本書分享而嘗試製作重量加壓毯或相關產品的你,可以透過一個看得見又摸得到的物品,對你關心的人,傳達那肉眼看不見的心意。

————————————————————————————————————————————-

補充推薦序

想了解身體取向心理治療的心理師,歡迎購買這本書~

沒錯,本書前面的實際案例故事,內含許多台灣心理師的資深治療功力,不管是用來助人或自助,一個個故事,就是一條毯子如何把心靈與身體串在一起的歌。

我知道,有些學生好希望我寫個 SOP 標準流程,把如何在諮商中使用重量毯這件事情傳出去,最好有什麼標準介紹詞之類的~

但是,就像是小王子跟小野狼彼此馴服,人跟身體之間的交流,其實,好需要實際體驗,好需要親眼目睹,或者,好需要用聽故事的方式來感覺。

守谷香很用心也很精準地用第一部份與第二部分的案例與親身研發使用故事來說明,毯子沒什麼標準使用流程。除了一個重點,那就是,重量毯只聽命於真正的主人~用心去互動的主人~

哈哈~

所有的助人工作者,都是一般人看不見的彩色縫線~

這本書,除了是給對縫紉手作有興趣的大眾,更是獻給所有默默付出的助人工作者。

從學校老師、輔導老師、社工師、心理師、張老師義工、說故事媽媽、醫護人員、社會大學講師、認輔義工、律師等等。這個社會的美好,來自於許許多多一般人看不見的助人工作者,付出愛的能量,變成一條條彩色縫線,把這個因為快速旋轉拉扯而破裂的現代社會,繼續縫合著。

但是,付出不等於馬上會有回報~(助人者通常沒賺什麼大錢)

做好事的好人,不等於這輩子馬上就會過得好~(很多助人者到中老年都疾病纏身)

第一線的助人工作者,常常是那群身心疲累,在不知名的角落堅守那最後一道防線的勇者。

這個世界,因為這些看不見的彩色縫線,才有那看得見的絢麗美好~

我沒有像那個什麼杜甫一樣有願得廣厦千萬間的豪情,我只是,好希望所有的助人工作者都有機會擁有一條重量毯。在我們提供心理相關服務,面對很多不可說的秘密而感到孤獨挫折無力時,有條毯子給我們一個擁抱,同時,提醒我們,百年樹人,這是一輩子都做不完的事情,it’s okay to slow down a little bit,可以在此刻放慢一點點的腳步。

關於商業利益~(但其實是在講關於在荒地探險這件事?)

有人可能會問說,我這麼盡心盡力地幫忙推廣重量毯,那我跟守谷香合作開了要賣重量加壓毯的公司了嗎?雖然說之前有在研發期間幫忙讓訂購單能夠到一些上課學生手中,但那時候都是為了至少有基本的經費做些事情,同時也可以真實搜集台灣本土使用經驗。

所以,其實兩個很自覺沒有商業經驗的人,並沒有成立什麼公司耶~而且,過去兩年,我們從來沒有簽過什麼白紙黑字不要背叛對方的合約,一切靠的就是,人跟人之間的溝通與義氣。

在荒野探險的時候,你可以跟導遊先簽約說,導遊要負責保護你的人身安全給你一個優質的旅遊經驗,但如果你以為一紙合約就可以保護你,然後不自己去選擇你可以信任的人,甚至,也不自己去研究你想去探險的地方有什麼。那最後,其實也不能怪說旅遊經驗是不舒服的,甚至探險的時候遇上危險導遊也保護不了你。在未知的領域探索時,我們都需要學習如何接地氣~

我跟守谷香各自帶著這樣的心情,溫柔又小心翼翼地在過去兩年不斷溝通著。怎麼樣可以幫到對方忙?怎麼樣可以創造出多贏的局面?什麼事情是我們能力範圍之內可以做到的?什麼事情是我們很想做到目前能力範圍是做不到的?什麼事情是只有更多資源的其他人才可能去做的?

有商業經驗的朋友對我說,啊,這種合作形式只有在你們都沒錢沒勢力的時候才會發生。金錢會讓人心扭曲的。嗯~這我不否認啊,哈哈,這就是生活在資源不太多的助人工作行業的好處啊~反正,我們又不是在做什麼賺大錢的行業,那我們就更能開開心心用一種彼此支持又不需要太計較的方式互動。

我這麼弱小又沒膽的人,一輩子都無法真正去什麼南極非洲探險,我想,這就是我找到的適合我的一種探險方式。一種微小沒什麼太大風浪,但其實還是很需要勇氣的探險。謝謝老天爺,讓我遇見守谷香,在兩三年之間變成朋友,用一種讓我們彼此都覺得感恩的方式去創造出一個我們都覺得很滿意的美好~

然後,又把好多好多在台灣認識的新朋舊友,就透過這個過程交織在一起了~

從來沒有想過會有一本書可以一起跟士鈞、士恆、理書、文滔、錦敦一起當推薦人~哈哈~哈哈~

還有好多列在書後的朋友與學生們,謝謝~謝謝~謝謝你們~~~

透過守谷香的文字,有了這本書:手作重量毯的療癒筆記:給無法擁抱的擁抱

希望,我也繼續透過行動,繼續把身體取向的心理治療帶給台灣的朋友們。

IMG_0956

胡爺爺跟小孫女兩人各蓋著一條重量毯在說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