標籤 TRE 下的所有文章

原來,發抖不等於軟腳?簡介 TRE 壓力釋放練習(三)

很多時候,我們以為發抖就是我們軟弱。

於是,我們盡力壓抑自己內在的顫抖。

殊不知,原來,發抖是身體自然釋放壓力的過程,我們花這麼大力氣在做的,只是把壓力累積在身體裡面,啊?!

當我在面對個案時,我常常請他們觀看這個從國家地理頻道的節目中擷取出來的 Youtube 視頻

我也想邀請你觀看這個視頻,把聲音關掉,完全不需要花力氣去聽英文。你只要知道,這是生物學家在幫北極熊做身體檢查,所以一開始就是幫北極熊打麻醉藥。不過,北極熊哪知道你不是想吃了我啊?被直升機怪獸追趕的北極熊,可說是在創傷壓力中,然後就中槍倒地了。

重點是一分零三秒開始,北極熊甦醒的過程。

北極熊的身體開始顫抖。抖啊抖的。

然後,就深呼吸好幾次,北極熊就把剛剛的創傷壓力給抖掉了!

沒錯,就這麼簡單!!!

只是,人類忘記了這個本能。

於是,我們只好花錢去學什麼 TRE 壓力釋放技術,或是其他身體療癒技術。

沒辦法,這叫做文明的代價。不然呢?你想回去過沒水沒電沒手機的原始人生活嗎?

好吧,看完北極熊的顫抖,讓我們來看嘉琪老師示範的三十秒。

創傷可以一次被療癒嗎?簡介 TRE 壓力釋放練習(二)

TRE(Tension/Trauma Releasing Exercise)的名稱當中確實有包含創傷壓力釋放的部分。不過,在進一步介紹 TRE 之前,我想先清楚說明,不是所有的創傷壓力,做一兩次 TRE 就可以被“完全療癒”。TRE 並不是醫療介入,TRE 只是一套運動身體的練習,讓你有機會接觸到身體自我修復的本能。

在這個部落格的文章裡,以及在我上課的時候,我都會強調一個重要的觀念:一整個系統的複雜問題,需要一整個系統才能解決,不可能靠單一介入而得到百分之百的系統改變與修復。

這個道理其實很簡單,全台灣的人民其實都懂(但不見得願意承認)。台灣的政治問題就是一整個系統的複雜問題,所以,很難靠單一介入(改選市長或總統)得到百分之百的系統改變與修復。只是,每幾年我們就懷抱希望,然後又重重失望。

當我們的身心在受苦的時候,常常會渴望有靈丹妙藥藥到病除,給我吞顆藥,讓一切苦痛遠離。或者,最好有個強大的療癒師能夠一次把我全身上下(包括過去未來)所有苦惱都解除。這真是我們所有人共同的渴望啊~我也很希望人生可以這麼簡單就好了!只是,太過快速而簡單的人生,不也就失去很多意義了嗎?

人生,是有很多不需要重複受苦的方法,確實不需要因為苦痛而放棄人生。同時,脫離苦海本身,確實是一段旅程,而不是單次性的快速奇蹟改變。

這個~其實心理治療師在目前華人社會裡很難賺錢的原因之一就是我們很誠實。

從我們學得所有心理學與心理治療理論,我們只能誠實(有道德的)跟你說,任何複雜的身心苦惱,包括多年累積在你身體與心靈上的創傷壓力,是可以透過努力改變的喔,不過,請不要期待一次性的奇蹟療癒。

人家佛教也有誠實的說:身是菩提樹,心是明鏡台,時時勤拂拭,何處惹塵埃。除非你上輩子跟上上輩子還有上上上……輩子,已經花了好幾世修行,才有機會可以在今生大徹大悟脫離苦海。不過,人生好玩的就是,我們又不知道自己的前世,每個人都有機會,只要願意修心,說不定真能得到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的洞察耶~

就像大多數人也知道,過去很多人為了快速減重,採用的方式傷害身心,要健康地管理體重,其實需要長期的健康飲食與適當運動。而運動本身,需要長期累積,才能真正訓練我們的肌肉與神經系統。

就像不會有人期待吃一顆藥或上一堂課,自己就會變成奧運體操選手,突然變成可以後空翻的體操選手,或者變成追風的自行車選手。因為大家很清楚知道,身體的協調與肌肉的強度與耐力,都是需要時間慢慢培養的。

同樣的 TRE 也是一種運動,我們不需要練到奧運比賽等級,可是任何運動,都還是需要我們願意花時間進行練習,我們才能看到自己的變化與進步。

可是,如果一次 TRE 練習無法讓人感覺到什麼好處,那怎麼會有人想繼續練習呢?所以,其實一次的 TRE 體驗,還是可以幫助參與者體驗到身體放鬆的狀態。只是,根據個人狀況的不同,這個放鬆可以持續多久,就不一定了。

在我的經驗中,只要能把握住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的原則,在老師的陪伴下,大多數人都可以在第一次上課就開始練習觀察陪伴自己的身體。有可能是覺察到自己的大腦真的很不願意放手給身體來引導自己,也有可能是覺察到自己的大腦一直卡在想要專求“完美”控制身體的狀態,或者,體驗到輕微的釋放也能讓自己比較放鬆。

可是,如果學習者本身已經卡在身心失調中多年,我觀察到的是,這些學習者常常會很自動地“忘掉”這第一次的 TRE 體驗,下次回來的時候跟我說,記不得運動步驟,只記得最後結果還不錯。或者,即便記得可以怎麼做,但自己一個人在家裡,就繼續卡住,完全不會想要自己練習。

這些都是很常見的狀況,因為,當我們的身心“習慣”處在壓力狀態中,身體也會習慣處在一種模式(holding patterns)當中,我們需要慢慢跟身體與心靈的許多部分溝通,才有辦法慢慢改變。

任何太過突然的改變,即便身體當下覺得舒服,也很容易因為不習慣而馬上自動調整回來。這一點很多按摩師都知道,有些人的身體,即便你用盡全力把某部分的肌肉揪結解開,不用一兩天那個部分又自己揪結回去了。但更嚴重的是,對於有複雜創傷壓力的人來說,在身心沒有準備好之前做任何的大幅度鬆開,都有可能引起恐慌,所以,改變更需要一小步一小步的,在值得信任的人陪伴之下,安全前進。

改變有趣的地方就是,我們可以踏出一小步,體驗到改變,然後,又清楚知道,還需要未來一段日子的累積。

以上的原則,不只是適用於 TRE,其實也適用於所有改變身心的方法。例如現在在台灣也有人已經在推動用穴道敲擊來改變情緒與身心狀態,或者其他身體工作方式。又或者早已經存在多年的心理劇、認知行為療法、沙遊等等。

給大家一個參考,要知道一位老師是不是創傷知情(trauma-informed),就是請他說明,為什麼我們在面對創傷壓力時,不能太快太急的推動改變?

簡介 TRE 壓力釋放練習(一)

壓力釋放技術(TRE, tension/trauma releasing exercise)是一套由身體來釋放壓力的練習。TRE 為 Dr. David Berceli 所創的一個溫和運動,藉由啟動人體自然的抖動,在安全與可控的環境中協助人們釋放深層屈肌肌肉與肌筋膜(fascia)的緊繃與壓力,以利身體回歸到平衡的狀態。在熟悉 TRE 練習之後,這樣的技術也有可能幫人釋放累積在身體裡面的創傷。

在進一步說明之前,我想邀請你花兩分半鐘來觀看這個影片:一隻北極熊被生物學家開著直昇機追啊追,生物學家需要給北極熊做健康檢查,可是北極熊並不知道啊?!你不用仔細聽英文,重點是觀察北極熊從逃跑,到昏倒,到甦醒這個過程中的身體律動變化。(請別擔心,生物學家沒有傷害這隻熊喔~只是要打麻醉針,熊熊才能乖乖讓他們做檢查~)

Screen Shot 2017-12-30 at 6.11.28 PM(北極熊的內心 OS:這群奇怪的動物到底是想對我幹麻啦?難道我命已至此?)

大家有看到北極熊從麻醉藥中醒過來的時候,身體自動進入一種顫抖狀態嗎?這就是 TRE 練習要幫助我們恢復的身體自然療癒功能。

北極熊搞不清楚為什麼會被大怪物(直升機)追,又為什麼身體突然麻痺。這對北極熊來說是一種巨大的壓力,但是,北極熊並不會因為這次的身體檢查而得到創傷後壓力症候群,因為,北極熊的身體在知道自己是安全的之後,很自動地顫抖,把沒做完的動作做完,然後就把儲存在身體裡面的壓力給抖掉了。

可是,我們人類自從進入文明社會,就忘記這種動物本能了。可能從我們還沒有進幼稚園幼幼班開始,這個世界就告誡我們,身體隨便亂抖是一件不禮貌不美觀的事情。(哎啊,殊不知,導致我們長大之後還要花錢去把這項身體本能給恢復回來。)

其實,不由自主的身體抖動在很多身體律動中都會自然發生。例如,有些練習氣功久的人,會有所謂的自然氣動的狀況,有些人從事激烈運動時(或之後)也會體驗到雙腿抖動。

當然,不受控制的身體抖動,過去也背上“焦慮”症狀的污名。是沒錯啦,焦慮時會有這樣的狀況,當我們無法控制自己的身體,那是讓人很害怕的一種狀況。

不過,TRE 邀請大家重新來了解身體的自發顫抖,重新看到原來動物們也可以運用自發顫抖來調節身心呢!如果我們懂得如何去悅納並調控身體的抖動,那其實也是一種學習身心自我調節(self-regulation)的重要步驟。

 

2018-2019 的訓練課程第一波:抗逆復原力:創傷知情與復原初階工作坊

這是一個從身體親身體驗,開啟你培養抗逆復原力的旅程。人生總有起伏,創傷壓力也隨時可能在下個轉彎處等著。不過,我們的身心卻也有著抗逆復原力(resilience),而且,只要我們懂得技巧,可以透過練習來培養自己身心的抗逆復原力。

高雄: 4/27-28(週五週六)。台北:5/5-6(週六週日)。

課程報名網址:https://goo.gl/forms/mBUkk1amRcqxeq522

課程簡章網址:https://peacebodymind.net/2017/12/30/2018-抗逆復原力:創傷知情與復原初階工作坊/

臉書 event page:https://www.facebook.com/events/2127387614162070/?active_tab=discussion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臉書粉絲頁: https://www.facebook.com/AsiaTraumaInformed/

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 目前由胡嘉琪博士召集對於創傷預防與復原有專業素養之助人工作者或教育工作者而成立之合作團隊。未來會在累積經驗與資源後,根據情況發展為社會企業或法人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