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用 “感官律動” 翻譯 SP & SMART 的原因

作者:胡嘉琪 © 2023

大家好,嘉琪想在這邊分享一下我自己的思考,我並不覺得我有代表任何一個機構來決定中文翻譯名稱的權力。所以,單純就是分享想法後,拋磚引玉,或許更多人可以摸索出更適當的翻譯。

兒童發展的 Sensory Motor Stage 感覺動作期

大部分有念過心理學的人都記得,皮亞傑把兒童的認知發展分成四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感覺動作(或翻譯為感知運動)期(Sensory Motor Stage)。

在這個生命開頭的第一個階段,小寶寶會透過五感來探索與暸解這個世界。例如,小寶寶沒有“媽媽”這個詞彙的認知概念,但小寶寶很快就可以透過嗅覺來辨認出,誰是那個喂我奶的 “客體”。

而隨著寶寶發展出使用手腳跟身體的能力,寶寶開始能夠用各種動作來探索這個世界。在這個時期,兒童對世界的認知地圖,就來自於這些身體動作形成的內在表徵。

例如,可不可以安全地爬去拿想要的玩具?可不可能在跟爺爺討塊糖吃後,再走到奶奶那邊要第二塊糖,然後大家都是開心的?身體不舒服哭哭的時候,會不會有溫暖的抱抱?

換句話說,這些寶寶跟照顧者相處的互動過程,會變成孩子的身體程序記憶,這些記憶大多不是語言可以描述的,也沒有視覺影像的回憶畫面,但這是孩子們認識到自己與他人的第一份認知地圖。

而創傷,不管是不是童年早期的創傷,還是成年後的創傷,同樣的,也大多儲存在這個身體層面中。

那為什麼嘉琪後來把 Sensorimotor Psychotherapy, SP 以及 Sensory Motor Arousal Regulation Therapy, SMART 翻譯成感官律動心理治療以及感官律動激發狀態調節治療呢?

創傷治療的核心:修復人我之間失聯的韻律

生命中總有意外與難題,唯一恆常不變的,就是生命是充滿變數的。

讓我們受傷最重的,不見得是遇到逆境,而是在遇到逆境的當下,孑然一身而求助無門。

安全的關係,是人我之間能夠有著調頻同步的韻律,那時,兩個神經系統可以找到相互唱和的韻律。

於是,在身體取向的 SP 跟 SMART 晤談過程中,治療師一次又一次的透過對自身以及對個案的覺察,找到人我之間的韻律,而在這個韻律當中,生命自然地會找到解決方法,自然地會往療癒與成長的方向流動。

這可能是,治療師注意到個案緊繃的肩膀後,悄無聲息的拉開身體與心理距離,讓彼此有安全感。

這可能是,治療師注意到孩子今天一進來就想砸玻璃,於是拿起安全無害的塑膠小球,吸引孩子的注意力,帶著孩子一起玩丟塑膠小球的攻防遊戲。

這也可能是,在一方好奇地探尋中,另一方注意到自已的呼吸卡住了而不恐慌,而是好奇這樣的卡住是什麼樣子的卡住。

所以說,整個創傷治療的重點不只在於身體做什麼樣的動作,也不只在於使用身體哪些感官與內在感知,而是如何重新修復人我之間的韻律。

不管是 SMART 還是 SP,都特別注重依附關係的修復,這有別於其他只專心探討身體動能與動作的治療取向(雖然,所有取向都需要安全的治療關係)。

因此,我在跟台灣夥伴們分享後,就使用 ”感官律動“ 這樣的詞彙來翻譯這兩個治療取向。希望藉此跟發展心理學的認知發展理論有所區別,同時,也希望不用 “動作” 或 “運動” 這樣的詞彙,可以避免個案或初學者誤會這兩個取向。

尤其,是在推廣 SMART 兒童創傷治療時,助人者會跑來跟我說,一些家長跟老師們會有點執著的想知道,兒童做什麼動作,做幾次,才能讓兒童變得乖一點?

嗚嗚,重點不是兒童要跑幾圈操場或在瑜伽球上彈跳幾次,重點是,有大人可以陪著兒童,一起跑跳,然後,可以注意到兒童什麼時候身體激發狀態開始改變,然後回饋給兒童知道,讓兒童也發現到自己的改變,然後,兩個人一起好奇與慶祝!

後記:名字的力量

雖然我是個理工科腦袋的人,我也沒有學過翻譯專業,

但在這邊,我也想順帶分享一下我對於翻譯名詞的想法。

從上面的討論,或許有些人已經看得出我背後隱藏的意圖,

那就是選擇既接近英文原意,又能幫助中文讀者了解 SP & SMART 的翻譯名詞。

翻譯,也是一個重新命名的過程。

我的感覺是,中文是一種很有穿透身心靈力量的語言,

一個字或一個詞,會自動引發活在中文世界人的很多聯想,甚至會引發身心靈的感應。

每一個中文字詞的本身就是一個包含眾多重訊息的隱喻。

學習象形中文的過程,就是學會一個透過隱喻來理解世界的華人文化。

附註:

除了在我的書中有討論我為什麼把 Window of Tolerance 翻譯成 “身心容納之窗” 或 “容納之窗”,這裡是另外一篇討論英文翻譯成中文名詞的分享:

明心見性的心智省察力(Mindsight)

發表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