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Uncategorized

一將成名萬肝爆:陪伴助人者與教育者看見科技業的創傷壓力

如果你問我,什麼時候會有第三次世界大戰,我會說,哎~這世界從來沒有停止過戰爭。你可能會想到說,喔對喔,中東戰亂一直沒有停。我會點頭也搖頭。其實,戰爭離我們更近。因為,現代的戰場在商業與科技的競爭上,而在台灣,這是一場從七零年代到此刻,都沒有停止過的戰爭。

在使用武力爭奪資源的戰場是「一將成名萬骨枯」,在全球化的國際戰場上則是「一將成名萬肝爆」。

一將成名萬骨枯的時代,將士們在戰場上殺紅了眼,卸甲歸田後可能遭受創傷後壓力症候群之苦,午夜可能被殺戮夢靨所驚醒,白天可能被鄰居車庫的噪音搞到暴怒。

一將成名萬肝爆的時代,將士們在摩爾定律的追趕下燒腦,十八個月要翻倍半導體芯片的效率。同時,從研發到生產製造,國際大廠從亞洲到美洲到歐洲已串聯成日不落的全球供應鏈,24 小時不停工,這需要多大的戰鬥能量才做得到!

於是,戰士卸甲歸田後,可能遭受自律神經失調,免疫與心血管系統積勞成疾,身心無法維持在容納之窗內,情緒失控暴怒或抑鬱,甚至,因內在失控而走上輕生的道路。

身為助人工作者與教育者,如果你服務的對象,剛好就是這群目前正在工作的高科技企業戰士,或培訓未來戰士的大學,或這群戰士的相關家屬,你們就是這場戰爭的後備資源部隊。

所以,請不要太訝異,以下這些取向,都可能跟戰場上求生存求戰績的戰鬥狀態有所衝突:以人為中心(person-center)的人本精神,心理動力精神分析(來自百年前不用上戰場的文青),身體取向(要慢下來放鬆才能跟身體做連結)。

你可能突然想起來,喔對,美國的諮商與臨床心理學領域,都大大受益於美國曾經從事過的戰爭。例如,戰爭中需要快速選賢舉能,因此,美軍支持發展人格、智力心理測驗。又例如,卸甲歸田的戰士需要轉換職業,因此,美軍支持發展生涯測驗與生涯諮商。而過去幾十年來,屬於軍方系統的美軍榮民醫院,最支持的就是有實證研究支持,操作具體可理解的認知行為治療。

在戰爭過程中,不管是生理或心理治療的目標,可能都是要恢復個案(病人)的具體功能,然後,戰士才能迅速回到快狠準的戰場上。而,這是情非得已的生存之道。

所以,其實年輕人們,你不用去報名擔任無國界心理師去非洲戰場,就可以在你所處的地方服務戰士,而支援戰士的後援工作是系統中重要的一環。

請把創傷知情的知識,與快速調節身心壓力的技巧,帶給所有的正在戰場上的戰士,教給未來的儲備戰士,以及,傳達給已退休的戰士們。這裡是幾個可能的重點:

(一)第一次晤談就可以提供心理教育,說明為什麼持續處在毒性(創傷)壓力狀態下,可能會造成他們目前自律神經失調,身體心理有症狀的。

(二)用科技人可以懂的比喻來解釋容納之窗與三層大腦(或上下層大腦)。

(三)前面 4-6 次晤談都可持續進行身心調節技巧的實際演練,回家作業的研擬,實行後的追蹤檢討與改善。

(四)面對眾多戰士時,考慮提供結構性高的團體心理教育與壓力調節技巧訓練。

後記:

剛讀到這篇文章:歷史潮頭上的台積電:兩堵高墻,一柄尖刀

然後,就看到文茜世界財經週報關於中美冷戰牽扯到半導體大廠們的新聞

僅以此文,獻祭已在天上的科技前輩將士們。請你們在天上也保佑華人世界的助人工作者與教育者,讓他們可以幫助到你們的後輩。

造成問題的是 ”代代相傳的創傷“,不是鄉巴佬的生活方式

週日早晨重複著既定行程,喂小狗、煮咖啡、在零下四度清晨在後院陪小狗玩、煮早餐,一邊吃早餐一邊看電腦。然後,喂老狗、在室內陪小狗玩、抽空挑選清洗番茄、切塊,加上洋蔥與辣椒打成果汁,再用小火慢慢熬著。就這樣,我一邊聞著空氣中濃郁的番茄香,一邊思考著關於階級、族群與創傷。

今年乾爹乾媽的有機農場,番茄產量超大,我分到幾十公斤。慢慢分批熬成濃縮汁,之後可以煮湯煮菜。

此刻的我,正充分享受著陶淵明當年描述的歸隱鄉林生活。當個專業技術人員,在美國小鎮獨自開業當心理師,自己是老闆也是清潔工(保潔阿姨)與記帳員。一半的時間賺美金,一半的時間捐出來對台灣中國做公益(用降低收費或當志工的方式)。

既是中產階級又是鄉下人的生活方式,讓我的內在有空間慢下來,保護著我免於遭受巨大的毒性(創傷)壓力。即便每個星期,我的工作讓我目睹各種創傷與苦痛、生老病死、悲歡離合,我的心有時候也會被無力感與憤怒所淹沒,但至少,這麼多年來,我繼續時緊時鬆地蜿蜒著,用三天曬網兩天打魚的方式陪伴著台灣一群朋友,用變形寄生蟲的方式來形成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

關於鄉下人,近年美國有本暢銷書。作者分享自身家族的故事,作者描述自己身為鄉下人的孫子,如何克服工人祖父的酒癮、護士媽媽的毒癮、自己年少無知的墮落,最後逆襲念了耶魯大學法律系的故事。

Hillbilly Elegy 這本書在 2016 年出版,剛好是從川普被提名到當選的時刻,因此,這本書被知識份子廣泛討論,以了解為何「鄉巴佬」支持川普。而今年又是美國總統大選年,因此這本書也被翻拍成電影,再次浮上檯面。

然而,當我讀到《Hillbilly Elegy 絕望者之歌(簡體版譯為 ”鄉下人的悲歌“)》的書評中這段文字時,不禁有許多複雜的感觸。

英文原書名中的 hillbilly 近似中文中的「鄉巴佬」,指的是「住在山裡、貧窮、沒水準的白人老粗」……(作者)凡斯認為,「hillbilly」是一種文化,一種生活方式,不會因為社區外移而被留在阿帕拉契山,也不會因為經濟改善而消失。它會跟著內山老粗遷移,並在大部分狀況下,世代相傳。

在凡斯祖父母移居的俄亥俄州小城中,絕大多數都跟他們一樣是從阿帕拉契山城移居而來的鄉巴佬。這是一個血氣方剛、火爆衝突的社區文化。對外,他們誓死保衛家庭(因此持槍文化在此永不衰敗),舉止粗俗,暴力是解決問題最容易的方式。

造成暴力與酒癮藥癮問題的真是「鄉巴佬」(內山老粗)的生活方式嗎?還是,這是社會經濟階級環境失序,以及,在失序中代代相傳的創傷壓力?

我的爺爺奶奶外公外婆都是「鄉巴佬」~而且是住在山區的「鄉巴佬」。住在山區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說,我們的祖先並非因為資源豐富而最移民到台灣。而爺爺奶奶外公外婆他們這輩子,都不可能透過拋售與出租土地而致富,無法當 ”田侨仔“ (台語)。

童年記憶中,小時害羞的我不太適應回到新竹鄉下時,面對一大片左鄰右舍的親戚,那還沒進門遠遠就可以聽到的大嗓門。但同時,我也記得外公外婆,總是特地為我們殺雞宴客的熱情,還有,左鄰右舍遠房叔叔伯伯來打招呼,總是順便送上一把剛從菜園摘下的菜。

但年輕時自以為是的我,卻曾經也極力想擺脫所謂的 ”血氣方剛“ 與 ”舉止粗俗“,而努力穿上套裝與高跟鞋,畫眉毛畫口紅,好符合城市中高大上知識青年的形象。只是,越是無法察覺自己對「鄉巴佬」的種種偏見,我就越無法真正超越內在的羞愧與自卑,也無法整合自己內在既是知識份子又是鄉巴佬的不同部分。很幸運地,我得以重新接觸鄉居生活。

住在愛達荷州與華盛頓州交界的鄉下,我看見這裡的工人農人及中產階級「鄉巴佬」。這可能是高中沒念完,家中有獵槍有釣魚竿有貨車的農民工人「鄉巴佬」。有些則是有著專業工作或小本生意,每年秋天去打獵一個週末,看能不能帶點野味回家吃的中產階級「鄉巴佬」。某些「鄉巴佬」也在自家後院種有機蔬菜,偶而,還養幾隻雞。在一到冬天就幾乎與世隔絕的北方眾多小鎮,我彷彿看見幾千年前《道德經》所描述的世界。

小國寡民,使有十百人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遠徙。有舟輿,無所乘之。有甲兵,無所陳之……鄰邦相望。雞狗之聲相聞。民至老死,不相往來。(道德經,第 80 章)

我自已傾向於認為,道德經非一人所著,而是來自與「鄉巴佬」同處一地,有男有女的一群有智慧的 ”先賢“。而道德經的結尾也重新連結開頭,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在桃花源般的小國寡民鄉下,善與惡永遠是並存的。

於是,桃花源裡面可能有,產後憂鬱又求助無門的媽媽,一邊喝酒一邊毒打小孩。單純的爸媽嚴格要求孩子聽教會的話,卻絲毫不知教會中的惡人在性侵男孩。清純女大學生被灌醉後淪為性玩物。患有妄想症的青年持槍殺人……

善與惡,並存於社會各種族群與階級當中。在探討童年逆境的《深井效應》一書中,作者試圖點出,童年逆境與創傷壓力,同時存在於社會各個階級當中。

但是,是什麼讓《絕望者之歌》作者凡斯的祖父母以及媽媽,長年活在各種暴力、酒癮藥癮等問題當中,是什麼讓凡斯目睹整個社區沈淪?

我看到的是,這背後存在著超乎個別家庭與社區能夠應對的系統性毒性壓力。而這樣的系統性議題,跟族群間的惡性階級壓迫與剝削有關。

阿帕拉契山區的居民不只是鄉巴佬,他們曾經面對山區礦業逐漸沒落的長期剝削。而當他們被招募到俄亥俄州的工廠之後,又面臨 70s-80s 年代工廠瞬間移出美國的無力回天。然後,許多美國中西部小鎮居民的藥癮,始於藥廠與醫生長年推銷止痛藥(請參考文章:可以容納模糊性的量子電腦,快激發人類擺脫二元對立的匱乏思維吧!

當然,我可以理解很多美國民眾在辛苦打工時,看到領社會救濟金的社區居民”好吃懶做“,覺得這些人不負責任。我也可以理解,很多在美國的華人,覺得自己目前擁有的一切,是靠自己努力打拼來的,懷疑任何補償過去系統失衡的政策,對自己是不公平的。

看見系統的議題,並不等於,移除個人所需負的責任。而是,我們可以練習去檢視偏見(prejudice)。這些偏見,是自己從社會文化中無意識學來而未經檢視的信念。當社會大多數人共享某種偏見,那就可能會變成系統性的歧視。例如,當社會上大多數人對「鄉巴佬」有偏見,那就可能變成系統性的歧視鄉下人。

反過來,對他人的偏見也可能變成對自己的限制與傷害。大多數的人,在過去兩三代甚至三四代之內,不都有著鄉巴佬的家人嗎?當我們歧視鄉下人,不就也在歧視自己跟家人?

所謂優雅精緻的文明,真值得無止盡的追求嗎?一個人的優雅,需要一群人的支撐?在哈利波特的魔法世界裡面,原來,支撐起上流魔法師便利神奇生活的,是終身為奴的小精靈們。那在我們的現實生活中呢?

我喜歡,當個腳踏實地的中產階級鄉巴佬。珍惜手中資源,感恩並善用系統給我的優勢,用行動繼續自助助人。然後,跟朋友聊天開心的時候,大笑得超級不優雅。

現在,該是到後院撿狗大便的時候了~還要去給濃縮番茄汁裝罐了~

新書推薦《遇見音樂自療~用旋律寫出生命新樂章》

推薦人:胡嘉琪,諮商心理學博士

那一年,在彰化師範大學社區諮商中心地下一樓的教室裡,我第一次看見威威那一雙明亮的大眼睛。在工作坊上課的過程中,我發現這位音樂治療師對於我講的身心容納之窗以及創傷預防與治療,有著非常深刻的體驗。

是啊。威威是從大學就開始學習音樂治療,而在那之前,音樂早就變成他身心的一部分。而學習音樂的人,對於身體跟心靈之間的交互作用,有著比大多數人更深遠的體會。

後來,在我有機會去北京上有關創傷與身心療癒的課時,剛好也在上海的威威,來幫忙我當助教。

那時候,是我第一次這麼直接地面對,封印在眾多中國人身心裡面的創傷,那可是千百年的創傷壓力啊~

還好,有威威在旁邊。我的一個求助眼神,他就可以找到適合的音樂來接住整個場子的情緒。

關於音樂與療癒的體會,就這樣被威威用心的寫在這本書中。

喜怒哀樂,每一種情緒都是一種旋律。

每一段熟悉的旋律,也跟身心底層最原始的記憶相互交織。

人類的社會,在千萬年前,大多數人類都不會寫字或看書前,卻懂得音律。

戰鼓的澎湃,讓人類在面對生死之戰前毫無畏懼。

溫柔的輕吟,讓每個寶寶在入睡時感到四肢舒暢。

如果,你也好奇音樂與身心療癒的關係,那麼,就找個屬於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讓威威的文字,以及他所整理出來的音樂,一步步的陪伴你。

傷痛不會馬上消失,

但至少,

你會懂得,

在人生精彩又起起伏伏的旅程中,

不管是甜還是苦,

你都可以學會,運用一段旋律,陪你回到身心容納之窗,

同時,陪你感受到自己不再孤單。

書籍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s://www.books.com.tw/products/0010872908

PCHome:https://24h.pchome.com.tw/books/prod/DJAK1S-A900AWPGE

嘉琪與威威的新書推薦對話:

每個大人都可以簡單陪著孩子一起做的蝴蝶擁抱!

新書推薦《尋找復原力》

推薦文:雖然生命很難,我的心依然柔軟

推薦人:胡嘉琪諮商心理學博士,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召集人,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心理師

認識留佩萱,是從網路文字交流開始,後來在電話中,我們分享著生活在美國的不容易,以及在遠方關心台灣的各種複雜心情。每一次對話,佩萱總是讓我讚嘆著,這是個充滿學習力,又活得好真實的朋友啊!

於是,我好開心收到這份關於復原力的書稿,這個十月,我一邊閱讀著書稿,也一邊回頭整理自己。

人到中年,與自己同齡的人,都可以算是這個社會上的中生代了吧?中生代,感覺上應該是社會的中堅份子,我們好像更有面對逆境的復原力與勇氣了?真是如此嗎?

我誠實地看著自己與身邊的中生代們,我看到的是,或許,不再年少輕狂的我們,會不會已經太擅長於戴著面具去扮演有生產力的社會角色?

擁有社會資源與地位的中生代能夠看到,不管是離婚後再婚,離職後再換新工作,生病後復健身體,「站起來,再重新一次開始」,這背後包含著多大的痛苦與煎熬,需要付出多大的代價。

包括我自己在內的中生代,內在其實有一部分很害怕跌到與失敗。但越是恐懼,我們就越有可能卡在失去生命活力的中年危機當中。於是,我們這群中生代好需要看見自己身上已經培養出的復原力,才能夠有勇氣面對生命中必然會來到的逆境!

閱讀佩萱的新書,我看見,中年的自己,雖然在面對過去幾個月排山倒海而來的世界危機時,還是會因為覺得承受不了而“逃跑”到閱讀小說的世界中,但這樣的“逃跑”也讓自己可以承接住比之前更沈重的諮商個案量。然後,同時間,我也不斷在練習佩萱書中寫道的,「重新去愛那位害怕失敗的內在小孩」!

而這樣練習陪伴自己的過程,是需要在關係中才能發生的,感謝跟我一起擺爛又一起不放棄的朋友們,我才能重新去愛那位害怕失敗的內在小孩。就如同佩萱在書的後半段提醒大家,復原力,來自人與人之間的連結。

最後,我想到用首歌來總結我對這本書的推薦。「雖然生命很難,我的心仍然柔軟」,這是吳青峰新歌『柔軟』中的兩句歌詞。剛聽到的時候,覺淂這真是助人工作者的心情,助人工作者見證到這世間諸多創傷與苦難,但同時也繼續保持一顆柔軟的心。

這首歌的最後一句,「每天到底有多少人,死於心碎」?

我覺得答案就是,大多數人都不會輕易地死於心碎。MV 中,主角不斷向前走,最後,主角蹲下來之後,原地長出一顆生命之樹。

雖然當我們面對生命逆境時「那痛啊痛啊無以匹配」,但當我們有一顆柔軟的心,能擁抱自己內在的脆弱時,不管再痛,我們都擁有復原力!

《尋找復原力》書籍購買連結:

博客來:http://bit.ly/2INcNGi
誠品:http://bit.ly/3lLZcxh
金石堂:http://bit.ly/2UHJJ5v  

大山大水的開闊:在殯葬業與菜市場旁長大的氣魄

過去十年,我住在愛達荷州與華盛頓州交界之處,開車兩三個小時,就會到清水森林(Clearwater National Forest)。下面就是上週末露營的時候,我們家十九歲的青少年用無人機拍下來的照片。

常有人問我說,去這些人煙稀少的地方會不會害怕,我都很好奇說要怕什麼?

怕動物?人類對地球動物的侵擾,讓即便看來這麼原始的森林,早沒大型動物存在啦~露營的時候最多就是一定要把食物與垃圾存放回車子中,防止浣熊跟小鹿晚上跑來偷東西吃。

怕鬼?開玩笑,我從小就住在台北市中山區行天宮附近,從我家要走路到行天宮圖書館,必然經過殯儀館與一排停著棺材的禮儀公司。我從小就知道,恭恭敬敬打個招呼走過去,從來沒有什麼鬼要來侵擾我。

重點是,這裡的鬼神都保佑我們國中一群朋友,每個一路都唸到碩士博士,長大成為接地氣的好老師們。

住在菜市場跟殯葬業旁邊的好處就是,我們活得很像人。

人,就是有生有死,人,就是吃喝拉撒。

而壞人與小人,才是我們最應該害怕的東西。

關於「創傷知情」在「生命書寫」的三句話(三)這樣要多久?(丁吉茂老師分享)

作者:丁吉茂老師(國文老師)

一、「那樣很傷。」──聽到傷了嗎? 

二、「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可以怎麼做?

三、「我就是要這樣!」──這樣要多久?

  「不要管我!」「滾開!」「討厭!」「不喜歡!」聽到這樣的聲音總是讓我好「難過」,只是我很清楚,生命要怎麼過生活是自己選擇的,他可以選擇自我保護,選擇發脾氣,選擇不吃藥,選擇傷害自己的不理性,然後承擔行為的代價,那都是上天賦予人的自由,旁人只能提醒,無法干涉,所以我常常只能選擇等待,等待暴風雨後的寧靜──讓人無法自主的傷害,也是一種造成身心壓力的「未遂行為」──請孩子把不滿寫下,把情緒發完,當他默默地覺得「對不起別人」或是「對不起自己」的時候,就是啟動改變的時刻

  「改變要自己願意。」當孩子說著他要「這樣」,最少他願意把「這樣」的訊息傳達出來,所以我們有責任讓他感受到,當他承擔「這樣」的後果時,身旁還有個值得信任的人願意陪他認清事實──「這樣」不是一種放任,只要不會肢體殘缺或是危害他人,造成二度的受傷,完成「未遂行為」也是身心自我療癒必要的過程。

  生命是現實的,身心容納之窗是在「得與施」的活用當中不斷拓展的。

  如果我曾在受苦中學得任何待人處事的智慧,那就不會拒絕給予孩子在碰撞中獨立成長的機會。將「創傷知情」與「生命書寫」結合,具有同時調節自己與他人的力量,默默等著人下筆,靜靜看著人受苦,那對人並不是沒有幫助。如果把人類半百的生命攤開成六百個月,一萬八千二百六十二天,會發現痛苦的日子不是生命記憶的重點,重點是如何運用活著的這段時間,為自己與他人回復一點平靜的可能。

  書寫要平靜,痊癒要乾淨,看著人我共存的平等,是為了在荒唐的人性中保有一點靈性。每當自己焦慮、自責,不平而鳴時,就去看看花,踩踩草,吹吹風,學著大海怎麼在波濤洶湧中逐漸風平浪靜,陶淵明是這樣,李白、杜甫、歐陽脩、蘇東坡等所有在痛苦當中品嚐人生況味的大文學家都是這樣,品讀平常實在的文字能帶人走出低潮的原因,也在這裡──知情就是一種療癒。

  在量子的世界裡沒有不意外的,它總是在等人洗盡塵埃,用雙手記寫那平凡無奇的生命。

  體會到傷痛是一種自然,對不斷變化的東西能夠放手,把它寫下。

  這是創傷將近復原的第三個階段。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以上作為標題的三句話,是孩子說的,也是我對自己說的。如果您在閱讀時因為同理心的代位思考,而對「創傷」與「生命」產生任何的認識或疑問,那都是很正常的──這三篇文字就是我將「生命書寫」運用到「創傷知情」的習作。

  「那樣很傷。」──要容受。

  「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要持續調整。

  「我就是要這樣!」──要成長自己的心量。

  萬事有好有壞,轉個念,一切的傷痛都是在幫助自己清醒,那就沒什麼好壞。願自己更有面對未知的勇氣,也願所有為人師者與接受帶領的孩子,在忙亂無助時,都能記得寫下自己僅有的一點心平氣和──簡單幾句就很有力。祝福共勉。

關於「創傷知情」在「生命書寫」的三句話(二)可以怎麼做?(丁吉茂老師分享)

作者:丁吉茂老師(國文老師)

一、「那樣很傷。」──聽到傷了嗎? 

二、「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可以怎麼做?

  「不知道!」「不懂!」「不要唸了!」不知多少次看到孩子傳出這樣的訊息,用冷冷的表情符號無視,我想起自己過去「難受」時也曾對人這麼做過,找出創傷的警訊,能夠幫人看到憂鬱與狂躁循環的軌跡,中止情緒的往復──這很重要,尤其在「不知道自己怎麼了」的時候。

  處在創傷的人所以無法控制自己的言行與情緒,正因為他不能知道自己怎麼了……他需要休息,需要學習覺知自己的現況。

  心傷傷身,內在的疼痛會表現在外在的脆弱,不斷地逃避、生氣、自責、啐唸、放空、酸言酸語,甚至去傷害他人,種種看似與社會脫節的自以為是,其實是內在無法承載更多壓力的自我保護,只是受傷的人常常「不知道」──外表是「不要靠近我!」內心卻哭喊著「救我!」──只因為碰到「不知道」的傷口真的好痛!

  專注書寫也是一種休息,它恰好處在想念與行為的中間,可以調和外在的偏激,也可以紓解內在的苦悶,只要人願意依著生命的問句寫下自己的答案,就能在思考、反省、檢討與改進中,逐漸開啟個體的自覺。

  「不知道」在「創傷知情」是很重要的訊息──「知情」就會好點了!

  以身體的外傷來比喻,人對傷痛無感常因為他久處於痛到麻痺的狀態,比起容易清創的新傷,層層結痂的舊傷由麻、癢到恢復痛覺需要更長的時間。

  所以帶領「麻木不仁」的孩子,要保留點空間等他慢慢醒覺,看他願意承受多少心裏的痛苦,然後決定自己要付出多少代價──在能力所及的範圍。

  「給他空間,也給自己準備的時間。」相對第一線必須敏銳覺察自己與孩子界線的諮商師,運用書寫來處理傷痛在孩子身心容納之窗的距離,是會隨著彼此的關係自動調整的──這是優點也是缺點。

  優點是能時常保持安全距離,活用自身對文字的敏感度,慢慢找出問題的癥結;缺點是文字一來一回常會錯過「危機處理的黃金二十四小時」,所以要多運用開放式的問句回應孩子的書寫,培植獨立的思考與肩負改變的覺悟。

  接受人對生命的無知,在每次的尋伺中拉近心靈的距離,建立共同的覺察,勇敢活下去的人們定會找出路來。

  一步步由「不知道」學著在面對問題中讓自己「知道」。

  這是身心自我修復的第二步。

關於「創傷知情」在「生命書寫」的三句話(一)聽到傷了嗎?(丁吉茂老師分享)

作者:丁吉茂老師(國文老師)

當創傷出現在文字裡會是怎麼樣的呢?帶領國高中孩子書寫生命多年,孩子的話中總是閃爍著種種的情緒,我相信那一字一句都具有著療癒的力量,不需要批判,也沒有什麼好壞,只要靜靜讀著、陪著、看著,恭喜他更貼近內在的自己,也恭喜自己又更認識點人性。

一、「那樣很傷。」──聽到傷了嗎? 

  「好痛!」「那好疼!」「哭哭!」「不要!」這樣隱藏在文字後面的情緒,常讓我不自覺地眼眶潤了……能夠感覺到「傷」,就是「創傷知情」,那不是知識,也不是同情,而是一種心底體認到的撼動,是接納情緒後的理解,是願意擁抱傷害與祝福

  從小我就莫名能體認到他人心裏的「痛」;隨著成長知道那些多情的眼淚有著自憐,那些對他人的憤怒其實是捨不得傷害自己;更懂事一點,學會怎麼剝開層層的想念後,我明白了人所以管不住自己,是因為不夠認識自己。

  「知情就是一種療癒。」

  就像傳統中醫的脈診帶有三分療效一樣,「創傷知情」也是身心自我修復的初步──懂得自己的傷怎麼來的,才能理解人為什麼會受傷;能夠專心地愛自己,才能夠無私地去愛別人。

  感受到自己或他人心裏面的痛,那就像肢體的重傷會讓人痛到麻木,痛到無感,所以許多人下意識地對心理創傷「不知情」,那沒有什麼過錯,可能是單純地不想處理傷口,或是想靜靜在時間中慢慢痊癒──這都是人性使然。

  然而,在陪伴孩子書寫的過程中,我發現最難的不是讓孩子面對問題,而是看著自己身上一層層自我保護的鎧甲,然後「微笑」地對「知情」的孩子說我沒事──其實心底好有事……

  「微笑」需要功力,過往的傷痛可以看淡,卻不能無視;如果人一直對造成傷害的原因冷漠以對,讓看似堅強的心靈持續接受打擊,等到傷痛累計到超過身心的負荷,反動開來,就會害到自己與身邊的人,不管那是不是人的本意。

  直視心裏的痛楚,只要看著,就是專心看著,慢慢將視角打開。在平靜的對待中找到與傷痛共處的方法,像是書寫、繪畫、唱歌、作手工藝、說故事……,梳理內在的糾葛,允許自己有著情緒。有容錯的心量,會讓人更有處理事情的彈性,所以有事要說,有問題要表達,身旁沒有信任的人就說給星星、月亮聽,說說寫寫本就是一種整理,要相信上天不會給自己沒意義的功課。

  心傷只能自己一步步調理,任何老師、諮商師與心理醫生都無法代勞。每道傷痕都是個案,每位選擇「知情」的人都是努力面對未知的勇士,這挺起胸膛的自信,就是帶領人在傷痛中痊癒的免疫。

試著靜靜看著傷痛,把它記錄下來,認清傷痛下的自己。

這是生命書寫用在創傷知情的第一步。

下一篇:

二、「我不知道自己怎麼了。」——可以怎麼做?

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四)面對爆炸:先調節、次連結,再說理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這是你們家在日常生活中可能發生的狀況嗎?

爸媽對著剛進門的青少年打個招呼:「放學啦,今天好嗎?」

青少年:「……」(無語,翻白眼,自顧自地走進房間)

這時,空氣中彷彿可以聽見爸媽“玻璃心”破了碎滿地的聲音,同時,空氣中還有一種“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危機感。只見爸媽額頭青筋浮現,強忍著快爆炸的情緒,吞下差一點奪口而出的碎碎念,站在原地思考著到底要怎麼辦?

哎~這樣的場景,就是我這個中年後媽的經驗。尤其,是在這兩個美國青少年跟我變熟之後。

這一開始,他們當然是客客氣氣地對我,畢竟他們從小就被訓練,可以跟各種大人聊天,

然後,他們也知道不能把老爸的新女朋友嚇跑啊~(之前已經故意嚇跑他們不喜歡的好幾個了,顯然我有通過他們的初始測試~)

但過幾年,我們變成一家人,青少年們又搬過來住,天天相處之下,青少年各式各樣鬧脾氣的樣子也就跑出來了!(嗯 ~當然,還有我亞洲中年大嬸自己內在小孩各式各樣耍脾氣的樣子也跑出來了!)

這時候,我學習到的一點就是,原來我的內心帶著亞洲文化的教條,

遇到青少年有“不禮貌”的時候,有一部份的我,很想跟他們說教跟說道理。畢竟,這就是那些年我長大的時候,父母長輩老師們對待我的方式啊!

只是,從發展心理學的觀點,這樣自己在說道理的 “碎碎念” 並無法達到教育青少年的功能!因為,如果青少年的身心還在充滿壓力與情緒反應的失調狀態,他們的大腦實在很難進行理性的邏輯思考與學習。

下面這張圖,就說明了大腦發展的順序,是從掌管生存基本功能的腦幹,再到影響我們情緒與親密關係的邊緣系統,最後發展的,才是可以聽得懂爸媽的說理,然後進行邏輯思考的前額葉。

而青少年的大腦發展本來就還沒有完成!

所以,在面對家中青少年時,你有一種為什麼他把我的話當成「耳邊風」的感受嗎?恐怕這不是你的想像,而是,我們這些大人努力講很久的 “道理” 真的就沒辦法這麼輕易被他們聽進去呢!

對於大腦神經發展的了解,可以幫助我們更省力地與青少年溝通。原來,兒童與青少年的大腦需要「先調節,次連結,再說理」!

所以,回到上面這個狀況,這位平常有禮貌但今天很機車的青少年,顯然因為某些事情心情不好就忽略我的問候,一付跟世界為敵的樣子躲進房間。這時,我要做的不是追上去“碎碎念”,而是可以根據我對青少年的了解,當下想個如何間接或直接 “陪伴對方調節身心” 的策略。

例如,我就雲淡風輕的問一句:「要不要吃煎餃?」,因為我知道他很喜歡我做的煎餃,然後他自己沒有耐心慢慢把餃子煎得剛剛好。而我也很懶得做煎餃(煮水餃比較簡單,煎餃還要慢慢看著慢慢翻),所以,這個 “禮物” 還不是每天都有的。

這時候,青少年雖然還是擺著一張臭臉,但他馬上回說:「要!」這時候我繼續問說:「那你要吃幾個?」

這是非常簡單,但卻非常重要的問題喔!

因為,這樣一問,我們就偷偷幫助青少年啟動“思考”,至少他需要感覺一下自己肚子有多餓,考慮要留多少空間給晚餐,然後還要想一下過去吃餃子的經驗,才有辦法回答這個簡單的問題呢!

同時,這也避免了我們大人自以為是地做太多或做太少,一個問題就表達了我們大人對青少年身體自主權的尊重。

然後,在我煎餃子的過程當中,我自己也一邊聽音樂調節身心。這樣一來,我就可以平靜地把餃子端給他,然後離開他的房間等他吃完,讓他有機會透過食物來調節自己。接著,我再看看有沒有機會“加深關係連結”,說不定晚點就有機會跟他聊聊發生什麼事了?

或許,有些父母會問說,上面這樣做,是不是在“討好”心情不好就擺臭臉的青少年?

“討好” 來自於大人內在的害怕,而上面的故事是想說明,當大人們自己心情平靜,又理解青少年真的不知道如何調節因為大腦急速發展而引發的情緒不穩定,那麼大人們自然可以很有底氣的“以退為進”,而不是因為自己的內在焦慮而去“討好”青少年。

畢竟,如果是單純的“討好”,就不會走到第二步的建立關係連結,以及第三步的啟動理性大腦學習。

所以,希望大人們一起用上面這張圖來提醒自己,兒童與青少年的大腦需要「先調節、次連結,再說理」!

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系列文章

(一)青少年的時間觀(二)二十一歲生日(三)當父母自已先垮了

遍路:https://reurl.cc/X6W1yR
親子天下:https://reurl.cc/pdgl4Q
泛科學院:https://reurl.cc/vDgK4e
讀墨電子書: https://reurl.cc/R405mg
讀冊生活:https://reurl.cc/rxgNeE
孜孜線上聽:https://www.bcccourse.com/online/CoursePage.aspx?cid=20200323508

2020 四月 30 日之前,遍路文化線上課程平台推出雙課程特價方案:

  1. 到遍路官網註冊會員:https://ontheroad.today
  2. 創傷比你知道得更普遍+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兩個音頻課程合購特價$1600: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21
  3. 或者,如果你只想購買單一課程:創傷比你知道得更普遍,特價$1080: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3
  4. 在結帳畫面右側「我的優惠券」輸入以下折扣碼即可兌換
  5. 創傷知情1080元折扣碼:創傷知情0401
  6. 創傷知情+毒性壓力套組1600元折扣碼:知情陪伴0401     

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三)當父母自己先垮了~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我痛恨自己的虛偽!」一位媽媽剛坐在晤談室的椅子上就這麼說。

接著,這位媽媽分享自己早上用盡耐心,陪著容易焦慮容易忘東忘西的十歲女兒練習做三明治,但是,這位媽媽說:「其實,一整個早上,我內心恨不得對她大吼大叫,把東西摔在地上說,我不幹了!我辭職!」

「我知道我之前越生氣,我女兒就會越焦慮越無法學習,所以,我沒有其他選擇,只能戴上一個慈母的面具,用被他磨出來的耐心一步步引導她。只是,我知道我自己內心有怨氣。我覺得這樣的我其實是虛偽的!」

身為父母,你也曾經有這樣百感交集的複雜情緒嗎?或者,你心疼這位媽媽,明明已經做到很重要的親子溝通原則了,卻有著如此糾結的內在,如此嚴厲的自責。

其實,養育青少年有可能是把父母逼得身心失調的毒性創傷壓力,尤其,如果你像上面這位媽媽一樣,自己從兒童到青少年時期就經過無數的創傷與逆境。面對孩子,這位媽媽總有著各種複雜的內心狀態。

兒童與青少年期是人類發展階段中相對脆弱的兩個時期,如果在這些階段受到多重逆境與創傷壓力的侵擾,對我們的身體與心靈發展都可能會留下負向的影響,而其中一個負向影響與挑戰,就是會影響成年期的親子關係。

這些有著未療癒創傷的父母,在面對自己的孩子時,很有可能被重新引爆內在創傷。而在養育兒童青少年過程中的種種挑戰,也可能引爆地雷,勾出父母之前的創傷記憶與身心失調。

又或者,有些父母本來不一定受過非常重的創傷,但是在養育兒童青少年過程中,婚姻家庭有許多內憂外患(受長輩壓迫,伴侶怪罪,假性單親,家庭工作兩頭燒等等),長期遭受到眾多巨大壓力侵擾,早已身心疲累,而在面對養育青少年必經的種種壓力時,就被逼到絕望與身心失調的受創狀態。

當養育青少年這件事情變成一種毒性創傷壓力,父母本身也可能出現創傷反應:

(一)對青春年少的人性光輝抱持一種嘲諷的態度:

有些父母因為內在的絕望與抑鬱,特別看不慣青少年對未來還充滿希望的人性光輝。於是,他們很習慣對青少年各種涉世未深的言論,用嘲諷的態度加以攻擊。

這可能是在青少年探索興趣的時候,潑上一大桶冷水:「妳想選的那個科系未來是可以當飯吃嗎?」

(二)失去適當的界線,把監督青少年視為己任:

有些父母忘記了青少年是獨立的個體,也忘記青春期是培養獨立人格的重要時期,於是,這些父母可能戰戰兢兢如臨深淵如履薄冰的,監督孩子每一樣作業,安排孩子每個小時的活動。

雖然說青少年確實需要成年人的引導,但同時,他們也需要有些屬於自己的空間,可是,對這些被毒性創傷壓力侵擾的父母來說,他們可能無法允許家中任何事情不在自己的掌控當中,把養育青少年變成一份過勞的工作。

(三)過度擔心青少年可能受到傷害:

一些曾經在兒童青少年時期受到傷害的父母,可能會過度擔心青少年收到同樣的傷害,不斷告誡威脅青少年他們的愚蠢與世界的危險。但這樣一來,青少年只會看見被創傷壓力驚嚇的父母,更不敢把自己遇到的威脅告知父母,覺得父母太脆弱無法鎮定地幫助他們。

(四)情感麻木,否定青少年的情緒:

一些情感麻木的父母可能會不斷否定青少年的各種情緒,他們可能會覺得自己以前過得更苦,這些年輕人沒有資格抱怨。或者,因為這些父母在自己小時候遇到的是生死存亡身心重挫的創傷壓力,對於此刻青少年遇到的“諸多小事”無法有同理心。

(五)從親子關係中退縮,甚至放棄親子關係:

就像開頭例子的媽媽,有種想要辭職不幹的念頭,一些父母更是會從親子關係中退縮,無法發揮陪伴青少年的功能。

可能是該給青少年設定規則的時候過於讓步,也可能是無法面對跟青少年溝通時的緊張壓力,而變成沈默不語。

甚至,也可能真有父母放棄親子關係,一走了之,不願意負擔自己當父母的責任。

如果說你發現自己,或者身邊身為父母的朋友,在面對家中青少年時,常常出現以上種種狀況,那麼,在這邊邀請你先慢下腳步,先好好地陪陪自己,看看自己內在是不是有種種糾結的創傷反應?然後,再為自己尋找能夠支持自己的資源。

英文諺語說,It takes a village to raise a child(需要一整個村莊的人共同來養育一個孩子),這並不只是孩子們需要這麼多的資源,而是,養育孩子的父母也需要整個村莊的支持,才能不讓養育青少年這個過程變成一種毒性創傷壓力

四月一日到四月三十日,遍路文化平台雙優惠特價!!!

創傷比你知道得更普遍+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兩個音頻課程合購特價$1600: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21

在結帳畫面右側「我的優惠券」輸入以下折扣碼即可兌換:知情陪伴0401                                 

遍路文化(On The Road to Xnowledge, OTTK)一個支持大人們發展人文素養的平台

在我與「世界」之間,在我與「自己」之間,
在我與「未知」之間,在為了要到達「那裡」之前,我總是在路上…… 
這是我們的英文名字:On The Road to Xnowledge—OTRX
「遍路」則取自日本最令人嚮往的朝聖之路「四國遍路」。這是一條佛教空海大師的弘法之路,也是無數的「巡禮者」心靈淨化的重生之路。1200年後的現在,踏上「遍路」的追尋之旅不再只是宗教的,而是一條與自我對話與心靈成長的旅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