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alidate vs. Invalidate:從萬芳的歌來理解辯證行為治療中的詞

在翻譯辯證行為治療技巧手冊時,遇上一個很難找到中文的詞:validate/invalidate。我跟其他翻譯者的意見有些不太一樣,不知道最後會怎麼決定。

辯證行為治療的理論之一,是解釋情緒失調(emotion dysregulation)怎麼來的?而其根基在於生理社會(biosocial)理論,也就是個人生理特質與社會環境互動會造成個人身心的失調。換句話說,我們每個人都有一些與生俱來的特質,當這些特質跟環境不合,或者,這些特質所伴隨的特殊需要沒有被環境滿足,就比較容易讓我們發展出情緒失調。

例如,天性比較敏感,情緒比較多的孩子,如果剛好配上直腸子的照顧者,照顧者可能不懂這個孩子在鬧什麼情緒。如果這個照顧者本身又因為其他因素(例如壓力大)而容易發脾氣,這兩者互動之下,就可能讓照顧者跟小孩,上演出越吵越兇的劇碼,小孩覺得自己不被理解而更努力發脾氣,大人搞不清楚只覺得這個小孩很壞,就更阻止對方發脾氣(咦,這個好像連續劇裡面的劇情啊!好像也可以換成配偶或師生之間的劇碼~)。

辯證行為治療中提到,在這樣的互動下,小孩本身的經驗就常常被 invalidated。而如果小孩本身情緒敏感,容易沮喪生氣,又缺乏自制力,長期在 invalidating 的環境中,就很容易造成小孩發展出情緒失調。

因此,在辯證行為治療的四大技巧訓練領域中包括「有效人際關係」的技巧。而其中一個重要的技巧就是如何 validate 他人與自己。

講到這裡,就想回到討論 validate 這個詞到底要怎麼翻譯呢?一般的字典,會說 validate 就是驗證,確認,認可的意思。例如,我們可能會說,實驗的結果 validate 之前的假設。所以,辯證行為治療的創始人,使用了一個非常科學的語言來試圖描述這個人際關係中的重要技巧。

可是,這樣的英文科學語言放在中文當中就變得超級奇怪,例如,如果我們說:「父母需要驗證小孩的情緒」,大家肯定聽不懂。如果改成:「父母需要認可小孩的情緒」,雖然句子意思通,但卻又不是其本意 。尤其,生氣的父母一聽到這句話,火氣更大:「你是告訴我說,我家小孩在那邊鬧脾氣威脅我不買電玩就不吃飯,我要去認可他這樣的情緒?那他不就騎到老子頭上來了嗎?我看你們這些治療師真是有神經病!」(在學校當老師的讀者可能知道,一旦老師對某些父母講了可能被誤解的話,有些家長可能馬上這樣開罵啦~)

所以,我們需要回頭更深一層的了解,到底什麼是 validate/invalidate?

在這時候,不知為什麼,腦海裡想起很久以前的一首流行歌的歌詞:

「你的世界,若不要我陪,告訴我,我試著了解~」

https://www.youtube.com/watch?v=yQIo7beRZjg

雖然這是情侶之間的歌詞,但這何嘗不能用在親子與師生關係之間。當兩個人之間出現間隙,總要有一方,試著開始去了解另一方的內心世界。

在溝通中,當我們嘗試去 validate 另一方時,就是在踏出試著了解的一步。

我們試著邀請對方說出自己內心的感覺與想法,以及身體的感官知覺,這些身為另一個人只能嘗試觀察卻永遠無法真正得知的主觀經驗。

當我們傾聽對方述說的話語之後,我們試著把自己的了解說出來,問問對方,我這樣的理解有貼近你的內心世界嗎?因為我們知道要尊重對方的主觀經驗,任何我們的理解只能是一種初步假設,所以我們用抱著做科學實驗一樣的中立精神,虛心地跟對方確認,我們是否理解到對方了?再不斷修正假設,不斷繼續彼此溝通。一步步地,兩個人之間的距離就有可能重新拉近。

有著濃厚行為主義色彩的辯證行為治療,沒有用同理心這個詞,而是選了一個用做科學實驗精神的詞來傳達以上這個豐富的溝通過程。

回頭聽聽萬芳的歌,戀人之間,從初戀時抱著電話,一路走到逐漸疏遠。很多人在面對這樣的狀況時,會情緒高張地去指責對方變心,去要求對方付出。但是這首歌試圖說出另一種面對問題的因應之道。當其中一人,能夠自己先安撫自己在寂寞午夜無法入睡的痛苦情緒,溫柔地向對方伸出手說:「你的世界,若不要我陪,告訴我,我試著了解~」。那麼,那已經走到僵局的溝通,才有可能轉圜的餘地。

而如果我們能夠有這樣的情緒調節與人際關係技巧,用來面對個案,教養小孩,與伴侶相處,與同事溝通,我們的社會,真的能夠變得更平靜調和呢!(PS:我暫時,用傳達理解這樣的名詞,來翻譯 validate 這個英文~)

4 關於 “Validate vs. Invalidate:從萬芳的歌來理解辯證行為治療中的詞” 的評論

  1. Susie Li

    想請問假如要去validate一個同事,那位同事和我是競爭關係,她的失落剛好是我的得利,這樣的狀態該如何做會比較好呢?同理顯得假惺惺,不理會顯得沒有同情心…

    回覆
  2. 胡嘉琪 Alicia 文章作者

    validate (傳達理解)是改善關係的一步,所以,我猜第一個問題反而是回到,什麼樣的策略才是管理這段同事關係的最好方式。有時候,競爭關係來自于別人把自己當成競爭對象,而我們很難去控制別人要怎麼對待我們,如果別人硬是把自己當成競爭對象而處處不讓,其實,適度的 validate 對方,或許可以讓對方知道你有嘗試著了解他,至於對方要把這樣的理解當成什麼,也是對方的事情吧~有時候,競爭感來自于我們自己內心的匱乏感,那或許就可以問問,有可能,我可以把這個人當成自己的競爭對手但也感謝對方的存在嗎?在內心中維持這樣的辯證兩極變成是第一步了。因為清楚知道對方就是競爭對手,所以不需要說出損害自己的話語,同時,因為感謝對方存在讓自己不斷努力,所以有時候也可以真心地傳達理解。

    回覆

發表迴響

在下方填入你的資料或按右方圖示以社群網站登入:

WordPress.com 標誌

您的留言將使用 WordPress.com 帳號。 登出 /  變更 )

Facebook照片

您的留言將使用 Facebook 帳號。 登出 /  變更 )

連結到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