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系統改變

未來世界的一堂課:用創傷知情角度來理解疫情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著作權 © 胡嘉琪 2021 版權所有)

在 n 年後的未來,某個創傷知情學校的教室裡,老師正帶著一群小朋友上課。

老師:「小朋友早,我們今天繼續回來討論創傷知情。創傷知情的知識之一,就是能清楚說明人類的身心對壓力會產生反應。不同程度的壓力事件,會激起我們不同的心理情緒與身體壓力(應激)反應。有沒有人可以舉個例子呢?」

小明馬上舉手回答:「我知道!一般的壓力事件就像今天早上上學時,天空突然開始飄起雨,這對我來說就是一般壓力事件,讓我有更清醒的情緒,我就更快速地找地方躲雨,然後我也開始掃描環境,讓自己可以找出不被雨淋又能夠繼續往學校走的路線。」

老師:「小明說得很好!那我們來繼續複習,之前有說過,生活中的一些中等重大事件,則會讓我們更有警覺心。小玉,你來舉個例子好嗎?」

小玉:「嗯,中等重大壓力事件。喔~我們下個月有個很重大的考試,這個比平常的小考更重要。昨天媽媽提醒我,就讓我更有警覺心,我的警覺心讓我規劃好每日複習進度。我自已覺得啊,這樣的警覺心所激發出來的戰鬥反應,是在我的身心容納之窗內的!」

老師:「小玉,你回答得真棒,還記得覺察自己的身心容納之窗。那換老師來舉個例子說明。你們未來的生命中還會有很多中等壓力的重大事件。有些生命中的中等重大事件,也會讓我們有點害怕。例如,有一天,你大學畢業後要進入社會工作,大多數人在開心之餘也會感到有點惶恐。這樣的害怕讓我們能夠找長輩聊天請教,或更努力進修、更積極找工作。換句話說,害怕程度如果不是太高,啟動的就是我們的社會互動系統,讓我們從關係中尋找支持的系統,以及在身心容納之窗內的交感神經激發所支持的有目標的小小戰鬥狀態。」

小凡:「老師,可是為什麼每次我表弟覺得很害怕的時候反而不敢找任何人幫忙呢?」

老師:「小凡,你這個問題很重要。記不記得我們之前說過,我們的身心要大部分都在容納之窗裡面,才能夠進行人際關係的社會互動。我猜想,對你表弟來說,害怕的情緒很強大,可能一出現,就強大到讓他的身心狀態超出容納之窗了。」

小玉:「我知道!就是「脫窗」了!小凡的表弟很有可能一害怕就凍結了,跟老師你上次說的故事裡面的小白兔一樣!」

老師:「嗯,是的。當我們更理解創傷,我們也開始明白,為什麼持續受創傷壓力侵擾的孩子(與大人們),很容易被日常生活壓力而激發出強烈的害怕、驚恐、或者由恐懼轉為憤怒。好,大家來看黑板上的這張圖!」

老師說明:「一般族群與受創族群(或高敏感族群)對同樣壓力事件會產生的情緒反應,及其後續的應激壓力身心反應是不同的兩個曲線。」

老師看大家都認真聽講,就繼續說道:「舉例來說,一個正處在高分童年逆境狀況中的孩子,昨晚爸媽彼此家暴沒睡好,早上起床空著肚子去上學,遇到突然下雨,孩子感到害怕又生氣,也顧不得躲雨,橫衝直撞地往學校跑去,在校門口撞到老師,被老師說了一句,就氣得把校門口停的一排電動車全部推倒。」

「當然啦,並不是說所有曾經受創的人,都一直會顯現出紅色曲線的反應。紅色曲線想顯示的是目前還卡在創傷反應中的人,也就是常常脫離身心容納之窗的人。」

「畢竟,有些人雖然遇到逆境,但他身上有很強大的復原力,很有可能在日常壓力事件下是綠色曲線,有可能要遇到中等或高等壓力的時候,才切換成紅色曲線。」

這時候,老師看到小明開始有點不專心,就點名說:「小明,你超級喜歡編故事的,不然,根據我剛剛舉的例子,你來幫我們改編一個很有復原力的小石頭遇到下雨天的故事。」

小明才想了幾秒鐘就說:「小石頭的爸爸媽媽常常吵架,昨晚又吵到三更半夜,所以,昨晚小石頭都沒睡好,但早上上學途中,樓下早餐店的大媽每次都會為小石頭留一份早餐,大媽特別提醒小石頭今天會下雨,還強塞了把傘。果然走到一半突然下雨,小石頭開心撐著傘上學。到校門口,小石頭跟老師有禮貌地打招呼。上課的時候,小石頭看到導師一進教室就臉臭臭,馬上能夠察言觀色,猜想老師早上不知道遇到什麼事情了。但是,小石頭放學回到家看到爸爸跟媽媽又喝醉酒,兩個人在大吵,這次爸爸特別兇,就馬上引爆小石頭的驚恐與憤怒,二話不說就幫著媽媽去打爸爸一拳。然後他們父子倆就扭打成一團!」

老師點著頭,心裡面超級佩服小明編故事的能力,這小孩之後肯定能夠當個編劇或小說家!

老師繼續給大家講課:「另外,這世上也有抗壓性特強的族群,也有天生的犯罪天才。抗壓性特強的人面對壓力事件比較不會有情緒反應,天生的犯罪天才可能對很多事情也都沒有情緒反應。所以,他們的曲線會低於這張圖的綠色曲線,即便面對高度壓力與創傷壓力事件,他們最多也是警覺以對,不害怕也不恐懼。」

老師問大家說:「有沒有人能夠來說說,為什麼我們要去分辨這些不同的曲線呢?」

小玉馬上舉手說:「我記得老師說過,創傷知情的視角,幫助我們更能去理解為什麼不同的人面對看起來同樣的事,卻可能有截然不同的反應。這樣的理解,讓我們更能有同理心與換位思考的能力,也讓我們能夠更省力地去找出因應之道。因為,如果系統中不針對受創族群設計出保護與介入的措施,那麼之後整個社會就會付出更巨大的社會成本。」

老師點點頭,提高聲音問道:「那大家記不記得在二十一世紀初期,全球曾經發生過一次疫情?」看到全班同學都點頭,還有人馬上脫口回答那是 Covid-19,或新冠病毒疫情。老師就繼續說:「今天,我們也可以借用這樣的視角來思考二十一世紀初期的新冠病毒疫情。」

老師說:「十四世紀的時候,黑死病疫情席捲整個歐亞大陸,死亡率大約是在 30% – 60% 之間。請各位小朋友現在用手邊的平板電腦,選一個地區找出 2019年末到2021年春天,官方公佈的統計數字,然後,用「死亡人數」除以「確診人數」,你們得到的比例是?」

小玉:「我選了英國,那一次疫情連英國首相都因為一開始低估病毒威力而感染確診,我得到的數字是百分之 2.8。」

小凡:「我選的是巴西,得到的數字也是百分之 2.8!」

小明:「我選了美國愛達荷州,那邊傳統上支持共和黨,而據說 2020 年時美國剛好有總統大選,共和黨中許多保守教派的人拒絕保持社交距離,結果我得到的數字是百分之 1.1。可是,老師我覺得這個數字需要修正,因為如果當年很多保守共和黨美國人拒絕配合,那會有很多只有輕微症狀的人根本不會去做篩檢,那就是說,那時候那個地區的死亡率肯定低於百分之 1.1。」

老師說:「大家動作都好快啊!對於百分比的概念也掌握得很好!那個時代的新冠病毒疫情讓人有種防不勝防的感覺。跟十四世紀的瘟疫不一樣,並不是因為它所到之處一半的人就死光光了,而是,大多數感染新冠疫情的人只有輕度症狀或沒有症狀。換句話說,我們可以來看黑板上的這張圖。」

小凡說:「喔,老師我知道,我有聽爺爺說過,為什麼新冠病毒疫情當年在地球上引發這麼多對立,就是因為不同族群的反應曲線是不一樣的。如果大家風險都一樣,那其實不管政治立場,大家比較有可能同心協力來想辦法,但因為不同族群的風險不同,就很難讓大多數人明暸這是怎麼一回事!有些人就覺得這對他不是威脅,就不用管別人。有些人害怕到過度恐懼,反而造成問題。」

小明也加入討論:「還有,我奶奶說過,那年代的人類普遍很難理解看起來矛盾相反的事情為什麼同時存在,更還缺乏集體解決複雜社會議題的能力。所以,要讓大部分群眾遵守規則,就需要讓群眾感到恐懼或憤怒。那不就變成要不斷用高度壓力來驅使大多數人了嗎?這樣的生活好不舒服喔!那時候的人類為什麼這麼奇怪呢?」

小玉也說:「我有在書中讀到,二十一世紀初期的人類,大多數都還沒有從小就了解身心容納之窗能力的訓練,一般大眾很習慣受情緒渲染而做出各種激烈反應。那時候的人類大多數都還沒有辦法使用全腦整合的潛力呢!」

老師很高興地看著學生們熱烈的討論,摸摸自己的後腦勺說:「你們都想到很多重要的觀點!把老師明天要上課的內容都帶出來了呢!人類的歷史很長也很短。今天提到十四世紀橫跨歐洲亞洲的黑死病,你們可以想像那時候的人要活下來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所以一場瘟疫奪去百分之三十到六十人的性命,卻也開啟了歐洲歷史上所謂的文藝復興,而文藝復興時期對科學的重視,在幾百年後,終於讓地球人在二十一世紀初遭遇到全球新冠病毒疫情時有更大的存活率。但是這兩場疫情對人類文明都造成重大的改變,我們明天上課也會繼續討論,這堂課就先上到這邊,大家趕快去操場上集合,接下來是兩個小時的戶外爬樹時間!」

擁抱孩子身上的力量

如果,在未來的人工生殖高科技技術中,你真可以選擇未來孩子的特質,

你會想要勇敢、強壯、聰明、天生領袖、有更高機會成為所謂人中龍鳳的寶寶嗎?

現在還沒有這樣的基因科技,所以比較實際的問題是,在你規劃人生時,你會選擇找一個又強大又聰明的伴侶,然後生下這樣的寶寶嗎?

如果,真是這樣,那恭喜你,你會得到一個喪屍寶寶。

而如果,你真的跟韓國繪本故事裡的媽媽一樣,把你內在的陰影投射到這個寶寶身上,不願意去抱這個寶寶,那麼,你也會 ”自然而然知道” 這個寶寶沒有任何的情感,是隻只會吃食的怪物。

沒有一個寶寶真的會天生沒有情感,只有被內心陰影掌控的大人,才會把自己的內在投射到孩子身上,把小寶寶的種種行為解釋為邪惡的存在。

即便是所謂神經多元化(neurodivergent),甚至屬於泛自閉症光譜的孩子,只要身而為人就會有感情,只是,孩子天生的氣質不同,表達的方式就不一樣。

可是,在 “喪屍小孩” 的繪本故事裡面,她的媽媽只看見這是一個如死屍般沒有情感,只會“哭餓” 想要吃東西的孩子,所以,故事裡媽媽從來沒有去擁抱過這個孩子。

而把孩子看成怪物的媽媽,也只有一種選擇,就是要不斷去偷動物來餵養這個孩子,但這並不是寶寶需要的,所以,寶寶就繼續喊餓。因此,媽媽最後把自己的四肢也切給寶寶吃。

並不是什麼偉大的無私母愛,這是完全沈浸於自戀被害者情結的表現。

”看吧,我的兒子是這樣的怪物,連親生媽媽的手腳都吃掉了。但我是偉大的,我是願意犧牲自己去成就小孩的媽媽。“

而很不幸地,世人也傾向於歌頌這種自戀自殘的父母之愛。

但其實,在媽媽把自己的軀幹給小孩吃的時候,小孩沒有吃掉媽媽。

小孩做的,僅僅是,用雙臂抱著媽媽說,真是溫暖啊。

這一個能感受到溫暖的小孩,終於,得到人生中的第一個擁抱。

如果我們真正體會什麼是依附理論中的 “共同調節 co-regulation”,那麼我們就知道,不管養育孩子過程中有多辛苦,其實,這是一個相互調節與滋養的過程。

只有在父母把孩子投射成加害者,才會變成自殘式的犧牲。

為什麼父母會把內心陰影投射在孩子身上,把孩子當成加害者呢?

其中一個來自於,父母本身無法擁抱強大力量的雙面性。

我必須要承認,最近這段養俄羅斯狼犬的日子,讓我又重新去反思與理解自己內心的陰影,我也會害怕強大的力量,因為,越是強大的力量,越是帶有毀天滅地的可能。

上面的眼神,有沒有讓你覺得很冷酷?很像後面那隻白龍吧?

越是聰明而功能強大的獵犬或牧羊犬,越具有能夠冷靜而殺伐決斷的一面。

俄羅斯獵狼犬,可以在別人家的鬥牛犬搞不清楚狀況騷擾自己主人家的小孩時,一躍而起把鬥牛犬的喉嚨咬斷。因為,獵狼犬本來就是可以用每小時接近六十公里時速的瞬間爆發力,追上狼群而一舉殺之。

獵狼犬的尖牙利齒!

邊牧(邊境牧羊犬 Border Collie),則是華人圈中比較知名的牧羊犬,因為他們被評比為全世界最聰明的狗,而華人文化一向崇拜天才,所以連狗中的天才犬也受到關注。

不過,你有想過,邊牧那可以用眼神就指揮一群羊的力量背後來自於什麼樣的毀滅能力呢?

沒錯,那來自千萬年的捕食獵殺能力。一次獵殺一隻很沒效率,所以,能夠把一群羊圈起來,然後選擇弱小者來捕殺,這樣的強大控場能力。

於是,我發現,要養強大的狗兒子,我要當強大的媽媽。要能夠在容納之窗裡,擁抱力量以及力量背後的陰影。

人跟動物也沒多大差別啊~

要養天才,就要面對毀天滅地的各種黑暗力量,要了解創傷,要了解人格異常與精神疾病。

聰明的小孩,兩三歲就可以謊話連篇。

社交能力強的小孩,三四歲就可以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

冷靜理性的小孩,六歲就一針見血說出你的虛偽。

有創意的小孩,總是拒絕寫無聊的作業。

長袖善舞的小孩,小學就可以搞團體分裂。

未來的武俠高手,五歲可能就在你面前把兔子殺了。

可是啊,爸爸媽媽們要能夠擁抱這些力量,不可能獨自一個人完成。

”喪屍小孩“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什麼呢?

那就是,即便爸媽以為自己的寶寶是 ”喪屍小孩“,千萬不要把小孩關在地下室自己養。

因為,每個小孩都需要一整個村子的人幫忙養育才行。

當 ”喪屍小孩“ 可以跟村莊裡面很多人互動,

隔壁的爺爺可能會發現,這個不愛笑的孩子,總是把大塊的肉留給自己的孫子吃。

村尾也一樣不喜歡湊熱鬧的奶奶可能會看見,這個 ”不討喜“ 的孩子,其實默默地觀察整個村莊人們的互動。

隔壁村的叔叔來拜訪的時候,很驚訝地發現,這個 ”不專心“ 的孩子,其實可以一心多用。

總之,一種米養百樣人,孩子的百樣問題行為背後,說不定就有百樣的功用啊~

#遍路線上課程售後服務#三月二十七日早上十點

歡迎支持遍路文化的新知舊友,來參加三月二十七日(週六)早上十點到十一點半的線上公益課程,我會分享平安 999 的各種使用變化招式與細節。

當我們能夠對心法融會貫通,#一招可以變九招

詳情會由遍路文化寄發電子郵件給你,所以請注意過去與未來幾天來自遍路文化的郵件喔!

線上課程

◆ 創傷知情: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3

折扣碼:trauma327

◆ 陪伴青少年遠離毒性壓力https://ontheroad.today/course/20

折扣碼:stress327

2021/3/31 前於遍路官網結帳輸入折扣碼,現折100元

別讓過度譴責造成防疫破洞(當我們同在一起,面對不完美的世界~續集)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學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因為境外移入案例,讓台灣確診數破百,引發台灣民眾的另一波恐慌。網路上對於在二月底三月初出國旅遊,三月初之後從歐美各國回台灣的人,充滿譴責之聲。

確實,這樣的譴責可以減少近期不必要的國際旅行。到目前為止的新聞與網路言論,希望已經足夠讓所有人三思而後行了。

但我認為,如果民眾繼續過度譴責,恐怕反而會造成防疫破洞。為什麼呢?

(一)在害怕被過度指責的狀態下,人們就很難說實話,但目前台灣最傲人的防疫系統,就是建立在相對透明的資訊網之下。

前車之鑑就在武漢,一開始開口說實話的醫生「遭受了前所未有的、非常嚴厲的斥責」之後,只好安靜下來(眾新聞,03/11/2020)。

是的,責備能有效地改變人類的行為,但也包括大家就不敢說實話了。這點是亞洲人非常能夠理解的文化現象。

為了要維持透明的資訊交流網,一個社會不能不分是非對錯,但也不能過度譴責。所以,這正是我們練習中庸之道的好時機。

(二)當人們因為被過度責備而勾起強烈羞愧感時,免疫力系統會下降,若真已感染病毒,這反而會讓病毒發作更嚴重,或造成復原的延緩,以及傳播疾病風險提高。

在華人文化中長大的人,大概很能夠瞭解什麼叫做強烈的羞愧感,那是一種讓人無地自容,想要鑽地三尺後消失的感受,那是一種全身或局部冰冷凍結的知覺,那是一種心理上不再感覺被愛與被接納的情緒。

在強烈的羞愧感當中,本來好好的免疫系統就被打亂了。有可能本來沒病或只會生小病的,就變成生大病。而目前我們最不需要的就是給醫療系統過度的負擔。COVID-19 的症狀很多都是可以救的,但需要醫療資源,所以,越是讓感染者不要發展出重症,我們就越能夠節省醫療資源,照顧醫護人員。

目前在世界上的任何一個地區,最需要的是 “理性主導的行動” ,以及 “互信互助社群關係” 的建立與維持。

台灣目前需要的並不是 ”鎖國“,而是要持續加強防疫的健全網絡。

對於從感染情況比較嚴重的地區回來的人,需要進行自我隔離,這時候,我們要做到的是 “social distancing" (保持社交距離)而不是 ”destroying social relationships“(摧毀社交關係)!而最能夠摧毀社會關係的,就是進入交相指責的狀態。

在過濾掉非必要的國際旅行之後,還是會有一些不得不的國際旅行,畢竟,台灣小島賴以生存的重要策略,就是在國際世界村中扮演各式各樣的角色。

既然台灣小島無法鎖國,這時候就很需要社群當中建立互信互助的支持。才能讓這些不得不旅行的人,更願意配合(也更能夠做到)各種防疫措施。

所以,如果你身邊有家庭,需要迎接從國外回到台灣的大小 ”孩子們“,請不要馬上跳進過度責備的狀態。相反地,或許你可以問問,有什麼是我們可以幫忙的嗎?

讓我們更有效地支持彼此,建立一個互信互助的防疫網絡!

当我们同在一起,面对不完美的世界(简体版):(三)面对体制充满漏洞的不完美世界

第一部分:台湾经验之反思

第二部分:各自失去一个月防疫黄金期的武汉与西雅图

第三部分:面对体制充满漏洞的不完美世界

“我们”,站在历史的转捩点上。而未来的历史,正由我们 ”每一个人“ 共同撰写着。

”我们“,”每一个人“,有着微薄却重要的力量。

人类的神经系统设计真的好神奇!人可以独自的思考,但人无法单独的存活下去。

在面对压力的状况下,人类好需要从人际关係的支持中感受到安全。

而这样的关係连结,帮助我们安定身心,进行更理性的思考,

也就带给我们面对逆境的复原力。

在聆听关于复原力(resilience)的讲座时,我很喜欢这个故事。

在一条乡间的高速公路上,两位女性正开着车从相反方向靠近。

那是一个暴风雨的天气,两位女性各自需要开车去访视他们最心爱的人,一个是要去东边的医院看丈夫,一个是要去西边的医院看爸爸。

可是,就在那一瞬间,天上一道雷打下来,公路旁边的一棵大树就这样被噼到,横倒在公路中间。

还好,两位女性的车子距离都够远,他们安全地在撞到大树之前煞住了车。

但是,在风雨中,这棵大树就这样硬生生的把整条路给挡住了,车子再也开不过去了。

两位女性驾驶,不约而同的打开驾驶座的门,隔着倒下的树,问对方还好吗?

这一问之下,才知道原来对方都正要赶到医院去探亲。

于是,他们马上产生一个最佳的问题解决方法:他们交换了车钥匙!

就这样,两位互不相识的女性,在沟通协调中产生最佳的复原力,从意外的挫折中找到问题的最佳解决方法,带着对彼此的感谢与信任,他们顺利的访视了自己的先生与爸爸,再回去把车子互换回来。

当面对超乎平常的逆境时,“我们”的力量,远大过“一个人”的力量。

在西雅图,政府的疫情检测系统漏洞很大,但民间可没有完全被动等待。

毕竟,西雅图的高科技族群充满着凡事靠自己的创业精神。比尔盖兹的基金会,在雄厚资金下已经开始推动更方便安全的到府搜集样本的检测系统。

在中国流传出来的经验分享中,

我看见认真工作的医疗团队在刚开始不可明说却又不能不做事的状态下,依靠着就是过去建立起来的团队默契,才能把一些保护工作人员的底线建立起来。

而要形成有共同价值观又富有行动力的 ”我们“,

除了危机时刻的沟通协调,也需要平时点点滴滴的累积信任与瞭解,然后,遇到挑战时,才能在互信基础上建立因应之道。

相反地,靠着排除异己来确认自身存在的”社群“,平常没什麽沟通,也没有任何信任感的培养,只有在压力来临时,靠着产生共同的敌人,用仇恨与怨念来形成一种 ”我们“ 对 ”他们“ 的假性安全感,这就是网路酸民的假性力量。

不过,网路世界也允许健康的 “我们” 社群持续透过日常生活,练习如何同时串连实体世界与虚拟世界之间的情谊。

在我想像中,社会体制本来就会因为各地区的历史文化因素而有所不同,

但相对健康而有应变力的社会,会有比较多健康而运作良好的小小 “我们” 社群,用多元的方式,支持着我们拥有面对各式各样逆境的复原力。

小結~

愿“每一个人“ 都可以在系统中掀起小小的涟漪,享受自由的同时,又负起责任,与人连结,形成有共同价值观又富有行动力的 ”我们“ ,而这样的 ”我们“ 不需要靠排除异己来确认自己的存在。这样一来,一个个的小小”我们“社群,能够用前所未有的创意,来解决当前社会中一个又一个的难题。

Screen Shot 2020-03-13 at 9.40.25 PM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公益心理自助資源:

1-333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当我们同在一起,面对不完美的世界(简体版):(二)各自失去一个月防疫黄金期的武汉与西雅图

第一部分:台湾经验之反思

第二部分:各自失去一个月防疫黄金期的武汉与西雅图

COVID-19 以前所未有的传播与发病方式,挑战着世界各地的不同体制与文化。

没有言论自由的地方,消息会被打压,但是,有言论自由的地方,消息会被淹没。

而不管有没有所谓表象的言论自由,失败的官僚体系在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漏洞。
COVID-19 就像是照妖镜,让一切浮上檯面,而之后呢?就看人类社群如何继续往前走了。

中文世界已经看了一个半月关于当初湖北武汉的管理阶层如何打压消息,造成防疫大漏洞,连基层医疗人员都失去保护自己机会而丧失生命的新闻。

十二月底,武汉基层医生已经注意到冠状病毒造成新型肺炎,一月初,这些第一线的医生已经确认这是人传人的疾病,但却缺乏有效沟通讨论与上报的管道。

參考資料:我做錯什麽了?「發哨子的人」艾芬醫生重述事件, 眾新聞, March 11, 2020。

一月二十三日,武汉封城成为国际新闻。

一月底,西雅图流感实验室的一线医生已经知道当地有确诊桉例。

但是,在一个月内,西雅图的流感实验室试着到处沟通与上报,还是无法说服政府授权给他们进行病毒检测。于是,医生只好在不管联邦政府与州政府法规制度的状况下,开始对手边的样本进行检测。

“To repurpose the tests for monitoring the coronavirus, they would need the support of state and federal officials. But nearly everywhere Dr. Chu turned, officials repeatedly rejected the idea, interviews and emails show, even as weeks crawled by and outbreaks emerged in countries outside of China, where the infection began.“

(为了要重新将(流感)测试改成冠状病毒测试,他们需要州政府与联邦政府的授权。但不管 Chu 博士到哪边沟通,官员就是不同意,同时,这几週的时间内,疫情已经从中国蔓延到其他国家)

“By Feb. 25, Dr. Chu and her colleagues could not bear to wait any longer. They began performing coronavirus tests, without government approval. What came back confirmed their worst fear… ”

(到二月二十五日,Chu 博士及其同事,决定在不管政府授权的状况下,开始进行冠状病毒测试,而他们所得到的结果,证实情况是他们所想的最糟的情况。)

Resource: “It’s just everywhere already: How delays in testing set back the US coronavirus response." The New York Times, March 10, 2020.

一月初的武汉打压,来自于地方上,无知又害怕上级责怪的领导与官员,反映出一个过度威权缺乏由下往上流通讯息的体系,可能产生的根本问题。

而整个二月份,已经看着疫情在亚洲与欧洲扩大却失能的美国州政府与联邦政府,恐怕漏洞更大,反映出美国民主制度面临极大的困境。

trump

一月份,病毒基因序列已经公佈,到了三月,美国各州还没有完善的检测工具与体系。

三月初,一位在加州的護士透過護士協會發表聲明,他都已经因为照顾检测阳性的病人,产生症状而在家自行隔离,但他自己却无法获得 COVID-19 的病毒筛检。

换句话说,三月中的此刻,美国的疫情数据,并不准确,社区感染的程度,很难正确估算!

03/17 补充:真有人尝试用数学模型估算了一下, Tomas Pueyo 的文章被翻译成 28 国语言(簡體版連結),希望能够让大多数人了解,官方数字必定远小于实际数字,但重点并不是要惊慌,而是我们一方面要认真防疫,另一方面也知道,会有很多已经感染但没出现严重症状的人。

Screen Shot 2020-03-24 at 4.17.26 PM

03/24 补充:西雅图的医院從上週開始,已经有医护人员需要用手边材料自己製作口罩,也有医院公开向民众求助,请民众在家用材料缝製口罩支援医护人员。Resources: (a) US hospital workers are making masks, protective gears from office supplies amid equipment shortage, Time, 3/18/2020. (b) 100 millions mask challenge by Providence.

小結~

完美世界的泡沫在世界各地被戳破,逃到某個國家避難,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

人們能不能看穿二元對立的虛假呢?

當人們無法用 ”我們“ 的生活方式比 ”你們“ 或 ”他們“ 更好這樣的二元對立心理防衛來確認自己的安全感,

人們是會繼續創造新的二元對立?被內在的絕望與不安所控制,讓人性的進化在短時間之內倒退幾百年?

還是,有更多人會從大夢中醒來?練習身心平衡與理性思考?

完結篇:当我们同在一起,面对不完美的世界(简体版):(三)面对体制充满漏洞的不完美世界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公益心理自助資源:

1-333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当我们同在一起,面对不完美的世界(Eng-简体版):(一)台湾经验之反思

我很尊敬的来自四川的杨燕博士,鼓励我把这篇改成简体版,拆成三篇方便阅读。这些年来在美国生活,认识很多让我佩服的在美华人们,让我更体验到,价值观与思考的沟通是凌驾在形式语言之上的。

第一部分:台湾经验之反思

昨天再次看到让台湾经验被世界看见的英文报导(nbcnews),我肯定这样的报导。同时,我也写了一段英文分享我的文化观察,说明为什麽过去两个月的台湾经验,很难被世界其他地区複製。我先生在他的 Twitter 上面分享后被很多人转发,这篇文章就先从英翻中开始吧。

Screen Shot 2020-03-12 at 9.30.03 AM

I am looking at the World Map and here are my observation —

看着眼前的世界地图,我想分享我的观察:

5 reasons why it’s hard or almost impossible to learn from Taiwan’s experiences –

为什麽其他地区很难(甚至不可能)从台湾经验学习的五大原因。

1.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Taiwan are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galistic and Authoritarian Value-Memes (e.g., Willingness to follow the rules even though they bring you inconvenience. Consideration to others rather than just taking care of self. Effective top-down hierarchical crisis management). Even though there was a heated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November 2019, there is actually no major diversity of life style to split this island.

第一,台湾岛的居民是一个同质性非常高的社群。大多数人共享着法治系统与威权系统的价值观(例如,即便会给自己带来不方便也愿意遵守规则、除了只考虑自己也考虑他人、非常有效率地从上而下的危机阶层管理)。即便台湾刚在 2019 年十一月经过激烈的总统大选,在这些基本生活价值观上面,并没有足够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来分裂这个小岛。

**中文補充:
(a) 對 Value-Memes 有興趣的可參考本部落格之前的兩篇文章:
星際大戰:螺旋動力理論(一)
瑯琊榜:螺旋動力理論(二)

(b) 台湾本身有丰富的多元文化,但这裡谈的没有多元文化生活方式,是指在基本生活价值观上面,台湾居民多习惯溷合了法治与威权系统的生活价值,同时,因为多灾多难,多半也习惯在危机来临时马上启动求生本能,例如,大家不会看到台湾岛民因为疫情延长寒假,几千几万人悠哉集体去海边晒太阳的生活方式。

2. “Nerdy" professionals are valued in Taiwan and are leading the policies & actions of fighting COVID-19 based on professional medical knowledge with advanced-technical support.

第二,台湾重视 “书呆子型” 的专业人士,由专业人员领导的整个抗疫政策与行动,架构在专业医学知识与高端科技当中。

**中文补充:
这裡是在跟美国文化的刻板印象做比较,在美国主流文化推崇仪表美丽能言善道的状态下, “书呆子" 或 “学霸“ 常常受到霸凌忽视而不是崇拜或重用。

3. There are not enough “otherness" groups in Taiwan to become a significant “target of blame." Don’t imagine that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or micro-aggression in Taiwan, it’s just that there are not enough diversity to create diversion.

第三,台湾岛内没有足够的 ”外族(他者)“ 来成为被责怪的代罪羔羊。这并不是说台湾内部没有歧视与 微型攻擊(之前文章:寫給二十歲自己的一封信:解釋什麼是微型攻擊 microaggression,而是说,没有人数够多的不同团体可以被用来转移注意力与责任。

**中文补充:
例如美国总统曾经随口把抗疫转移注意力变成要关闭美国与墨西哥的边境,或限制中国人入境。或者,一开始美国主流社群把疫情看成只有亚洲人在面对的问题。台湾也出现过度责备弱势外族(他者)的新闻,只是这样的言论并未影响岛内的防疫行动。专业医学人员清楚指出,在这时刻开始抓捕非法移工,只会破坏维持已久的医疗照护生态环境,造成防疫严重破洞。我的问题是,那防疫过去之后呢?希望不要出现美国某些农业地区曾经对待墨西哥非法移工的状况,雇用他们採收一整季的水果,然后在要发薪水的前一天通知警察来抓他们。

88106556_2931313120225068_7099523383431266304_o

4. Even though Taiwanese people know that COVID-19 mostly targets physic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 elders. Senior citizens are valued and respected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Asian culture.

第四,即便台湾岛民知道 COVID-19 对于身体虚弱的人影响最大,他们也愿意採取行动来保护最容易受感染的老人。敬老是亚洲传统文化的美德。

5. As an island living through so much trauma and disasters, Taiwanese have a lot of resilience from the chronic adaptation to Traumatic Stress.

第五,台湾岛经历过多重的创伤与灾难,台湾岛民有着长期慢性适应创伤压力而获得的许多复原力。

**中文补充:
在长期慢性的创伤压力环境中生存,为了适应这样的环境,人们会同时拥有复原力,以及慢性创伤压力相关的身心症状。

小结~

上面的五点只是提出文化观察,没有褒贬。任何体系都有其优点与缺点,台湾本身也已经出现各种反思。上面这段文字的本意只是想分享,让有兴趣的人继续进行思考与观察。人类珍贵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断透过反思与沟通来瞭解自己与他人。

下一篇:当我们同在一起,面对不完美的世界(简体版):(二)各自失去一个月防疫黄金期的武汉与西雅图  —  “不管有没有所谓表象的言论自由,失败的官僚体系在不同国家形成不同的漏洞。COVID-19 就像是照妖镜,让一切浮上檯面,而之后呢?就看人类社群如何继续往前走了。"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公益心理自助資源:

1-333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當我們同在一起,面對不完美的世界~

第一部分:各自失去一個月防疫黃金期的武漢與西雅圖

COVID-19 以前所未有的傳播與發病方式,挑戰著世界各地的不同體制與文化。
沒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消息會被打壓,但是,有言論自由的地方,消息會被淹沒。
而不管有沒有所謂表象的言論自由,失敗的官僚體系在不同國家形成不同的漏洞。
COVID-19 就像是照妖鏡,讓一切浮上檯面,而之後呢?就看人類社群如何繼續往前走了。
中文世界已經看了一個半月關於當初湖北武漢的管理階層如何打壓消息,造成防疫大漏洞,連基層醫療人員都失去保護自己機會而喪失生命的新聞。
十二月底,武漢基層醫生已經注意到冠狀病毒造成新型肺炎,一月初,這些第一線的醫生已經確認這是人傳人的疾病,但卻缺乏有效溝通討論與上報的管道。參考資料:我做錯什麽了?「發哨子的人」艾芬醫生重述事件, 眾新聞, March 11, 2020。
一月二十三日,武漢封城成為國際新聞。
一月底,西雅圖流感實驗室的一線醫生已經知道當地有確診案例。
但是,在一個月內,西雅圖的流感實驗室試著到處溝通與上報,還是無法說服政府授權給他們進行病毒檢測。於是,醫生只好在不管聯邦政府與州政府法規制度的狀況下,開始對手邊的樣本進行檢測。
“To repurpose the tests for monitoring the coronavirus, they would need the support of state and federal officials. But nearly everywhere Dr. Chu turned, officials repeatedly rejected the idea, interviews and emails show, even as weeks crawled by and outbreaks emerged in countries outside of China, where the infection began.“ (為了要重新將(流感)測試改成冠狀病毒測試,他們需要州政府與聯邦政府的授權。但不管 Chu 博士到哪邊溝通,官員就是不同意,同時,這幾週的時間內,疫情已經從中國蔓延到其他國家)
“By Feb. 25, Dr. Chu and her colleagues could not bear to wait any longer. They began performing coronavirus tests, without government approval. What came back confirmed their worst fear… ”(到二月二十五日,Chu 博士及其同事,決定在不管政府授權的狀況下,開始進行冠狀病毒測試,而他們所得到的結果,證實情況是他們所想的最糟的情況。)
trump
一月初的武漢打壓,來自於地方上,無知又害怕上級責怪的領導與官員,反映出一個過度威權缺乏由下往上流通訊息的體系,可能產生的根本問題。
而整個二月份,已經看著疫情在亞洲與歐洲擴大卻失能的美國州政府與聯邦政府,恐怕漏洞更大,反映出美國民主制度面臨極大的困境。
一月份,病毒基因序列已經公佈,到了三月,美國各州還沒有完善的檢測工具與體系。
三月初,一位在加州的護士透過護士協會發表聲明,他都已經因為照顧檢測陽性的病人,產生症狀而在家自行隔離,但他自己卻無法獲得 COVID-19 的病毒篩檢。
換句話說,三月中的此刻,美國的疫情數據,並不準確,社區感染的程度,很難正確估算!
03/17 補充:真有人嘗試用數學模型估算了一下,Tomas Pueyo 的文章被翻譯成 28 國語言,希望能夠讓大多數人了解,官方數字必定遠小於實際數字,但重點並不是要驚慌,而是我們一方面要認真防疫,另一方面也知道,會有很多已經感染但沒出現嚴重癥狀的人。

小結~

完美世界的泡沫在世界各地被戳破,逃到某個國家避難,已經不是最好的選擇。

人們能不能看穿二元對立的虛假呢?當人們無法用 ”我們“ 的生活方式比 ”你們“ 或 ”他們“ 更好這樣的二元對立心理防衛來確認自己的安全感,人們是會繼續創造新的二元對立?被內在的絕望與不安所控制,讓人性的進化在短時間之內倒退幾百年?

還是,有更多人會從大夢中醒來?練習身心平衡與理性思考?

第二部分:台灣經驗之反思

昨天再次看到讓台灣經驗被世界看見的英文報導(nbcnews),我肯定這樣的報導。同時,我也寫了一段英文分享我的文化觀察,說明為什麼過去兩個月的台灣經驗,很難被世界其他地區複製。我先生在他的 Twitter 上面分享後被很多人轉發。
Screen Shot 2020-03-12 at 9.30.03 AM
I am looking at the World Map and here are my observation —
看著眼前的世界地圖,我想分享我的觀察:
5 reasons why it’s hard or almost impossible to learn from Taiwan’s experiences —
為什麼其他地區很難(甚至不可能)從台灣經驗學習的五大原因。
1. The majority of people in Taiwan are a homogeneous group with similar Legalistic and Authoritarian Value-Memes (e.g., Willingness to follow the rules even though they bring you inconvenience. Consideration to others rather than just taking care of self. Effective top-down hierarchical crisis management). Even though there was a heated presidential election in November 2019, there is actually no major diversity of life style to split this island.
第一,台灣島的居民是一個同質性非常高的社群。大多數人共享著法治系統與威權系統的價值觀(例如,即便會給自己帶來不方便也願意遵守規則、除了只考慮自己也考慮他人、非常有效率地從上而下的危機階層管理)。即便台灣剛在 2019 年十一月經過激烈的總統大選,在這些基本生活價值觀上面,並沒有足夠的多元文化生活方式來分裂這個小島。
**中文補充:
(a) 對 Value-Memes 有興趣的可參考本部落格之前的兩篇文章:
(b) 台灣本身有豐富的多元文化,但這裡談的沒有多元文化生活方式,是指在基本生活價值觀上面,台灣居民多習慣混合了法治與威權系統的生活價值,同時,因為多災多難,多半也習慣在危機來臨時馬上啟動求生本能,例如,大家不會看到台灣島民因為疫情延長寒假,幾千幾萬人悠哉集體去海邊曬太陽的生活方式。
2. “Nerdy" professionals are valued in Taiwan and are leading the policies & actions of fighting COVID-19 based on professional medical knowledge with advanced-technical support.
第二,台灣重視 “書呆子型” 的專業人士,由專業人員領導的整個抗疫政策與行動,架構在專業醫學知識與高端科技當中。
**中文補充:
這裡是在跟美國文化的刻板印象做比較,在美國主流文化推崇儀表美麗能言善道的狀態下, “書呆子" 或 “學霸“ 常常受到霸凌忽視而不是崇拜或重用。
3. There are not enough “otherness" groups in Taiwan to become a significant “target of blame." Don’t imagine that there is no discrimination or micro-aggression in Taiwan, it’s just that there are not enough diversity to create diversion.
第三,台灣島內沒有足夠的 ”外族(他者)“ 來成為被責怪的代罪羔羊。這並不是說台灣內部沒有歧視與微型攻擊,而是說,沒有人數夠多的不同團體可以被用來轉移注意力與責任。
**中文補充:
例如美國總統曾經隨口把抗疫轉移注意力變成要關閉美國與墨西哥的邊境,或限制中國人入境。或者,一開始美國主流社群把疫情看成只有亞洲人在面對的問題。
台灣也出現過度責備弱勢外族(他者)的新聞,只是這樣的言論並未影響島內的防疫行動。專業醫學人員清楚指出,在這時刻開始抓捕非法移工,只會破壞維持已久的醫療照護生態環境,造成防疫嚴重破洞。我的問題是,那防疫過去之後呢?希望不要出現美國某些農業地區曾經對待墨西哥非法移工的狀況,雇用他們採收一整季的水果,然後在要發薪水的前一天通知警察來抓他們。
88106556_2931313120225068_7099523383431266304_o
4. Even though Taiwanese people know that COVID-19 mostly targets physically vulnerable population, they are willing to take actions to protect the elders. Senior citizens are valued and respected because of the traditional Asian culture.
第四,即便台灣島民知道 COVID-19 對於身體虛弱的人影響最大,他們也願意採取行動來保護最容易受感染的老人。敬老是亞洲傳統文化的美德。
5. As an island living through so much trauma and disasters, Taiwanese have a lot of resilience from the chronic adaptation to Traumatic Stress.
第五,台灣島經歷過多重的創傷與災難,台灣島民有著長期慢性適應創傷壓力而獲得的許多復原力。
**中文補充:
在長期慢性的創傷壓力環境中生存,為了適應這樣的環境,人們會同時擁有復原力,以及慢性創傷壓力相關的身心症狀。

小結~

上面的五點只是提出文化觀察,沒有褒貶。任何體系都有其優點與缺點,台灣本身也已經出現各種反思。上面這段文字的本意只是想分享,讓有興趣的人繼續進行思考與觀察。人類珍貴的地方就是可以不斷透過反思與溝通來瞭解自己與他人。

第三部分:面對體制充滿漏洞的不完美世界

“我們”,站在歷史的轉捩點上。而未來的歷史,正由我們 ”每一個人“ 共同撰寫著。
”我們“,”每一個人“,有著微薄卻重要的力量。
人類的神經系統設計真的好神奇!人可以獨自的思考,但人無法單獨的存活下去。
在面對壓力的狀況下,人類好需要從人際關係的支持中感受到安全。而這樣的關係連結,幫助我們安定身心,進行更理性的思考,也就帶給我們面對逆境的復原力。
在聆聽關於復原力(resilience)的講座時,我很喜歡這個故事。
在一條鄉間的高速公路上,兩位女性正開著車從相反方向靠近。
那是一個暴風雨的天氣,兩位女性各自需要開車去訪視他們最心愛的人,一個是要去東邊的醫院看丈夫,一個是要去西邊的醫院看爸爸。
可是,就在那一瞬間,天上一道雷打下來,公路旁邊的一棵大樹就這樣被劈到,橫倒在公路中間。
還好,兩位女性的車子距離都夠遠,他們安全地在撞到大樹之前煞住了車。
但是,在風雨中,這棵大樹就這樣硬生生的把整條路給擋住了,車子再也開不過去了。
兩位女性駕駛,不約而同的打開駕駛座的門,隔著倒下的樹,問對方還好嗎?
這一問之下,才知道原來對方都正要趕到醫院去探親。
於是,他們馬上產生一個最佳的問題解決方法:他們交換了車鑰匙!
就這樣,兩位互不相識的女性,在溝通協調中產生最佳的復原力,從意外的挫折中找到問題的最佳解決方法,帶著對彼此的感謝與信任,他們順利的訪視了自己的先生與爸爸,再回去把車子互換回來。
當面對超乎平常的逆境時,“我們”的力量,遠大過“一個人”的力量。
在西雅圖,政府的疫情檢測系統漏洞很大,但民間可沒有完全被動等待。畢竟,西雅圖的高科技族群充滿著凡事靠自己的創業精神。比爾蓋茲的基金會,在雄厚資金下已經開始推動更方便安全的到府搜集樣本的檢測系統。
在中國流傳出來的經驗分享中,我看見認真工作的醫療團隊在剛開始不可明說卻又不能不做事的狀態下,依靠著就是過去建立起來的團隊默契,才能把一些保護工作人員的底線建立起來。
而要形成有共同價值觀又富有行動力的 ”我們“,除了危機時刻的溝通協調,也需要平時點點滴滴的累積信任與瞭解,然後,遇到挑戰時,才能在互信基礎上建立因應之道。
相反地,靠著排除異己來確認自身存在的”社群“,平常沒什麼溝通,也沒有任何信任感的培養,只有在壓力來臨時,靠著產生共同的敵人,用仇恨與怨念來形成一種 ”我們“ 對 ”他們“ 的假性安全感,這就是網路酸民的假性力量。
不過,網路世界也允許健康的 “我們” 社群持續透過日常生活,練習如何同時串連實體世界與虛擬世界之間的情誼。
在我想像中,社會體制本來就會因為各地區的歷史文化因素而有所不同,但相對健康而有應變力的社會,會有比較多健康而運作良好的小小 “我們” 社群,用多元的方式,支持著我們擁有面對各式各樣逆境的復原力。
願“每一個人“ 都可以在系統中掀起小小的漣漪,享受自由的同時,又負起責任,與人連結,形成有共同價值觀又富有行動力的 ”我們“ ,而這樣的 ”我們“ 不需要靠排除異己來確認自己的存在。這樣一來,一個個的小小”我們“社群,能夠用前所未有的創意,來解決當前社會中一個又一個的難題。
Screen Shot 2020-03-13 at 9.40.25 PM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州執業心理師

公益心理自助資源: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寫給二十幾歲自己的一封信:解釋什麼是 Microaggression 微型攻擊

親愛的,二十幾歲的你,

我知道你感到很困惑,明明沒人打你,但為什麼會有一種腹部被揍了一拳的感覺?你懷疑是你自己太敏感,你責備是你自己不夠好。今天,寫這封信給你,就是想陪陪你,一起來探索一下,發生了什麼?

你聽到一些閒言閒語,你也聽到有人親口對你說:「女人幹嘛這麼好強?這些事讓男人做就好了。」「你講話太強勢,其他女生都不敢跟你講話。」「你講話太撒嬌,讓人覺得有點假。」「你的出生年月日,你的名字筆畫都不是甚好,要不要考慮去改名字?」「學長說不能選你當社長,你男人緣太好。」「你都已經跟條件這麼好的男生交往了,為什麼還想跟另一個男生交往呢?」「女生為什麼要參加學生會或社會運動呢?」「女人不能太胖!」「女人不能太瘦!」「女人不能打扮得太花枝招展,自找麻煩!」「女人要懂得打扮,穿衣服要有女人味!」

不管這些話語如何來到你腦中,你回想的時候,只覺得好像被人打了一巴掌,臉上一陣熱,胸口一陣緊。莫名其妙地覺得自己很糟糕很挫敗,但同時,你也知道說這些話的人對你並不一定有惡意。於是,你拼命地告訴自己,這些不算什麼,不用在意。可越這麼努力,身體好像就更捲成一團,緊縮著打不開。

今天,我就想來跟你聊聊~

我知道聰明的你喜歡學習,可以先聽我說一個心理學概念嗎?

先讓我們來看看在多元文化諮商理論中的名詞:Microaggression,我暫時翻譯成 “微型攻擊”。要談這個概念,我們就要來看看美國諮商心理學領域中,對於 Microaggression 微型攻擊研究有卓越貢獻的華裔美國教授:Dr. Derald Wing Sue (德拉爾德·溫·蘇博士),2017 年美國心理師學會 APA 底下的諮商心理學分會 Div 17,頒給 Dr. Sue 蘇博士卓越貢獻獎,肯定他幾十年來對多元文化諮商領域的付出與貢獻

在美國土生土長的蘇博士,從小生長在白人居多的奧瑞岡州,於是,他親身體驗到身為少數族群,除了會受到多數族群的明顯排擠歧視、肢體或語言攻擊,也會受到日常微型攻擊。

Dr. Sue defines microaggressions as “brief, everyday exchanges that send denigrating messages to certain individuals because of their group membership". The persons making the comments may be otherwise well-intentioned and unaware of the potential impact of their words. 蘇博士對微型攻擊的定義就是,在日常生活中,特定族群的人會接收到各種貶抑詆毀的訊息。而發出這些訊息的人有可能是善意的,也有可能根本不知道他們說的話對他人造成什麼樣的影響。

例如,許多在美國土生土長,英文講得跟白人一樣好的少數民族,還是會常常被根本還不熟的同學同事劈頭問說,你是哪個國家來的?這中間就傳達了你不是白人就不是美國人這樣的假設,讓少數民族感受到一種永遠不會被接納的貶抑感。但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完全不知道原來自己這樣問,會讓對方有如此感受,問這個問題的人,可能也從來沒有機會去檢視自己有多少潛在的刻板印象。

後來,微型攻擊的定義被衍伸到超出個人與個人之間的日常對話,也有可能包括來自主流團體的行為與行動,以及整體環境對弱勢族群散發出來的敵意、偏見、歧視與貶抑。以下是來自 Wikipedia 的定義:“Microaggression is a term used for brief and commonplace daily verbal, behavioural, or environmental indignities, whether intentional or unintentional, that communicate hostile, derogatory, or negative prejudicial slights and insults toward any group, particularly culturally marginalized groups.”

不知道聽到上面這段說明的你,聯想到什麼呢?

是啊,過去三千年的父權文化中,女性也是弱勢一族。於是,女性承受了主流文化當中許多的敵意、偏見、歧視與貶抑,甚至,這些訊息常常被包裹在 ”我是為你著想“ 的糖衣當中。某個充滿善意的男人或女人,好心地想要把這些訊息分享給妳。

你的眼睛看著他們臉上的好意,知道他們關心你,但同時,你的身體知道自己受到否定你存在的微型攻擊,於是你的心很糾結,很困惑!等到你想明白的時候,你的胸中一陣怒火,但也無處可發!因為你也知道對方不是故意的。

可是,經年累月地在這些微型攻擊的環繞下,有一部分的你開始感到好受傷,那一點一滴的傷,來自千百年文化的殘餘,也讓你的心,能夠感受著過去千百年所有女性受到的壓迫與迫害。這就是為什麼你覺得自己胃部好像被打了一拳,身體緊縮的原因!

在心理學的研究中,當人類受到其他人類的排擠時,即便這排擠是無意的,被排擠的人,腦部的疼痛訊息處理中心也會感受到疼痛。

而微型攻擊,再怎麼微小,日積月累之下,也會變成一根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引發駱駝的身心進入戰鬥、逃跑、凍結、癱軟壓力應激反應。

親愛的二十幾歲的你,

我們先不急著跳腳,不急著去打擊這種微型攻擊的文化,

雖然,改變是重要的,

但,過於匆忙地投入戰鬥,我們也會拋棄自己內在的傷痛。

甚至,變成用戰鬥來掩蓋難過,這樣就會讓我們的戰鬥失去清明的目標。

 

我想先好好地坐在這裡,靜靜地陪著你,

我們一起好好留一下眼淚,

溫柔地捧著受傷的心,

是的,女性的溫柔不是脆弱,而是最廣闊的大愛。

我們要先肯定自己身為女性的特點,

然後,從愛出發,我們一起找出能夠走的下一步。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現於美國華盛頓州與愛達荷中執業

 

 

 

 

 

1-333 自助助人安心計畫

在面對充滿不確定的環境時,我們自然會感到焦慮甚至驚恐,但是,過多的恐慌並無法幫助我們穩下來,做出最有智慧的選擇與行動。這時候,讓我們一起來,練習調節身心!

什麼是 1-333?

1 個人

3 分鐘身心調節

3 件可以實際完成的事

3 個你能夠陪伴到的人

2

面對焦慮,我們一方面需要實踐調節身心,另一方面則需要有適當的社會支持與陪伴。

不管你在哪裡,希望這裡分享的影片或音頻都可以成為你實踐 1-333 的一個起點。

三分鐘的音頻簡介:

身而為人最珍貴就是,此時此刻,我們永遠都能於心靈領域的存在,展現自由意志與選擇。

Decisions are a via regia, a royal road, into a rich existential domain — the realm of freedom, responsibility, choice, regret, wishing, and willing. – By Irvin Yalom.

五分鐘簡短的文字與音樂(感謝音樂治療師林威宇製作的背景音樂):

以下的影片將陪伴大家練習 1-333!

Day 1 ~ 1333 簡介與發聲呼吸練習(降低焦慮要先調節身體的基本原則)

Day 2 ~讓左右腦恢復溝通的大腦體操

Day 3 ~"PDF" 讓兒童青少年學習主動又心理健康

(來自史丹佛大學教育學院)

Day 3 ~料理自療,抒壓捏揉放鬆篇

(感謝臨床心理師張凱茵提供)

Day 4 ~增進復原力的感恩冥想練習

Day 5 ~吵架後恢復溝通的三步驟(先調節後連結再說理)

Day 6 ~恢復生活秩序的小練習

Day 7 ~回味正向資源的冥想練習

分享心理劇老師 Dorothy 的兩段智慧音頻(英文中文對照)

跟孩子討論壓力分成三個等級的影片:外星泡泡人的綠黃紅壓力反應

增強安全感的引導心像觀想(Guided Imagery

YoYo Ma Songs of Comfort Dvořák – “Going Home”

歡迎到臉書粉絲頁,繼續關注創傷知情推廣!華人創傷知情推廣團隊臉書粉絲頁

胡嘉琪博士協調製作

沒有鄧不利多,哈利波特會如何呢?無法被 AI 與遠距教學替代的師徒關係。

作者:胡嘉琪諮商心理博士

先生所在的州立大學不斷在鼓勵(或直白的說,是強迫)理工科系發展遠距教學,因為從學校高層管理者的角度來看,一個教授可以在校本部教學,所有分校的學生只要觀看即時轉播或錄影,也可以收一樣貴的學費,省下大筆在分校雇用老師的人事費用,簡直是美好的商業模式啊!

但其實,過去這些年,我自己從不同科系老師分享(抱怨)的經驗來看,很多學生並無法從遠距教學中獲得必須的學習。有一定比率的大學生上幾週就會退修(還可以把一部分的學費拿回來,不是全額喔),然後,有一定比率的大學生連錢都不在乎,反正就不見了,但這些遠距離追蹤學生的壓力,被轉嫁到教師身上(變成教師評比的一部分),讓部分美國大學教師苦不堪言。

推動 AI 與遠距教學的人們,常會充滿熱情的說,當人類社會把重複無聊的工作讓電腦來做,這樣人們就可以發揮創造力!只是,現實層面卻不一定是這樣發展的。

除了上述的遠距課程之外,在美國許多老年人跟我抱怨,他們懷念以前打電話可以直接跟顧客服務員講話,可以問候彼此,可以聊聊彼此現在在哪?順便開開玩笑,然後,問題通常能獲得解決。但現在,這些老年人聽到電腦語音就感到很無助(我這種移民也一樣,加上之前有很多年電腦常聽不懂我的英文)。

是誰有權力定義 “顧客服務” 以及 “大學課程” 是簡單無聊可重複可被取代的工作,可以被 AI 還有錄影轉播取代呢?

在這樣定義之前,決策者真的理解這些工作的內容嗎?!

Job analysis (工作分析),在工業工程與企業管理中,是指針對一個工作職位,了解這項工作的內涵,包括這項工作的環境,接觸的人事物,工作者需要的技能,工作者在整個組織流程中扮演的角色,工作的產出( outcome) 結果。可是,

當人性與關係連結的價值不被真正理解,工作分析時,就會遺漏掉這些隱形的工作內容!

大家都知道哈利波特跟鄧不利多吧?

就某個角度而言,哈利波特從來沒有修過鄧不利多的課!但,就另一個角度而言,在七年的時間長度裡,鄧不利多不斷用各種身教言教的方式,來擔任哈利波特的導師 / 師父。

哈利波特阿利波特

沒錯,一位老師有價值的地方之一,就在於他可以認識這位學生一段時間,可能是從第一年到第二年,或是從上學期到下學期,甚至,更久~

於是,這位老師可以在學生成功的時候,真心地稱讚說,啊,記得去年的你還在跌跌撞撞,今年的你就成功了呢!中間你經歷過什麼呢?

或者,這位老師可以在學生失敗的時候,淡定的說,我記得去年你也曾經因為某個失敗而難過,後來你是怎麼克服困難的呢?

甚至,一位瞭解學生,也了解學生所面對逆境挑戰的老師,就像是鄧不利多,知道自己無法替代哈利波特去面對最終挑戰,但鄧不利多用六年的時間給哈利波特默默的支持、背後的讚許、冒險犯錯成長的空間,以及,最後也給了願意相信哈利波特而而賭上一把的真心。

而小說與電影沒有詳細寫出來的,但真正帶過班級的老師們都懂得就是,鄧不利多以及其他老師們,也一定用了類似的方式來教育其他學生,他們才有辦法在最後關頭連結成一個團隊,共同面對屬於他們的命運挑戰。

例如,在前幾年不斷被嘲笑的纳威·隆巴顿,在最後關頭卻成為在大家以為哈利波特已經死了之後,依然有勇氣拔出寶劍斬殺大蛇的勇士。或者,最有自學能力的妙麗,自己看書就可以超修,但越是這樣的孩子與青少年,越需要有成年人的陪伴,才能長出智慧(這個部分,下次再補一篇)。

老師的隱形價值就在於,真正看見一個學生身而為人的潛力與特質,而這需要 “足夠的時間” 與 “各種互動的機會”。

當課程變成錄影帶,老師變成可被輕易取代的零件,學生成長最需要的被看見、被理解、被接納、被挑戰,也就消失了!

那我們是希望學校訓練出克隆人嗎?(註:克隆人是星際大戰中的帝國士兵,每個人都長得一樣,不需要有自己,只有編號)

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06.10 AM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05.58 AM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28.04 AM

同樣的,顧客服務這項工作,不只是查產品資訊,紀錄問題。

真正好的顧客服務是企業組織中串連不同碎片的隱形線!

要能夠串連不同碎片,需要長時間在第一線工作累積的系統知識,以及,在互動當下探索問題多重面向的對話能力。

華人創傷知情的臉書粉絲頁上面,回答私訊問題的其實是兩個人:胡嘉琪以及胡美齡老師。

為什麼我們不請年輕學生或請臉書 AI 來回答就好呢?

因為目前只有我們兩個才有辦法連結這麼多年的實務經驗,快速判斷問問題的人在哪種狀態?提出的請求背後可能有什麼樣的狀況?或缺乏什麼樣的理解?

例如,有人會說我們單位希望初階中階進階,兩週或一個月內辦完,這時候,我們就會進一步探詢,請問這是因為背後有長官的要求?經費的限制?還是,你們好重視創傷知情,所以,這樣的請求來自於,好希望單位同仁可以快速學完所有內容?還是說,你們機構最近發生什麼了呢?可以多說說嗎?那這些狀況,你們需要的是工作坊?還是連續性的個案督導?你們要不要先討論一下呢?

於是,我們沒有辦法請臉書 AI 說:“請填寫表單,我們就會找老師”。這樣的行動在目前這個階段,可能不是最佳解法。

因為,越了解創傷知情,就越知道,即便是看來單純對 “身心容納之窗” 的了解與體會,都需要學習者浸泡在自身體驗與臨床觀察中,至少幾個月,才有辦法一步步把理論跟實務慢慢連結起來。

再怎麼重要的知識,如果被快速學習的需求,擠壓堆疊成毒性壓力,就會讓學習者失去身心容納之窗。

而創傷知情當中最重要的是了解, “關係連結” 與 “身心調節” 是 “大腦理性思考” 的出發點,這不只是理論,更需要親身體驗。

最後想撈叨一句,我沒有反對科技的進步,我不斷反覆強調的是,“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如果我們缺乏對人性的了解,我們運用科技設計出來的系統就會反過來打壓人性的進化。

我也剛看到,在武漢肺炎的危機管理中,遠距科技在中國被快速應用,讓民眾不需要到醫院擔心被感染,可以自己先在家裡面用手機請教醫師,再決定下一步行動。當然,這個系統是否被妥善應用,還是要回歸到人性所建立的社會組織與互動型態。

Screen Shot 2020-01-28 at 10.49.43 AM

在創傷知情並深刻瞭解人性的學校裡,老師的價值得以在下面的 3R 當中展現!

調節連結

PS:上面寫了一大篇遠距教學無法替代老師,那下面還可以推廣音頻課程喔?可以啊,音頻課程不能取代面對面的老師,但科技本來就可以用來輔助學習啊~

《創傷比你以為的更普遍》線上音頻課程可至下面三個平台購買:

泛科學院線上音頻課程

孜孜 ZiZi 線上聽

通勤學 (搭配 Line)